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研究生的招生規模的擴大,目前全國研究生的總體數量呈上升趨勢,學歷貶值越來越成為普遍認知。在此背景下,如果不狠抓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無疑會加速學歷貶值。與此同時在研究生培養過程當中,也發現存在學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影響公眾對我國高校教育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信心。我國研究生培養的嚴進寬出,以及學生盲目考研逃避就業等因素,是影響研究生總體學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提升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既需要從觀念上糾正學生通過考研逃避就業的想法,還需要靠一些激勵機制、淘汰機制進行約束和保障。
關鍵詞:研究生? ?學術創新? ?激勵機制? ?淘汰機制
近年來,部分知名高校相繼發出研究生不合格的清退通知,以及一些媒體對學術界多起學術不端行為的報道,逐漸引發輿論熱議,大眾對研究生培養 “嚴進嚴出”的呼聲越來越高。清退學生中部分是因為長期不來上課,部分是因為超過畢業年限。有學者提議,為了規范教學、嚴肅學風,高校應該通過適當的淘汰機制對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進行清退處理。這種清退機制能警示在校研究生專心學習和科研,專注學術創新,從而保證高校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一、研究生學術創新面臨的困境
(一)盲目考研,逃避就業。部分學生在面對形式嚴峻的就業壓力時,在沒有做仔細恰當的能力評估后,通過考研來逃避。在入學后僅僅追求學歷學位,并沒有參與到實際的科研學習中,而是將老師留給的自主學習和進行科研的時間挪作在外做兼職,導致科研產出較少,更難說學術創新。其次由于部分學生為考研而考研,選擇了難考專業轉向易考專業,導致最后入學后,因缺乏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從而導致學術創新不足。
(二)學生缺乏學習探索的主觀能動性。研究生教育對課程的依賴程度沒有其它學習階段那么重,以碩士研究生為例,很多高校的課程主要集中在前1.5學年,后1.5基本沒有課程。同時如果在研究生導師與學生聯系不緊密,對學生缺乏必要的督促情況下,就可能導致學生漸漸脫離學習和科研狀態,更難有精力鉆研學術問題。但即便如此,部分學生也可以通過最后的“突擊”來完成畢業論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培養的“嚴進寬出”現象。
(三)學術研究周期長,想要發表具有創新及有影響力成果的文章較難[1],這導致很多研究生耐不住學術研究的寂寞,在研究初期時信心滿滿,隨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接踵而至的困難和見不到成效的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生中途放棄,行百里者半九十,這是學術創新毀于難以堅持的現實困境。
(四)學術研究成果經濟報酬相對較低。相比于企業家和演藝明星的經濟報酬,學術研究群體的經濟報酬和實際貢獻不成正比,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研究生對于學術研究的投入和熱情,再加上受傳統“官本位”思想以及用經濟能力去評價個人能力的影響,部分研究生產生功利主義的思想。
二、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一)公眾對于學歷教育的盲目追求,導致職業技術教育受冷落。在大眾的觀念中,只有差生才會去上職業技術學院,所以基于這種價值導向,多數學生為了接受普通學歷教育,而不惜選擇冷門,偏門專業,從而導致畢業難就業,再重新走上讀研深造緩解就業的道路。從始至終基于這種被動求學的邏輯,學生是為完成學業而學習,而非為謀求突破創新而學習,從而缺乏主動探索的興趣和動機。
其實社會對于職業技術人才需求很旺盛,但實際職業技術人才供給則不足。這種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很大原因是目前職業技術學院的在實際教學上沒有突出特色。只是在普通學歷教育上做了加減法,導致社會對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認可度不高。從而使得需求端的篩選機制默認的指向了普通學歷教育,導致職業教育受冷落,沒有做好學生教育中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分流。這將會重新進入,普通學歷教育冷面專業——就業難——讀研緩解就業壓力——讀研難——科研成果少——畢業難的循環。
(二)部分高校學術創新文化不足。高等院校的文化體系由院校學科文化、工作文化以及學術文化等幾部分組成[2]。所以院校類型不同、學科不同、校園文化不同,也會直接影響高校師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影響整體學術氛圍和學術創新意識。
(三)研究生淘汰機制不健全,“嚴進寬出”現象明顯。部分高校研究生畢業較容易,缺少嚴格的淘汰篩選機制,為研究生學習混水摸魚留下空間。與此同時,對于學術創新激勵不足也是導致學術創新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期望理論可知,激勵強度=期望值*效價,所謂效價即個人達成目標所獲得的個人需求滿足的價值。因此要想激勵學術創新,必須要對學術創新成果進行較高的獎勵,提升其效價。否則在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雙重缺乏時,人會基于惰性而缺乏主動鉆研和研習的動力,進而轉向其他獲得高報酬的行業,無法專心做學術研究。
三、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提升建議
(一)樹立正確讀研觀念,提升研究生的學術精神[3]。研究生學習階段不同于之前任何一個學習階段。研究生應該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主動利用好老師和學校所賦予的自由支配時間,積極探索研習。切勿還本著過去學習的慣性,需要老師敦促、學校有課才學習。學術創新需要自身鉆研和探索,冷板凳做下去,耐得住寂寞,靠老師催促學習和任務安排想要有學術創新猶如空中樓閣。
(二)設立靈活多樣的研究生考核機制,例如部分院校的2篇核心期刊準予畢業的要求,以此作為約束性的機制,來讓研究生有學習和做科研的緊迫感。改變過去那種嚴進寬出的管理狀態。消除學生認為可以混日子拿學位的錯誤思想。其次為了鼓勵學生創新,對于一些創新成果可以用來抵類似于2篇核心這樣子的畢業要求。讓研究生可以從多個方向去做自己的創新研究,改變唯核心文章準予畢業的價值導向。但同時也要注重靈活,切勿因為管理程序繁瑣和考核機制的僵化限制了研究生的學術自由創新[4]。
(三)建立有研究生培養的淘汰機制,學校不能為了追求學生的畢業率,而讓導師在從中做了幫手,也不能為了人情賬,在學生難畢業的時候為學生開綠燈。高校作為高等素質教育的基地,必須要堅持應有的底線。高等院校的尊嚴,一部分來自于所培養學生的優秀程度。放寬研究生畢業的標準,猶如讓生產線的上的“殘次品”流向市場。那些混日子拿學位的研究生,他們很大程度非但沒有學術創新成果,就連學生義務都履行不到位,所以對于這些達不到畢業要求的學生,超過規定年限的學生進行清退。真正做到,“你想混學位,但是我不給你學位”。
對長期不畢業的學生進行裁汰,除了警示作用,也在有利于維護過程的公平性。每所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高校,其教學資源和招生指標都是有限的。然而那些偏離研究生學習計劃的學生,長期占用著學校的教學資源,這對于其他潛在入學者不公平。高校清退研究生是學校在推進人才培養上的自我革新,有利于糾正過去“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
(四)區別職業教育。研究生人數增長的很大原因,就是很多人盲目追求學歷所帶來的附庸效應。很多存在這樣的定勢思維,認為學歷越高,工作所獲得的報酬就越高,沒有培養自己的真本事,反而靠所謂的文憑來尋求保障。其次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使得很多學生覺得上職業技術學校就低人一等,上普通本科就會體面。導致學生在讀大學時候就盲目擠到本來冷門專業,畢業難找工作,又繼續選擇讀研來緩解。因此,開始的導向錯誤,導致讀研時出于功利性的選擇,而非真正對于學術研究的熱愛和投入,使得真正面對學術創新時蒼白無力。而實際上,社會上對技術人員的需求和供應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職業技術教育要體現出自己的特色,而不僅僅是年限縮減版本的普通本科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優勢體現出來,就會吸引更多愿意從事該方向工作的學生到職業技術學校就讀。使得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和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分流。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專心做研究,謀創新。從事具體技術工作的人,努力工作,培訓學習,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自己的技術本領。從而有效優化社會人才結構,緩解大批人通過讀研來逃避就業,最后導致角色與行動不匹配,總體創新能力不足。同樣對于那些從事職業技術工作的一線人員,通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從而將會更有創新的機會,這樣也有利于國家總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結論與討論
學術創新能力不足,可能主要集中在學生就業擇業觀念不同,本不想做學術,讀學術型的研究生也僅僅是為了緩解就業,提升競爭力。因此在讀研期間也主要是提升自己的就本領,并沒有潛心做研究。其次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分流不明顯,導致想學技術的人學不到,從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社會不認可,因此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造成大量的學生滯留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由于沉沒成本較高,就一路深造,讀研、讀博。但是實際自身并無學術研究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從而造成整個人才供需結構上的失衡。最后對于科研人員的補助和工資相對較少也是一個極大的因素,使得部分科研人員追求更多的經濟報酬的工作,而無法耐著性做科研,搞學術。相比于一些演藝明星的片酬,一些為國家做出重大科研貢獻的人員,所獲得報酬和獎金較少,因此要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讓貢獻和回報成正比。
參考文獻:
[1]蔡曉良,李雪燕.論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困境與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98-199.
[2]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86-103.
[3]蔡曉良,李雪燕.論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困境與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98-199.
[4]陳何芳.大學學術文化與大學學術生產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4-6.
(作者簡介:賀棟豪,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