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英,駱利元,朱春青,蔣璐,馮斌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杭州 310012)
驚恐障礙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焦慮障礙,以不可預測、反復出現的心悸、胸悶、發抖等植物神經癥狀為特征,伴強烈的瀕死感或失控感。國外的社區調查顯示,普通人群驚恐障礙終身患病率約3.8%[1]。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驚恐障礙已成為十大全球公共衛生關注疾病[2],臨床上驚恐障礙多用抗抑郁藥治療[3-4],但往往起效較慢,患者比較痛苦。目前,雖然明確苯二氮類藥物快速起效,但其停藥易引起反跳及戒斷癥狀而導致患者依從性不高等。故需要尋找更高效、依從性更高的治療方法。2014年11月—2016年11月,筆者采用穴位刺激調控法合并艾司西酞普蘭治療驚恐障礙,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精神科門診患者,符合診斷和入組標準、排除標準、脫落標準,合格病例79例。診斷和入組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e 4th edition,DSM-Ⅳ)驚恐障礙診斷標準[5];②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HA)[6]評分≥14分;③年齡16~60歲;④研究征得患者及監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嚴重軀體疾病患者;②既往有情感性精神障礙、廣泛性焦慮癥、社交焦慮癥患者;③藥物依賴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對穴位刺激無法耐受者;⑥對艾司西酞普蘭過敏者。脫落標準:①患者本人提出,或不按要求配合治療、檢查者;②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或并發癥,不能繼續接受臨床研究而中止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分組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9例,對照組40例。兩組年齡、性別、婚姻、文化程度、HAMA評分、驚恐障礙嚴重度量表(panic disorder severity scale,PDSS)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1.2.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艾司西酞普蘭(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50119,批號:160324610),口服,每天一次,共8周,第1周10 mg·d-1,第2周開始至第8周20 mg·d-1),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同時聯合使用穴位刺激調控法(采用韓式穴位治療儀)持續刺激,刺激方法:將導電黏膠貼片貼于雙側內關穴,頻率為 50 Hz,刺激強度采用中檔刺激。開始進行穴位刺激后,同時采用暴露療法,讓患者想象自己最擔心的事,最早產生焦慮情緒時的情景以及目前經常出現焦慮的情景,想象如何使自己焦慮癥狀更明顯。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療期間不聯用鋰鹽、其他抗抑郁藥物、抗精神病藥和電抽搐治療。如果患者存在嚴重的睡眠問題,可合用苯二氮類藥物(艾司唑侖1 mg·d-1),時間不超過 2 周。
1.2.3療效判定標準 于治療前及治療第2,4,8周末時采用HAMA、抗抑郁藥不良反應量表(rating scale for side effects,SERS)[7]進行評定。臨床療效評定:采用HAMA減分率,75%~100%為痊愈,50%~<75%為顯著進步,25%~<50%為進步,<25%為無效。

2.1兩組治療后療效 見表2。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8周HAMA評分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兩組HAMA及其因子評分比較 見表3。組間比較,在第2,4,8周末兩組HAMA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軀體性焦慮因子評分比較,兩組在第2,4周末軀體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性焦慮因子評分比較,兩組第2,4,8周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HAMA減分率比較 見表4。兩組HAMA減分率比較,兩在第2,4,8周末HAMA評分減分率、精神性焦慮因子評分減分率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軀體性焦慮因子評分減分率在第2,4周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兩組PDSS評分及各個因子分比較 見表5,6。兩組PDSS評分比較,經治療后兩組PDSS評分在第2,4,8周末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表5)。其中因子分比較,兩組驚恐發作的頻率、驚恐發作時苦惱、預期性焦慮的嚴重度、因為驚恐發作,工作能力受損/或受干擾因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6)。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HAMA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1。
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 1P<0.01.

表3 兩組患者HAMA及其因子分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HAMA and factor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分,
與對照組比較,*1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1.

表4 兩組患者HAMA減分率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HAMA reduction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與對照組比較,*1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1.

表5 兩組患者PDSS評分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PDS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分,
與對照組比較,*1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1.
2.5安全性評估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2周末SERS總分治療組為(1.25±1.20)分,對照組為(1.30±1.18)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6,P>0.05),第8周末SERS總分治療組為(1.07±0.89)分,對照組為(1.12±0.93)分(t=0.23,P>0.05),兩組主要不良反應為食欲下降、出汗、惡心、失眠、口干、頭暈等。
驚恐障礙復發率高,治療周期長,單用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早期起效愈來愈得到臨床重視。研究顯示,驚恐障礙用藥1周即顯效的患者,其痊愈率為60%~70%,而4~6周顯效的患者痊愈率為20%[8],至今尚無不良反應少、依從性高且快速起效的特效藥物用于臨床。
艾司西酞普蘭為外消旋體西酞普蘭的單一右旋光學異構體,具有相對較強的5-羥色胺(5-HT)受體抑制作用[9]。實驗研究表明,艾司西酞普蘭不僅可以抑制大鼠腦部中縫背核5-HT神經元作用,還可使5-HT自受體(5-HTIA)脫敏,從而提高胞外5-HT水平[10]。CHOI等[11]研究顯示,應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驚恐障礙患者臨床好轉率為80.7%,臨床痊愈率為73.1%。但其存在不能在治療早期快速緩解軀體癥狀、藥物費用貴等問題而常導致患者無法堅持服藥,以致病情反復,延誤治療。

表6 兩組患者PDSS維度評分比較Tab.6 Comparison of PDSS dimens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分,
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5,*2P<0.01.
中醫學認為,驚恐障礙屬“驚悸”范疇,多因素體氣血虧虛、痰火內擾,或卒受驚嚇,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紊亂,痰濁、淤血等病理產物應之而生[12]。臨床實踐表明,針灸治療具有較好的抗焦慮作用,且不良反應少,不易復發,具有一定的治療優勢,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程坤等[13]研究認為針刺結合心理療法可有效緩解患者驚恐障礙癥狀。宮媛等[14]研究發現,電針聯合度洛西汀治療廣泛性焦慮癥起效快,不良反應輕微,治療依從性好。動物實驗表明,針刺可以調節焦慮障礙或應激模型等的免疫功能,其機制為針刺有可能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15]。
穴位刺激調控法是由我院馮斌醫師于1995年提出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16-17],該療法將中醫學從心論治情志病的理念和現代醫學的心理治療相結合,將穴位刺激和現代技術有機地結合,可快速達到行為療法的目的,使驚恐障礙的焦慮癥狀、軀體癥狀得以較快緩解。課題組在既往研究中[18]應用穴位刺激調控法聯合舍曲林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結果顯示加用穴位刺激調控法后抗焦慮作用起效更快,長期療效明顯優于單用西藥組。本研究顯示,穴位刺激調控法聯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驚恐障礙效果佳,尤其是針對軀體癥狀,治療組在第2周末開始就能取得更好的療效,起效更快。該方法具有療效確切、起效快、長期療效明顯、不良反應少等優點,為驚恐障礙患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途徑,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