杜育如 謝濱浩 李科杰
【摘要】 目的 觀察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采取喹硫平合并無抽搐電休克(MECT)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2例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實驗組(32例)與對照組(30例)。實驗組采取喹硫平+MECT治療, 對照組采取喹硫平+碳酸鋰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第1、2、4、8周的臨床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第1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1.25%, 對照組為56.67%;治療第2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7.50%, 對照組為63.33%;治療第4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 對照組為73.33%;治療第8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88%, 對照組為76.67%。治療第1、2、4、8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發生困倦、嗜睡1例, 頭暈、頭痛0例, 便秘1例, 狂躁發作0例, 認知損害0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25%;對照組患者發生困倦、嗜睡2例, 頭暈、頭痛1例, 便秘1例, 狂躁發作3例, 認知損害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0.00%;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雙相情感障礙狂躁發作患者采取喹硫平+MECT治療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效果理想。
【關鍵詞】 喹硫平;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狂躁發作;臨床治療效果;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42
雙相情感障礙是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 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 是年輕人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時極易出現破壞性行為, 因此盡快控制或緩解躁狂癥狀是目前的共識[2]。國外指南推薦首先單藥治療指南[3], 雖然不良反應較小, 但起效慢。我國最新指南推薦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聯用治療[2], 研究表明, 雖然聯合治療效果更好, 但不良反應也增多[4]。喹硫平聯合碳酸鋰是臨床常用的聯合治療方案, 雖然研究表明聯合用藥療效更顯著, 不良反應增多, 但大多數不良事件為輕度, 耐受性良好[5]。MECT是一種治療躁狂急性發作非常有效的手段, 可使80%以上的癥狀顯著改善, 且不良反應、不適感均較少, 臨床上常聯用抗精神病藥治療躁狂急性發作[2]。目前關于喹硫平聯合MECT與喹硫平聯合碳酸鋰在治療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時哪種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更佳尚無文獻報道, 本研究將對這兩組方案在治療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本院就診的62例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患者,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6];年齡18~60歲;貝克-拉范森狂躁量表(BRMS)≥22分;可配合治療;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器質性精神障礙和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躁狂;認知障礙;溝通障礙;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嚴重軀體疾病;孕婦。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實驗組(32例)與對照組(30例)。實驗組中, 男17例, 女15例;年齡19~60歲, 平均年齡(40.2±7.1)歲;病程1.3~5.6個月, 平均病程(2.6±1.3)個月。對照組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齡18~58歲, 平均年齡(39.8±7.3)歲;病程1.2~5.8個月, 平均病程(2.7±1.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單純藥物治療, 即喹硫平+碳酸鋰治療。富馬酸喹硫平片(AstraZeneca UK Limited, 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X19990170, 注冊證號H20160664, 規格:25 mg/片), 用法:第1天為100 mg/d, 第2天增至200 mg/d, 第3天再增至300 mg/d, 第4天再增至400 mg/d, 之后根據病情調整增加藥物劑量, 每天增加藥物劑量≤200 mg, 最大劑量≤800 mg/d。碳酸鋰緩釋片(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00013, 規格:0.3 g/片), 0.3 g/次, 2次/d, 若喹硫平增加至最大量1周后癥狀無緩解, 增加至0.6 g/次, 2次/d。
1. 2. 2 實驗組 實驗組采取喹硫平+MECT治療。喹硫平用法用量同對照組。MECT治療前完善與患者溝通, 告知患者其治療原理、療效及風險等, 并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前4 h禁食、水, 給予阿托品0.5 mg靜脈推注, 上午8:00~10:00點完成治療, 再以相應劑量和速度推注丙泊酚, 待睫毛反射消失, 靜脈注射氯化琥珀膽堿0.6~1.0 mg/kg, 肌束收縮消失后插入口腔保護器, 予以相應能量電量進行MECT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病情治療6~10次, 第1周治療3~4次, 之后2~3次/周, 直至完成全部。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采用BRM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 其中0~5分為無明顯癥狀, 6~10分為有輕度或可疑躁狂癥狀, 11~21分為有肯定躁狂癥狀, ≥22分為嚴重躁狂癥狀。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第1、2、4、8周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癥狀徹底消失, BRMS評分0~5分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 BRMS評分較治療前有所降低為有效;臨床癥狀未見好轉, BRMS評分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采用治療時出現的癥狀量表(TESS)評估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第1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1.25%, 對照組為56.67%;治療第2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7.50%, 對照組為63.33%;治療第4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 對照組為73.33%;治療第8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88%, 對照組為76.67%。治療第1、2、4、8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發生困倦、嗜睡1例, 頭暈、頭痛0例, 便秘1例, 狂躁發作0例, 認知損害0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25%;對照組患者發生困倦、嗜睡2例, 頭暈、頭痛1例, 便秘1例, 狂躁發作3例, 認知損害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0.00%。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 有研究認為主要與神經遞質系統的紊亂有關[7]。因此, 臨床上常用藥物以調節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受體相關, 如心境穩定劑、抗精神病藥。對于輕躁狂發作可以使用單一用藥治療, 而對躁狂發作, 推薦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物聯合治療。喹硫平、碳酸鋰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治療藥物, 但伴隨著臨床的使用, 其藥效、不良反應逐漸顯現。MECT采取適量、短暫電流刺激, 導致患者喪失意識, 以達到控制精神病癥狀的目的, 提高藥物療效的協同作用, 更可解決藥物耐受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第1、2、4、8周, 實驗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各組的總有效率與國內參考文獻[8]相一致。兩組的總有效率均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 可獲得平穩升高, 但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并發癥中, 認知損害為較為嚴重的并發癥, 失語、情緒障礙為表現, 任由其發展可變為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癥等嚴重后果。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未出現認知損害的嚴重并發癥, 治療較為安全。由此可見采取喹硫平+MECT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狂躁發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在雙相情感障礙狂躁發作患者中, 與喹硫平+碳酸鋰相比, 采取喹硫平+MECT治療起效更快、療效更好, 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愿意接受MECT治療的患者中可以推廣。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沒有采用盲法、對遠期預后評估的不足, 未來需要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Alonso J, Petukhova M, Vilagut G, et al. Days out of role due to common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results from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1, 16(12):1234-1246.
[2] 于欣, 方貽儒. 中國雙相障礙防治指南. 第2版. 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5:50-52.
[3] Fountoulakis KN, Grunze H, Vieta E,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CINP)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INP-BD-2017), Part 3: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7, 20(2):180-195.
[4] Grande I , Vieta E. Pharmacotherapy of acute mania: monotherapy or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ood stabilizers and antipsychotics. CNS Drugs, 2015, 29(3):221-227.
[5] Sachs G, Chengappa KNR, Suppes T, et al. Quetiapine with lithium or divalproex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man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Bipolar Disorders, 2004, 6(3):213-223.
[6]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1, 34(3):184-188.
[7]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et al.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2016, 387(10027):1561-1572.
[8] 王小虎, 文靜, 張斌. 喹硫平聯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中老年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 吉林醫學, 2018, 39(6):1097-1099.
[收稿日期: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