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摘 要:法律服務與保障是市場經濟條件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部分,銅川市近年針對法治化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不斷創新營商環境的法律服務與保障,極大的優化了營商環境。本文從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含義、當前銅川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基本現狀、銅川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加快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四個方面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法律服務與保障進行探討,希望對當前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有所助益。
關鍵詞:銅川市;法治化營商環境;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審批
一、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含義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從事生產經營或貿易活動,在遵循政策制度和行為準則等方面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等條件和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非物質因素。其中物質因素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產業結構等,非物質因素包括政治環境、社會環境、法治環境等。
市場經濟的基礎就是法治。法治對營商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法治化營商環境,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貫穿法治精神、重視法治方式的營商環境。
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是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資本,是企業最關注的重要成本。如何進一步加強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是加快市場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當前銅川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基本現狀
近年來,銅川市高度重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通過簡政放權、深化服務、督查考核等措施,集中力量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政務、市場、社會和法制等環境,為銅川市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銅川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市縣同步、全域推進,目前印臺區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局,實現“一個窗口受理、一枚公章審批、一個大廳辦結”;所有工業開發區全部實現獨立審批、封閉管理。市直各部門直接向各開發區下放行政審批權限205項,發改、住建等部門將項目核準、備案、施工許可等審批密鑰全部下放到位。這些改革舉措的落實,帶動了全市在思想觀念、簡政放權、深化服務等方面的變化,使園(景)區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配套服務環境得到了優化和提升。
從銅川市幾年來的探索實踐看,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十分重要,非常必要。
1.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是加快轉型發展、推動經濟邁上新臺階的重要舉措。要爭取銅川市轉型發展的新優勢,就必須在推進產業、技術等方面硬轉型的同時,更加重視以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核心內容的軟轉型。
2.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旨在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方式,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通過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3.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以提高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為目標,以法治為基石,建立起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實現政府依法行政,市場主體誠實經營,公民遵法守法。
三、銅川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銅川市在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營商制度建設不健全。一是立法對營商環境的促進和保護不夠。當前的地方立法中,有些立法項目過于強調對重點領域、工礦企業等的政策扶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其他市場主體的不公平競爭。立法過程缺乏有效論證和成本分析,商事主體的利益得不到充分彰顯。二是立法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創新實踐需要。當前,營商法律法規在一些領域仍然處于空白狀態,如集體土地拆遷、工業投資項目審批等,亟須省級乃至國家在法律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審批事項取消、行政權力下放等重點改革事項需要及時對法律法規做出調整。三是立法與營商實際工作存在脫節現象。部分法律規定過于原則,配套實施意見、執行標準等不能及時出臺,法律實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當前,還存在法律規定不統一、法律規范間缺乏必要銜接等問題。
2.政務服務水平有待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效能不高。各地審批事項數量差距較大,個別地方對已取消的審批事項存在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一些審批事項程序繁瑣、辦理時間冗長、效率低下,束縛了企業發展。有些地方在行政審批清理過程中將多個審批合稱為一個審批,表面上審批事項少了,但并未起到減輕企業負擔的作用,政府與市場關系界限不清。政府不當干預市場的現象在政府招商引資中仍較為突出,在行業準入、項目審核、土地使用、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稅收等方面存在突破政策“紅線”、對企業過度保護現象。
3.營商政務服務缺乏有效制度監督。在加強政府績效管理,規范和健全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等方面尚缺少制度設計,對行政服務行為缺少效能監察,在接受群眾監督和評價方面機制仍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對損害商事主體的各類職務行為,懲處機制不健全,問責不夠。
四、加快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
1.健全營商法規規章,為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法治環境支撐
應當充分利用市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立法權,以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基礎,全面清理不合時宜甚至阻礙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法規規章,重點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秩序建設、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立法。
商事交易貴在交易之迅捷,需要充分提高司法效率,以保護企業的利益。各項舉措包括:進一步規范案件審理程序和實體處理環節,顯著提高商事合同糾紛司法審判效率;顯著提高商事合同案件執行效率;保證審判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行使;推行裁判文書網上公開;推行簡易程序快捷審、普通程序簡化審制度,建立速調速裁機制;健全全市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系統,完善被執行人聯動制約懲戒機制。
強化仲裁委在商事糾紛解決機制上的優勢:其一,健全仲裁機構的管理體系,強化仲裁機構民主和科學的決策機制;其二,建立商事合同司法糾紛速調速裁機制;其三,探索“互聯網+仲裁”模式,搭建云計算數據中心,充分運用大數據,利用中國互聯網仲裁聯盟的良好平臺,應對網絡商事糾紛。
2.充分簡政放權,為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政務環境支撐
嚴格執行政府依法決策制度。以地方性法規規范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強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為法定程序的依法決策機制,著力提升依法決策能力。
3.維護公平有序競爭,為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市場環境支撐
(1)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一是要清理和規范阻礙企業發展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各項不合理的負擔,降低企業稅費成本;二是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配置效率,提高優質勞動力的供給度和勞動者的素質,提升企業用工效率,降低企業用工成本;三是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加強市場監管。當前我國市場監管越分越細、越來越多,卻存在部門之間不協調,多頭監管、重復監管的現象,導致監管缺乏權威性。建議制定關于加強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的相關規范,以依法加強市場主體行為監管為重點(尤其是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商品質量、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網絡交易、知識產權保護、市場中介服務行為、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等),推進市場行為監管體系建設,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
(3)加強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應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抓好規劃編制、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和試點,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強化信用監管和信用約束。其一,建立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其二,加強征信評級管理。依法加強對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的管理,規范征信評級行為。
(4)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一方面,應當鼓勵中小企業抱團應對融資難,鼓勵投融資服務商會搭建好融資信息共享、融資效率提高、融資風險降低的平臺;另一方面,應當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建立和規范中小企業稅收支持政策,保障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以及引導和規范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各類中介機構。
(5)推進和諧穩定,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必然是一個和諧穩定、開放包容、文明繁榮的社會環境,也是企業最根本、最核心的發展環境。應提升市民法治素質,強化“平安銅川”的建設,創新基層社區治理,實現業主組織與居民自治組織互動銜接,為整體社會環境的和諧穩定提供個體支持。
參考文獻:
[1]劉俊海.為什么要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
[2]李志堅.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對策
[3]劉新剛.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9期
[4]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江蘇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