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利用物理學中力的屬性對教師教育力和學生學習力進行了解讀,根據力的三要素分析了教師教育力與學生學習力的構成要素;利用數學象限圖定義了職業學校教學現狀以及轉化的要求;利用化學反應的原理分析了教師教育力促進學生學習力的關鍵因素與相關條件,創造性地分析了教與學的關系。
關鍵詞:職業學校;教師教育力;學生學習力;“數理化”理解
作者簡介:楊永年,男,所長,正高級講師,省特級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4-7747(2019)10-0068-06
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兩個重要的參與對象,也是影響和體現教育效果的兩個關鍵元素,這兩個元素最為直接的關系,就是教師教育力和學生學習力的關系。如何用教師積極教育力來撬動學生主動學習力,這是當前教育十分關注的話題,也是職業教育教與學急需解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既要熟悉教師教育力與學生學習力所包涵的要素以及相互的關系,還要掌握教師教育力促進學生學習力的關鍵因素和相關條件。
一、數學理解:職業學校教與學的四個狀態
如果用橫向帶箭頭的射線表示教育力,箭頭方向表示教育力強,反之,則表示教育力弱;用豎直向上的射線表示學習力,同樣,箭頭方向表示學習力強,反向則表示學習力弱,兩條射線相交則形成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分別為:第一象限為教育力強、學習力強;第二象限為教育力弱、學習力強;第三象限為教育力弱、學習力弱;第四象限為教育力強、學習力弱。如圖1所示。
(一)四種狀態
根據這四個象限分布,可以理解為職業學校目前的四種狀態。其分別為:理想狀態、特殊狀態、現實狀態、過渡狀態。
1.第一象限:理想狀態。教師教育力強、學生學習力強,這顯然是各職業學校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的職業教育有了顯著的提升,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貢獻了力量,這是勿用質疑的。特別是近幾年,職業教育走出國門,在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的聲音充分證明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力量,從不參與到參與,從參與到十多枚金牌,說明了中國職業教育學生學習力與教師教育力的不斷增強。但這些還僅是一些“點”,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實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第二象限:特殊狀態。職業學校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教育的多樣性。一些學生有特殊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如何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職業學校需要解決教師教育力“短板”問題,并創造條件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讓學生學習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3.第三象限:現實狀態。以職業學校學生普通學習力為例分析,職業學校的招生現狀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經過小學初中的洗禮后,職校學生無論是學習能力、學習毅力,還是學習動力都很薄弱,學習成績不高、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適、學習興趣不濃等是職業學校學生典型的特征。所以,職業學校學生整體學習力低,這是很顯然的。另一方面,盡管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十分重視,近年來投入大量的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出臺了很多政府文件,促進師資隊伍提升,但總體來說,職業教育還處于弱勢狀態,教師積極性不高、主動性發展不夠、幸福感不強,面對學習力弱的學生,持消極態度或者不作為,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所以教師教育力始終處于低水平的狀態。
4.第四象限:過渡狀態。面對職業學校學習力較弱的群體,職業學校所要做的,首先是提升教師教育力,只有提高教師教育力,才能培養出學習力強的學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教師教育力與學生學習力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顯然,也是一個學校、教師、學生同步成長的過程。
(二)三個結論
根據上文四個狀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1.面對現實要有勇氣。就目前職業學校發展而言,我們無法選擇入學的學生,這是一個現實問題,采用抱怨、嫌棄等方法是不妥的,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改變我們自己,提高教育力,以適應目前這種狀況,從而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
2.健康發展要有信心??v觀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職業教育的發展成果不僅豐富有成效,而且已經駛上發展快車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發展的環境與空間有所改變,國民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在逐年提高,職業教育師資也越來越“專業化”,不僅專業技能專業化,而且教育教學能力也“專業化”,職業教育的師生都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3.改變狀態要有行動。從“現實狀態”如何走向“理想狀態”,實現這個跨越的主體是教師;而如何促進教師的主動發展,如何推動全員教師的行動,實現這一助力作用的主體是各個職業學校。顯然,發揮教職員工集體的力量,為教師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氛圍,為教師提升提供足夠的空間,為教師發展搭建合適平臺,提高教師發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這應該是職業學校發展的重要任務。只有行動,方有可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方有可能實現目標,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應該有這樣的意識。
二、物理理解:教育力與學習力的三個要素
教育力如果理解成“教育”+“力”[1],學習力則可理解成“學習”+“力”。眾所周知,在物理學中,力有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與作用點,則教育力必然存在教育力的大小、方向與作用點,學習力也必然存在學習力的大小、方向與作用點。
1.教育力的方向與學習力的方向:培養(成為)健康、快樂、和諧的社會人。[2]根據力的原理,方向一致,方能疊加合成最大力;方向有偏,合成力就會減小,產生運動的可能性就會降低或運動效果就會打折;方向相反,就會相互抵消削弱,不會產生運動效果甚至產生負面效果。顯然,教師教育力的方向與學生學習力的方向必須一致。
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通常為: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這就是職業學校教師的教育方向。結合人的終身發展需求的理解,我們應該培養健康、快樂(幸福)、和諧的社會人。身心健康是個體生命與生存的基礎,幸福安康是個體的生活追求,和諧是保障穩定生活的社會奠基石,我們目前所做的一切均是圍繞這些內容展開的,只不過在教育時間、教育地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有所偏差。所以,我們要用一種全視角的思維看待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或者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成長,教育使命方不會偏離方向,職業學校方能少走彎路、不走冤枉路。如何保持教育力與學習力方向一致,教師需要的是規劃力,能規劃好自己,更能引領學生規劃,而學生需要的是毅力,不斷努力去堅持自己的規劃。
2.教育力的作用點與學習力的作用點:學生的心(弦)。就物體受力分析而言,假設作用點不在同一點,物體就會有傾倒的可能。教育力的作用點與學習力的作用點顯然應該指向同一處,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能否產生效果,關鍵是促動學生心靈深處的變化,所以,扣住學生的“心”,是開展所有教育的前提;否則,就會出現“對牛彈琴”“格格不入”。
教育力的作用點在于扣住學生之“心”,關鍵是如何扣住,以及如何準確扣住。因此,教師就必須具有洞察力,能夠準確把握教育的時機,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對癥下“藥”,達到撬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之目的。學習力的作用點也在于學生之“心”,關鍵是如何啟動。其啟動在于產生學習的動力,這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沒有動力就沒有后續的努力,一切學習無從談起,也不可能有幸福喜悅的收獲。
3.教育力的大小與學習力的大?。喝Q于“化學反應”的效果。教育力的大小和學習力的大小均體現在能力上,即教育的力度性和學習的力度性。且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不涉及學生的教育力就是缺乏說明力的教育力,沒有教師引導的學習力肯定是效果低下的學習力,如何讓教育力和學習力均得到提升,就必須讓兩者產生火花,即發生化學反應,教育力和學習力的大小均取決于化學反應的效果。
根據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特色,教師教育力的大小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保持教育力方向的規劃力;二是擊中教育力作用點的洞察力;三是實施教育的實踐力。教育目標是否正確,教育的內容是否正確,教育的方法是否正確,這些主要體現在教育力的方向上,表現為教師要對教育教學擁有規劃的能力。教育力的作用點主要體現在教育切入點的合適性,教師要對學生個性心理有足夠的了解與熟悉,對學生日常表現與行為能足夠關注,善于捕捉教育的時機,能有效批評與表揚,這表現為洞察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控教育教學進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這是真正體現教師教育的實踐力。
對于學生學習力而言,學習力的大小也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保持學習力方向的毅力;二是在作用點上產生學習動力;三是學習的實踐力。學習力的方向主要表現為對學習長期保持興趣,能堅持且有足夠的耐力,表現為學習的毅力。學習力的作用點主要表現為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這主要表現為學習動力。 學習實踐力是一種實際學習能力,包括選擇學習內容,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何激發自身的創新力,等等。[3]
三、化學理解:教育力與學習力的三個反應
教育力與學習力可以理解成物理性質的力,但它們兩者之間絕不是物體間簡單力的物理傳遞,而是一種化學反應。對于教育力與學習力的方向而言,它們驅于同一目標,即培養或成為健康、快樂、和諧的社會人,對于教育力與學習力的作用點而言,它們都指向學生的心(弦),指向同一要素顯然無反應之說,唯一能發生反應的是教育力的大小和學習力大小,因為無論是方向與作用點都會涉及到與大小的關系,所以仍然用教育力與學習力代替教育力大小與學習力大小??梢杂靡粋€簡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來表示兩者的反應關系,如圖2所示。
從化學反應關系上看,教師教育力與學生學習力在反應前就存在,只不過可能不強或者不顯著,經過反應后,兩者均有所提升。同時,為了使化學反應更加“徹底”“有效”,在反應過程中,有必要增加催化劑和設置相關的反應條件,而這些催化劑與條件正是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和實施的重點。根據教師教育力大小與學生學習力大小的三個要素,可以列出如下三種反應關系。
(一)“教育規劃力與學習毅力”化學反應
保證教育力的方向需要教師具有教育規劃力,保持學習力的方向需要學生具有學習毅力,兩者反應促進教師教育規劃力進一步提升,促進學生學習毅力進一步加強。促成這兩者發生的反應的催化劑主要在于教師,大量的學生成長事實證明,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在反應過程中,如何進行規劃是影響反應效果的重要因素。
1.催化劑:教師人格魅力。無論教師教育規劃力有多強,要轉化為學生學習毅力,首先要讓學能夠信服。自古以來,“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積極人格魅力就成了兩者發生的反應的必要“催化劑”,如何讓教師具有積極的人格魅力,要做到以下三點。(1)教育有情懷。用心做教育,滿懷激情地做教育,從心底愛學生,把教育當作事業看待,敬業樂業。(2)待人需公平。公平公正首要表現即為尊重,相互尊重方能獲得相互理解與信任。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每一個事件,讓孩子們對生活充滿希望。所以,公平公正是學生信服的底線。(3)態度要友善。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在歡樂、輕松的環境中,師生之間交流才會沒有障礙,才會獲得相互的認同與認可。
2.輔助條件:規劃做到“三適”。有了催化劑的作用,要想達到期望的結果,還需在規劃上做好文章。(1)規劃的目標要適合。幫學生規劃的目標要適當,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發展實際進行個性化規劃。目標不能太高,太高不易實現,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標也不能太低,太低容易使學生產生自滿情緒。(2)規劃的內容要適中。規劃的教育內容要適中,內容太多,太難,學生難處理,就會導致不處理;內容太少,太容易,學生懶得處理,也會導致不處理,要想讓孩子們信心十足地堅持,就必須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安排適中的內容。(3)規劃的方法要適當。有效的方法能夠使學習更輕松、更快捷,效率更高,這也是學生能夠堅持的有效動力;反之,無效的方法只會重復做功,讓學習者無法體驗學習的快樂,逐漸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習毅力蕩然無存。
(二)“教育洞察力與學習動力”化學反應
教育力與學習力的作用點在學生之 “心”,關鍵是如何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產生學習動力。為此,教師就需要具有十分敏銳的教育洞察力,并以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為目標。如何讓教師教育洞察力與學生學習動力產生強烈的反應,反應的催化劑就是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一反應的過程中,如何激勵是影響反應效果的重要因素。
1.催化劑:保持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打開與學生交流的大門,也是產生學習動力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持續的興趣保持是最好的“催化劑”。要能讓學生長久持續地保持興趣,教師的教育洞察力要幫學生做到“三心”。(1)樹立自信心。要想讓學生有興趣,首先學生要建立自信。長期以來,相當多的職校學生總認為自己 “不是塊學習的料”“差人一等”,自信心嚴重不足。學生有了自信心才有可能敢想敢做,才能產生學習興趣,才能產生學習動力。(2)激起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們探尋世界的開始,也是學生學習動力最初的起點,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師不斷地設計和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案,通過靈活的方法、科學的手段呈現教育教學內容。讓學生產生好奇,是檢驗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強弱的重要因子,也是考察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洞察力的重要方面。(3)保持進取心。進取心保持和興趣保持是相輔相承的,有了強烈的進取心,興趣才能長久,興趣也是不斷進取的源動力。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可以進步,并且通過進步能夠獲得成功,只有通過不斷的螺旋上升,不斷強化學生進取心,才能獲得興趣的保持。
2.輔助條件:激勵三“適”。在持續的興趣保持“催化”下,要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有效提升,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適”。(1)適當的學習競爭。沒有比較的情況,很難體檢到學習成就感,低成就感往往會消退學習動力。通過適當的競爭,可以促使學習者有適當的壓力,壓力便可轉化為動力。當然,過度的競爭則容易使學習者產生疲勞,甚至在失敗后自暴自棄,完全失去學習的動力。(2)適宜的目標期待。設立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和前進的動力,目標的設置要適宜,通過努力能夠達到,不能過低或過高。過高,容易導致學生學習失敗,讓學習者錯誤地認為,自己能力低,無法達成目標;過低,則容易使學生有滿足感,不利于學生興趣的長久保持。兩種極端都會影響學習者的動力。(3)適時的表揚獎勵。表揚與獎勵是學生學習動力保持的重要“能量”,不過表揚與獎勵也要恰到好處,不能“拍”到馬腿上,更不能在馬休息時候“拍”。教師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適當的環境中做出適中的表揚與獎勵,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實踐力與學習實踐力”化學反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能力的提升也在于實踐,方向明確了,作用點就找到了,因此,實踐是體現教育力大小和學習力大小的核心指標。教師教育實踐力主要體現為平臺搭建的能力、活動設計的能力、過程指導的能力。而學生的實踐力主要體現為捕捉和創造實踐的機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教育實踐力與學習實踐力在相互促進過程中不斷提升,在提升過程中,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體系。所以,兩者的催化劑就是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過程中,還要把握好以下三個要點。
1.催化劑:產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沒有實踐平臺,就沒有鍛煉的機會,就沒有能力的提升,教師教育實踐力就是不斷地為學生學習創造更多的機會。所以,教師教育實踐力與學生學習實踐力要產生化學反應,其“催化劑”就是產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要給學生實踐創造機會,就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能力。(1)平臺搭建的能力。實踐不單純是動手操作,而是全方位的鍛煉。當前,職業教育要突破在實踐問題上“敢不敢”和“有沒有”,敢不敢的問題主要解決教育者的理念問題,關起門來辦教育,安全無風險有保障,只要不出事就“萬事大吉”,就算“成功”,這成了很多教育管理者的“玉言良方”,也成了很多教師的基本想法,只有沖破這個“緊箍咒”,方能考慮有沒有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合理地利用自身周圍資源豐富實踐資源,這是實踐平臺搭建的基礎,讓自己的實踐資源有目的性用于“提升學生學習力”,這就是平臺搭建能力。(2)活動設計的能力。有了實踐平臺,還必須讓這些平臺起到作用,利用好平臺的關鍵在于實踐活動的設計,如何有針對地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需要開展活動設計,這也是一項基本功。好的活動設計目標明確、過程科學、效果明顯,學生學習能力突飛猛進;反之,把活動作為任務,把活動看成管理,效果就會打折扣。(3)過程指導的能力。加強實踐活動的過程指導,也是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步驟。任何一次實踐活動計劃時都不可能很完美,需要在活動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調整與優化,調整和優化的過程即是服務于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過程。
2.輔助條件:落實三個堅持。在實踐過程中,實踐的主體與內容還需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能力具有不可傳遞性,能力必須通過實踐方可得到提高,教師教育能力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參于實踐,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打磨,在實踐中交流與思考,方能“修成正果”。(2)堅持以生活為導向。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生活教育資源。生活是學生的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生活中的學習能力,才有可能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才有可能實現奉獻社會和報效祖國。(3)堅持以社會為熔爐。個人是離不開社會而生存發展的,社會是一個熔爐,學生只有經過社會的錘煉方能適應社會,封閉在校園里的教育永遠培養不出適應社會的人才,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承擔一些社會義務,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增強學習能力,在社會生存中游刃有余。
綜上所述,以數學象限的原理分析職業學校教學現狀以及其轉化的要求,比較貼近目前職業學校的實際。從物理學力的屬性理解教師教育力與學生學習力,與教育教學規律是吻合的,也是符合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實際的。以化學反應的原理分析教師教育力與學生學習力的反應過程,突出了教與學的關系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也是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楊永年.職校教師積極教育力的解讀[J].當代職業教育,2018(3):35.
[2] 齋藤孝.教育力[M].張雅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百度百科.學習力[EB/0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D%A6%E4%B9%A0%E5%8A%9B/6870590?fr=aladdin,2018-05-01/2018-08-01.
[責任編輯? ? 秦? ?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