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蘭
摘 要:自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之日起,俾路支人就在為爭取民族自治而斗爭,成為巴基斯坦現代化進程中最主要的挑戰之一。文章以歷史的脈絡為經,簡要梳理了巴基斯坦俾路支民族主義運動以及探究背后的原因,以期對俾路支省的民族問題和安全形勢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巴基斯坦;俾路支人;民族主義
自2013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巴經濟走廊”以來,五年多的時間里在中巴雙方共同的努力下走廊取得的成果顯而易見,尤其中巴經濟走廊的旗艦項目瓜達爾港目前已經駛入發展快速道。[1]然而,中巴經濟走廊面臨的嚴峻挑戰仍然不容忽視,尤其俾路支省的安全形勢對中巴經濟走廊順利推進構成直接的挑戰。在過去的一年中,俾路支省多次發生極其惡劣的恐怖襲擊事件,其中,俾路支民族分離主義勢力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2]一些極端分子煽動民族情緒采用暴力的手段對國家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成為社會的隱患。民族主義可以建立一個國家,同樣也會撕裂一個國家,誠如西尼沙·馬里塞維奇所講:“盡管許多意識形態在20世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毋容置疑,民族主義才是當今世界最持久和最影響力的意識形態。”[3]因此,從歷史的角度考察巴基斯坦俾路支的民族主義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自巴基斯坦獨立后,俾路支民族主義組織與聯邦政府在20世紀發生了四次武裝沖突,并于2005年爆發新一輪沖突。俾路支民族主義的發展是由歷史和現實因素相互結合造成的結果,處理好民族問題,不僅需要解決現實問題,還需要雙方克服疑懼,加強溝通與理解。
一、獨立后巴基斯坦俾路支民族主義運動
1947年,根據《蒙巴頓方案》,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于1947年8月14日成立,而英國控制的俾路支地區宣布不加入任何一個國家,并于1947年8月12日獨自成立俾路支斯坦國。
1948年3月27日卡拉特汗王米爾·艾哈邁迪·亞爾汗迫于巴基斯坦政府的軍事壓力簽署了加入巴基斯坦的協議,自此,俾路支斯坦國并入巴基斯坦國家的版圖。1948年,亞爾汗的弟弟阿卜杜·卡里姆汗否認卡拉特汗王簽署的協約,組建俾路支民族解放委員會與巴基斯坦政府展開了第一次較量,結果遭到政府的鎮壓,阿卜杜·卡里姆汗被捕,民族解放委員會予以取締。
1955年,為了應對印度的威脅和孟加拉日益分離的傾向,巴基斯坦政府提出了“統一方案”,即將旁遮普、信德、俾路支、西北邊境合并為“西巴基斯坦”,孟加拉為“東巴基斯坦”。這一方案立即遭到了俾路支人的反對,認為這是政府實施的一場陰謀。1956年11月30日,俾路支的人民黨、邊境省的紅杉軍等6個民族主義政黨在拉合爾舉行會議,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即巴基斯坦國家黨(1957年改稱為國家人民黨),反對“統一方案”[4]。1955年,卡里姆汗刑滿釋放后組建政黨,繼續與政府對抗。1958年10月,卡里姆汗被捕,這一事件成為雙方正式爆發武裝沖突的導火線。直到1959年,武裝沖突才被平息。
雖然這次沖突得到暫時平息,但是雙方關于“統一方案”的對峙仍在繼續。20世紀60年代,俾路支馬里部落和蒙加爾部落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導致帕拉里游擊隊運動的建立和發展,在謝爾·穆罕默德·馬里的領導下公開與政府對抗。1963年7月,帕拉里人已經建立了22個不同規模的基地,分布范圍從南部的蒙加爾部落地區到北部的馬里和布格蒂地區[5]。雙方的對抗直到1969年政府宣布廢除“統一方案”才正式停止。但是在這次對抗的過程中,俾路支民族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其表現就是俾路支學生組織的成立,為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吸收青年力量。
20世紀70年代,巴基斯坦面臨著最嚴峻的分離挑戰。1970年12月,巴基斯坦政府舉行獨立后首次全國大選,俾路支民族主義者在國家人民黨的領導下成功組建了省政府,并著重提高俾路支省的地位,主張更大的省級自治。但在1973年,聯邦政府對國家人民黨的領導層提出了各種指控,稱他們是反巴基斯坦的陰謀者,并指責他們從事分裂活動,因此,以叛國罪解散俾路支議會并逮捕最高領導人,開啟了俾路支人與巴基斯坦聯邦政府之間的沖突。從1973年到1977年,至少有3300名巴基斯坦軍事人員和5300名俾路支游擊隊員在交火中喪生,其中包括數百名婦女和兒童,在這次沖突中雙方共發生了178次重大交戰。[6]這是有史以來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沖突。直到1977年齊亞·哈克將軍推翻布托政權,釋放被逮捕的俾路支領導人,雙方的沖突才正式結束。
1999年,佩爾韋茲·穆沙拉夫通過軍事政變獲得了權力,在他統治期間,將瓜達爾港、俾路支省的油氣資源作為重點開發項目,穆沙拉夫表示:“我們將把瓜達爾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港口——它不僅將給該省和該國帶來巨大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將成為中亞、阿富汗和海灣地區的貿易走廊。”[7]客觀地講,建設瓜達爾港和開發資源是巴基斯坦發展經濟的需要,但是政府的開發活動在尚未得到信任的俾路支人中間造成了猜疑和恐懼。俾路支民族主義者認為在俾路支各地建立兵營,意味著聯邦政府要控制當地的資源,人們還擔心,瓜達爾深海港口的建設將吸引大量非俾路支人口涌入,最終將改變瓜達爾乃至整個省未來的人口現狀,從而使俾路支人轉變為俾路支省的少數民族。在這次開發過程中,俾路支人沒有直接參與項目并且從中受益很少,導致俾路支人的積怨越來越深。
2005年,一名俾路支族女醫生被旁遮普人強奸,事后地方警察按照普通刑事案件進行處理,俾路支人長期積累的不滿終于爆發。阿克巴·布格提領導俾路支人發動游擊戰,要求為受害者伸張正義。2006年8月,布格提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喪生,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升級,強硬派俾路支民族主義者開始公開要求將俾路支省從巴基斯坦聯邦中分離出去。在這次沖突中雙方的軍事活動造成很多受害者。據巴基斯坦人權委員會于2012年8月3日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2000年1月至2012年5月,俾路支省大約有198起失蹤案件,俾路支民族主義者聲稱自2001年以來,俾路支省多達14362人失蹤。[8]
二、俾路支民族主義發展的原因
錯綜復雜的民族主義問題是在歷史進程中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下面本文將從巴基斯坦國內的角度簡要分析俾路支民族主義發展的原因。
1.強烈的民族意識,薄弱的國家認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俾路支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在巴基斯坦建國前就已經形成強烈的民族認同,成為巴基斯坦國家建構的主要挑戰。
關于俾路支族的起源問題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是普遍的說法是俾路支族起源于伊朗高原,從基爾曼和錫斯坦等地經過馬克蘭進入俾路支,并逐漸擴散到該省的東、西地區以及了鄰省,大約11世紀和12世紀,俾路支人到達現在的俾路支省。[9]19世紀,俾路支斯坦置于英國的殖民統治后,英國人利用他們久經考驗的分而治之的方法,成功地將俾路支原來的家園分割成若干塊,俾路支地區的四分之一與卡拉特汗國分離,在1871年英國與波斯劃分“戈德米德線”將西俾路支劃分給波斯,在1893年通過劃分“杜蘭線”將俾路支北部劃給阿富汗。為了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俾路支人展開持續的斗爭,1897-1898年的反英武裝起義直到1901年才被英軍鎮壓。1918年,馬里部族又發動起義,1919-1922年,俾路支人參加了俾路支斯坦普什圖部落反抗英國的武裝起義。[10]說明了俾路支人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俾路支人共同反抗英國統治的經歷又會進一步加強民族認同。
2.動蕩的國家政治,失衡的民族政策
1947年,英屬印度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后,巴基斯坦在國家結構上采用聯邦制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在政治制度上實行民主政治。但是獨立以來巴基斯坦的民主政治運行的極不順利,軍人頻頻發動政變,形成了民主政治與軍人政治交替輪回的獨特現象,縱觀巴基斯坦獨立后的政治史,幾乎產生了除君主制度以外的所有政治制度,[11]巴基斯坦政治民主的道路艱難而曲折。
巴基斯坦是因宗教建立的國家,但是無法忽視的客觀事實是巴基斯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主要民族有旁遮普人、信德人、帕坦人和俾路支人。其中,旁遮普人作為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其上層人物掌控巴基斯坦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等領域,俾路支人在政府機構中人數較少,這就容易導致巴基斯坦的少數民族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上述也提到動蕩的政治局面未能為處理民族問題提供良好的環境,政府政策的失誤無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阿里·布托實施軍法管制時期,曾發表言論稱巴基斯坦只有一個民族,毋庸置疑,此番言論立即引起了俾路支人的強烈不滿。因此,民族政策的失誤更加增加了俾路支人的被剝削感和對政府的疏離感。
3.豐富的自然資源,落后的社會經濟
自1952年在蘇伊(Sui)地區發現天然氣以來,俾路支省一直是巴基斯坦國內天然氣供應地,但是在天然氣問題上雙方一直存在分歧。根據2013年一份調查數據顯示,俾路支省每年生產3741.61億立方英尺,信德每年生產536452立方英尺,旁遮普每年生產67691立方英尺[12],但是天然氣價格要比信德省和旁遮普省便宜得多,因此,俾路支省依靠天然氣的收入很薄弱,財政常年入不敷出。除此之外,俾路支省還富含如銅、黃金等各種貴重金屬且儲量豐富。俾路支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卻是巴基斯坦最貧困的省份,據統計,俾路支省的經濟總量僅占全國經濟總量的3.5%,人均收入更是在巴基斯坦四個省份中排名最低,63% 的人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3]在社會方面,俾路支省的基礎教育非常薄弱,只有平均39%的男性接受了基礎教育,女性人數更少僅有16%。[14]可見,俾路支省資源豐富卻經濟落后自然引發人們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被一些分離主義者利用,對巴基斯坦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2010年4月巴基斯坦政府通過了第18次憲法修正案,其中在這次憲政改革中著重改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從理論上講,第18 次修正案阻止了今后在巴基斯坦發生軍事政變的可能性,然而,該修正案并沒有將電力、港口和天然氣、礦產資源等領域轉移到各省,而這些都是民族主義政黨幾十年來的訴求,盡管存在這些問題,但憲政改革為處理地方民族主義問題提供有利條件。
三、結語
回顧俾路支民族主義組織與政府發生的幾次沖突,我們發現,俾路支民族主義的發展在雙方的互動中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中,雙方在一次次沖突增強不信任感,相互的猜忌又導致新的沖突爆發。
2012年7月20日,英國國際發展部進行的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37%的俾路支人支持俾路支從巴基斯坦獨立出去,只有12%的普什圖人贊成獨立,絕大多數人反對俾路支獨立,然而,67%的俾路支人支持更大程度的省級自由。[15]大部分俾路支民族主義者并不主張分離活動,但是分離主義的存在無疑對國家構成嚴重的威脅,任何以民族主義為由采用恐怖手段危害國家的行為政府要堅決予以打擊。俾路支省落后的社會經濟情況是巴基斯坦政府首要解決的問題,中巴經濟走廊為其提供了發展機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復雜的民族問題需要耐心,也需要雙方的寬容與諒解。
參考文獻:
[1]唐孟生、李景峰.《中巴經濟走廊:回顧與展望》,《經濟日報》,2019年4月28日。http://news.cri.cn/20190507/af52a6c9-2c55-6cdc-c31a-577a70be470d.html
[2]環球網.《俾路支解放軍”宣稱襲擊瓜達爾港酒店是針對中國,外交部:堅定支持巴反恐》https://feng.ifeng.com/c/7me1EPOZVyn
[3]S.Malesevic:Nationalism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in G.Delanty and K. Kumar eds,The Saga Handbook of Nations and Nationalism,Sage Publication,2006.P.308
[4]Taj Mohammad Breseeg:Baloch Nationalism: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Balochwarna.org,2004.pp.279-280
[5]Farhan Hanif Siddiqi: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in Pakistan,Routledge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Series,2012.p.64
[6]Gulawar Khan.Politics of nationalism,federalism,and separatism:The case of Balochistan in Pakistan,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14.P.224
[7]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Pakistan:The Worsening Conflict in Balochistan,Asia Report N 119.14 September 2006.P.14
[8]Gulawar Khan.Politics of nationalism,federalism,and separatism:The case of Balochistan in Pakistan,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14.P.237
[9]朱昌利.《俾路支問題的歷史和現狀》,《世界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3期。載于云南省東南亞研究所編輯:《南亞土地關系和民族》,云南省東南亞研究所出版社,1983年,第207頁
[10]Gulawar Khan,Politics of nationalism,federalism,and separatism:The case of Balochistan in Pakistan,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14.P.194
[11]陳峰君主編.《世界現代化進程·南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6-388頁
[12]Gulawar Khan:Politics of nationalism,federalism,and separatism:The case of Balochistan in Pakistan,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14.P.245
[13]Aurangzaib Alamgir:Pakistan's Balochistan Problem:An Insurgency's Rebirth,World Affairs,April 17,2013.轉引自張新平、張立國《“中巴經濟建設走廊中”俾路支問題》,《和平與發展》,2018年第5期第39頁
[14]Riaz Ahmad、米紅、任珂瑤.《中巴經濟走廊的安全威脅及其對俾路支省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18年第3期第92頁
[15]“37pc Baloch favour independence:UK survey”,The New International,August 13.2012。https://www.thenews.com.pk/archive/print/6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