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娜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關于新時代“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面臨傳播主體單一、傳播內容有效性不高、傳播平臺影響力不大、傳播方式創新性不足及傳播效果的認同度不高的困境。為此,應從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建立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方面全面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認同度。
關鍵詞:信息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困境;路徑
一、引言
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指出,人口與前一代人的人數成比例地增長,而科學則與前一代人遺留的知識量成比例地發展,因此,科學也是按照幾何級數發展的[1]。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信息傳播工具的發展,從而使信息技術的進步轉化為新的生產力,并導致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括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使信息傳播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搭建更多溝通合作平臺,創造更多利益契合點、合作增長點、共贏新亮點,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時代的快車、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3];同時互聯網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也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本文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播中的現實困境出發,分析信息傳播視角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路徑,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國際認同,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
二、信息傳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困境
1.傳播主體的結構較單一
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70屆聯合國大會、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等多個場合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豐富內涵也得到了廣泛傳播。但是很顯然,我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顯然是以官方為主體,尤其是以首腦外交、主場外交、官方媒體、黨刊黨報等官方性質的傳播主體為主,其他的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參與度不高。但是21世界以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到來,微博、微信使人人都成為了自媒體,每個個體都會針對全球發生的各類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并日益成為新興的國際話語主體,不斷地豐富著國際話語的主體結構,也影響著自身國家的話語權,而我國并未能充分發揮這些非官方的個體及組織的國際話語優勢。官方媒體的宣傳,容易被國際受眾視為政治宣教,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影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效果。
2.傳播內容的有效性不高
20世紀70年代,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批判繼承現代主義思想、結構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話語即權力”的論斷,“話語并不是轉化成語言的斗爭或政治系統,它就是人們斗爭的手段和目的,話語是權力,人們通過話語賦予自己權力。”[4]進入21世紀,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表現在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同時各國都在致力于占領國際話語的制高點,話語權愈來愈成為國家綜合能力的體現。“國際議題的設置,既是國際話語權強弱的直觀表現,也是國際話語權競爭的重要途徑。”[5]首先,我國在國際議題設置的主動性不強。縱觀歷史,目前國際社會中的各類議題,大多數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提議,例如“恐怖主義”、“文明沖突論”、“普世價值”到“全球治理”,使西方國家掌握了國際話語權優勢。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堅持外交上的“韜光養晦”原則,在為我國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的同時,也使我國在國際議題設置方面處于被動地位,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聲”“失語”。[6]其次,我國在國際話語傳播中遭遇“話語逆差”。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理念范式、話語體系不斷輸入中國,在諸多話語體系形成了以西方話語為標準的“元敘事”體系,認為西方話語是權威,甚至中國一些學者也成為西方話語的盲目追隨者。第三,我國話語內容的邏輯性不強。長期來西方霸權國家的話語盡管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但是在“霸權穩定論”“歷史終結論”等西方理論的邏輯論證下變得似乎“有理有據”,而我國提出的“合作共贏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闡述和邏輯論證,卻處處被西方國家打壓甚至是惡意抹黑,影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的傳播和認同。[7]
3.傳播平臺的影響力不大
傳播平臺是連接話語主體與話語對象的媒介。調查顯示,當今西方四大主流傳媒美聯社、合眾國際、路透社與法新社每天的新聞發稿量占世界的80%以上,西方50家傳媒公司占據世界傳媒市場95%地位份額。[8]而國際受眾對于中國的了解主要借助于西方媒體,信息獲取率高達68%,僅有22%的受眾從中國媒體了解中國。中國的國際形象主要源自“他塑”而非“自塑”。[9]中國對外傳播以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為主流官方媒體,成為傳播中國聲音的主要媒介,雖然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但是與西方主流媒體比較仍有差距。例如美國CNN有著400多名駐外記者,中國CCTV擁有60多名駐外記者,顯然在數量上不及美國。此外,中國媒體在信息覆蓋面、裝備的先進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日益成為傳播平臺的短板,影響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和國際認同。
4.傳播方式的創新性不足
中國傳統文化比較偏向于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因此,在語言敘事風格中也往往是先講道理、在擺事實。在針對國際問題的報道中,中國媒體多習慣先講道理,再講實事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說服意圖愈顯著,會令人產生強加灌輸推送的錯覺,反而影響受眾的接受;另外,中西文化的差異及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也成為中國國際話語傳播的障礙。例如我們提到的“兩步走戰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小康社會”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對于國內的受眾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對于國外受眾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傳播方式要不斷進行中外話語體系的有效轉換,創新傳播方式,提升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傳播效果。
5.傳播效果的普遍認同度不高
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到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先后提到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網絡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共同體等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得到了世界范圍內一定的關注度,但是離被世人所普遍認同,融入各國民眾心中還有一定距離。首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中國威脅論”肆意抹黑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西方發達國家視“修斯底德陷阱”為鐵律,認為“國強必霸”,而“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在新時期稱霸的方式和手段,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成為制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和認同的重要障礙。另外,發展中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存在疑慮。一方面受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擔心中國“國強必霸”,會影響自己國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受世界金融危機、地域沖突、環境污染的影響,部分國家在希望搭乘中國經濟高速增強便車的同時,也在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6]無論是發達國家的肆意丑化抹黑還是發展中國家的質疑都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效果產生影響,因此要不斷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信息傳播的能力,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三、信息傳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實現路徑
1.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話語權
歷史表明,國家綜合實力是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基礎。近代中國巴黎和會外交受挫,當代敘利亞外交官賈法里的無奈都印證了弱國無外交的事實。因此,要提升國際話語權,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夯實強大的話語條件,就必須增強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綜合實力,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更加有力、有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的重大方針政策,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顯著增強。但是我們仍然要看到,我們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在新時代我們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既要跨越“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同時黨要克服“四大考驗”“四中危險”,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社會主要矛盾,勇于改革創新,繼續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解決好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實際問題,著眼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發出強有力的聲音;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同。
2.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傳播,離不開傳播主體、內容、媒介、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要不斷完善中國的話語體系,提升話語能力,才能有效傳播中國聲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話語支撐。
首先,加強傳播主體的多元性。新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人都是自媒體,傳播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傳播出體應不限于官方、政府層面,應將民間組織、社會團體乃至個體群眾納入其中,多元主體共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還可以通過一些國際的學術交流、民間企業的經貿往來、旅游、留學等形式傳播我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10]這種形式作為官方宣傳的有力補充,擴大中國聲音的傳播。
其次,加強傳播內容的有效性。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充分挖掘和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要開門搞研究,吸收、借鑒世界其他文明的先進因素,豐富中國話語內容,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議題設置能力。同時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標書,引導國際學術界研究和研討[11],提高我國話語的傳播效果。
第三,加強傳播平臺的建設性。在平臺建設上,既要加強我國主流媒體的建設,在人力、設備、技術方面不斷的更新,提升傳統優勢及信息化的新本領,增強自身的傳播能力,滿足受眾的多方面信息需求。同時要規范管理民間組織媒體、個體媒體等非官方媒體的運營和發展,使官方和民間傳播平臺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我國傳播平臺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吸引力,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占據制高點。特別是要加強構建國際傳播平臺,發展海外傳播陣地,精準把握海外受眾,提高我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的實效性、精準性。
第四,加強傳播方式的創新性。我國的傳播方式應改變靠硬性灌輸、政治宣傳的方式,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精準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選擇易于為人們所接受的話語敘事方式,突破傳統僵化的思維模式,同時不斷跨越中西文明及語言障礙,利用創新的傳播方式,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并落地生根。
3.建立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可以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贏得良好的發展環境。因此,要通過構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12]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傳播贏得國際認同。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中國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堅持走合作發展的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格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同各國人民一起推動構建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4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533
[4]Michel Foucault.”The Order of Discourse”,UNTYING THE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ed.Robert Young(Bos-t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Inc,1981.52
[5]張志洲.提升學術話語權與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J].紅旗文稿,2012.13
[6]王禎、李包庚.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問題談論[J].理論導刊,2019.6.57
[7]陳鑫.“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困境與出路[J].寧夏社會科學,2018.9.71
[8]趙瑞琦.“三個輿論場”與對印傳播戰略--“一帶一路”下的中國國際話語權建構[J].齊魯學刊,2016.1.74
[9]孟威.改進對外傳播構建“中國話語體系”[J].新聞戰線,2014.7.8
[10]李鎮宏.國際傳播視角下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構建[J].a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6.34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346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5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