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雅琦 周越 林海波
摘? ? 要:采用內容分析法,歸類分析多種不同版本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材,從書籍類型、出版年限、出版社分布、章節內容等方面描述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現狀,從“專業性和普及性兼顧、實效性和實用性至上、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教育技術與媒體技術并存”等方面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的建設提出了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建設;內容分析
作者簡介:練雅琦,女,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周越,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設計;林海波,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學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7747(2019)10-0053-05
“現代教育技術”(或“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是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中的一門必修課程。通過研讀2011年新修訂的全國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大綱(試行)、2011年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NTET)教學人員考試大綱(初級)、2012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頒布的安全培訓教師培訓大綱及考核標準等文件[1-3],發現這些文件雖未直接提到有關教育技術的內容,但在“學科教學能力”“教案設計”“教學評價”等部分卻提到了教學設計、信息技術等與教育技術密切相關的內容,足見國家非常重視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同院校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卻有著較大的差異,一些重點推薦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材在內容安排上也有較大的差別。[4]盡管課程教學和教材編寫允許有一定的個性、特色,但必須以把握共性的基本內容為前提。鑒于此,研究制定“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基本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
為此,筆者試對我國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學內容建設的現狀進行計量分析,從中概括出共性的內容成分,為研究制定“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標準提供依據。
一、研究過程
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方法,分析了1995—2013年期間出版的《現代教育技術》教材的內容情況。教材是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依據,盡管有些高校教師并不完全照搬教材內容,但至少教材為課程內容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框架。因此,教材內容對課程內容情況有較高的代表性,對教材目錄進行分析可視為把握課程內容情況的可靠途徑之一。
為全面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教材情況,避免收集資料過程中出現疏漏,選擇了蔚藍網的網絡書店進行資料收集。蔚藍網是國內比較成熟的網絡書店之一,對書籍的收錄比較完整,且同很多其他網絡書店有合作關系,能夠提供比較完整的資料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市場上流通較多的教材的情況。從2014年4月開始進行資料收集,在蔚藍網搜索欄鍵入“現代教育技術”這一關鍵字,初步找到264本相關書籍,通過瀏覽目錄剔除9本重復的書籍,對所有255本書籍進行整理歸類,按照書籍基本情況是否完整、閱讀書籍目錄分類情況和瀏覽書籍內容是否包含教育技術學內容這三方面的篩選標準,對所查書籍進行嚴格篩選,最后得到完全符合要求的《現代教育技術》教材共224本。
二、研究內容
在對最終篩選的224樣本書籍進行認真研讀的基礎上,運用內容分析法展開了此次研究。
(一)書籍分類情況
將符合標準的224本書籍按照教材內容分為四類,分別為教師應用類、技能應用類、學科教育技術類、概論與實踐相結合類。其中,教師應用類是指教師需要掌握的應用知識類書籍;技能應用類是指需要學習者在計算機實踐方面需要掌握的應用技能類書籍;學科教育技術類是指主要以教學設計為主的教育學書籍;概論與實踐相結合類是指教育技術理論知識與計算機實踐應用能力相結合的書籍。本次收集的《現代教育技術》教材中,共有教師應用類6本、技能應用類23本、學科教育技術類30本、概論與實踐相結合類165本。
(二)書籍出版情況
1.從出版時間看,分為四組:1995年—1999年,共8本;2000年—2005年,共41本;2006年—2010年,共87本;2011年—2013年,共88本,如圖1所示。
2.從出版社看,書籍歸類情況如圖2所示,根據出版社形式分為社會型和高校型兩類,社會類出版社共125本書,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41本、科學出版社20本、電子工業出版社14本、其他類出版社36本;高校類出版社99本書,包括北京大學7本、清華大學9本、北京師范大學12本、北京其他大學15本、北方其他大學30本、南方主要大學11本、南方其他大學9本、工業類大學出版社6本,如圖2所示。
(三)章節內容分布情況
關于教學設計內容方面的書籍情況,包含教學設計內容的書籍共有172本,平均每本書含教學設計內容的平均值為76.8%;包含教學設計內容共有224章,涉及到教學設計內容的書籍共有163本,所查樣本含教學設計內容的平均值是1.37;包括目錄中標明教學設計內容頁數為36頁,目錄中標明教學設計內容頁數的共有3本,所查樣本含教學設計內容頁數平均值為12頁。從教學內容整體情況看,包括接近導論的章節共114章;接近課件制作的總章數為14章;接近多媒體技術類的總章數為7章;教學設計和課件制作合起來構成主要內容的共75章;其他內容的共7章,如表1所示。
綜合以上對各類書籍的不同分類情況,根據各類大學出版社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建立內容分析類目表,如表2所示。
三、研究結論
通過教材內容分析法, 從研究得到的統計數據來分析可得出以下五點結論。
第一,通過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分析,發現從宏觀方面來看,以概論與實踐結合類為主體內容的書籍最多,技能應用類和學科教育技術類的書籍數量占其次,教師應用類書籍較前兩者少;從微觀方面看,以接近導論類內容為主的書籍最多,以教學設計和課件制作整合類內容為主的書籍數量占其次,接近課件制作和多媒體技術方面的書籍數量較前兩者少。這些數據表明當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導,實踐類的知識方向尚未獲得高度重視。[5]
第二,通過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各個章節的匯總分析以及每本樣本內容體系的綜述分析,發現在此次所有參與研究的課程樣本中,“教學設計”章節均大概率的存在,可見“教學設計”在整個“現代教育技術”課程體系中是很重要的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設計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勢必有增無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它是對之前所學知識的總結,教育技術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教學媒體的使用范圍都是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因素,教學設計就是如何綜合運用知識的研究;另一方面,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掌握利用教育技術提升教學技能,設計出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優秀教學設計案例。
第三,通過對所有篩選出的樣本按照出版年限進行整理后,發現《現代教育技術》書籍數量在1995年至2010年呈直線上升出版態勢,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在21世紀初就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從2011年至今持平穩發展狀態,這說明這門課程已普遍被廣大院校和讀者認知,并將持續而平穩的向前發展。
第四,通過對所有篩選出的樣本按照不同類型出版社進行整理后,發現社會類出版社出版的書籍最多,其逐年出版量的遞增趨勢可以說明《現代教育技術》教材正逐漸被大家關注,且它占據一定的經濟市場,能給出版社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第五,通過對三類高校出版的《現代教育技術》教材內容可看出,北方的高校出版數量比南方的高校出版數量多,工業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教育技術》書籍數量較少。從這三類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章節可見,南北高校對教育技術這門學科的理論研究程度都高于實踐研究,不過北方高校出版社較另兩類高校出版社對教育技術的研究更加深入、具體,其研究程度也高于南方各類高校,這說明此類學科還需要南北方各類高校加強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
四、后續思考
綜上所述,通過教材內容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學》的教材內容建設可遵循以下四點思路。
(一)專業性和普及性兼顧
目前,“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大學教材、各類專業教師考試必修課程,關于一些概念的闡述要充分、精確,同時要在專業性和大眾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必須兼顧所有讀者的專業背景和學習需求,教材內容應深入淺出,對于一些問題要從“零”講起,將一些精深晦澀的專業理論通俗化。
(二)實效性和實用性至上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以媒體技術提升傳統教學的品質,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因此目前該課程教材內容編寫應該加強實效性和實用性。[6]首先,教材的實效性體現在對互聯網相關知識的運用,這屬于實效性較強的知識,應該及時補充或整合。其次,教材實用性應體現在教材的內容安排,使之更加合理化。通過此次研究分析,有些《教育技術學》教材在內容的設計與安排上不盡合理,沒有做到“詳略得當”。例如,對于學生曾經接觸的或者一些過時的、沒必要重復講授的內容要盡量摒棄或更新,比如PowerPoint 軟件操作在低年級公共課“計算機文化基礎”中已經系統講授過,有的《現代教育技術學》教材還列出單獨的章節進行詳細的操作步驟演示,這部分內容是可以整合到其他介紹該類軟件操作書籍當中的。
(三)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
通過以上分析,近年來關于“教育技術學”課程理論知識方面的內容所占比例大于實踐內容,而且有些課程書籍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只有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技術不斷向前發展。所以,以接近導論的內容書籍里可以穿插一些接近多媒體技術類的內容[7],從而使理論與實踐得以真正的結合。
(四)教育技術與媒體技術并存
研究發現,大部分書籍都有“教學設計”這一內容的編寫,但還有些書籍卻很注重介紹“媒體技術”,至于“教學設計”方面,只是對教學設計的概念、原理和教學評價等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沒有用具體的設計案例做教學支撐,這是不可取的。如果教學工作只是介紹一些教學媒體的簡單應用,而沒有涉及到他們的結構、原理等更深層次的東西,那么整個教學活動就會顯得很膚淺。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屬于教育技術的核心內容,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術,將“教學設計”這一內容保留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NTET)教學人員考試大綱(初級) [EB/OL]. [2011-10-18].https://wenku.baidu.comview6dbd6e19a8114431b90dd8b0.html.
[2] 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大綱(試行) [EB/OL]. [2018- 04 -01].https://wenku.baidu.com/view/10a34f6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1.html,2011.
[3]?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安全培訓教師培訓大綱及考 核標準[EB/OL].[2018-12-29].https://wenku.baidu.com/view/a63334b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f.html.
[4] 張有錄,俞樹煜.關于高師院?!艾F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2):40-42.
[5] 雷體南.關于師范院?!艾F代教育技術”課程設置與教學設計的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1(4):49-51.
[6] 鄧文新.以活動為中心的高校網絡課程教學設計[J].中國電力教育,2008(1):90-91.
[7] 張健,姜艷芳.網絡課程設計中的教學設計[J].廣州教育學院報,2008(3):105-106.
[責任編輯? ? 劉? ?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