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彩琴
摘 要:通過對涇川縣個別鄉鎮的走訪調研,深入分析全縣改善人居環境取得的成效,并結合實際情況,梳理出從科學規劃、宣傳引導、工作措施、基礎設施等方面改善當地農村人居環境的思路。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涇川縣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事關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近年來,涇川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同時,臟亂差等問題在部分鄉村依然突出,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頭等大事。
一、涇川縣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近年來,涇川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全面小康短板的重要舉措,積極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力實施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村莊規劃管理等工程,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改變了農村環境面貌。
1.垃圾處理設施不斷完善。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全力推進鄉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建成荔堡、高平和黨原3個生活垃圾填埋場,為貧困村配套吸污車1輛、勾臂式垃圾清運車3輛、垃圾收集斗42個、分類式垃圾箱219個、小型電動垃圾清運車44輛、手推式保潔車50輛,為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奠定堅實的基礎。
2.污水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把污水治理作為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科學規劃,建成高平、王村、黨原、羅漢洞、涇明5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站,配套敷設污水管網13.68公里,確保了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結合落實“河長制”管理制度,扎實開展了河流溝道治理,對陰溝、下水道進行了疏通維修,集中排查整治河流溝道排污口6處,完成汭河城區段清淤16.8萬平方米,清除雜物39萬立方米,有效整治了農村黑臭水體,凈化了河道溝道水體環境。
3.農村“廁所革命”全力推進。堅持把開展“廁所革命”作為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舉措,高度重視,認真謀劃,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扎實開展農村“改廁”工作。全縣已建成衛生廁所1077座,行政村公共廁所3座,投資48.9萬元為鄉鎮配備1.5方吸糞車16輛,農村“廁所革命”取得階段性成效。
4.村莊清潔行動深入開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集中開展宣傳241場次,拆除閑置危舊房128處,清理村內溝渠186.8公里,栽植綠化苗木56萬株,整修林床246公里,新建排污管道2720米,更換雨污檢查井216座,增設垃圾收集點14處,回收廢舊農膜390噸,清理畜禽養殖糞物等農業廢棄物169噸,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切實提升。
5.村莊規劃管理不斷加強。按照“規劃組團化、建設生態化、功能配套化、服務社區化、管理民主化、農民新型化”的要求,先后完成汭豐鄭家溝、高平黃家鋪、黨原高崖、玉都下坳等29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規劃,村莊建設規劃有序推進。不斷優化村莊建設布局,突出地域特色,著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村莊建設形象。
二、涇川縣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
1.村莊規劃比較滯后。鄉村建設缺乏統一指導和科學布局,村莊建設規劃不到位,房屋布局零亂、人畜混居,村莊“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全縣215個行政村,只完成29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的規劃。同時,鄉村歷史文化底蘊和區域自然特色保護不夠、挖掘不充分,影響和制約了鄉村發展。
2.群眾環保意識不強。宣傳方式單一,氛圍還不夠濃厚,部分群眾的公共衛生意識和環保意識淡薄,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意義認識不足,主動參與環境治理的意識不強,農村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等現象屢禁不止,還沒有形成全民參與改善人居環境的行動自覺。
3.基礎設施還不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無害化處理等公共設施配套不完善,垃圾桶、垃圾箱、垃圾中轉點、垃圾填埋、排污排放、污水沉淀池等設施不足;部分垃圾車、吸污車因受資金和專業人員制約閑置,影響了整治效果。
4.長效機制還不健全。鎮村環衛保潔隊伍薄弱,保潔經費投入不足,環衛運行機制,環境衛生管理、考核等制度還不夠健全,公共設施“重建輕管”的問題依然存在。
三、涇川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幾點建議
1.強化工作措施,進一步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術、施工建設等標準規范,探索建立垃圾分類處理機制,配齊垃圾收集、運輸設施,鼓勵群眾自備垃圾收集容器,滿足保潔和垃圾收集、轉運需要,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清掃清運集中處理全覆蓋。堅持“以戶改廁為主,建公廁為輔”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明確改廁方式、流程、質量標準,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進行資源化利用。集中解決亂堆亂放等突出問題,嚴格按照“五凈五無一化”的標準,扎實開展農戶庭院衛生大整治,實現房前屋后整齊,家庭環境優美。充分利用閑置土地持續開展造林綠化活動,切實提高鄉村綠化覆蓋率。
2.堅持規劃先行,進一步加快村莊規劃編制。要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全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的原則,科學編制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積極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等銜接,推行“多規合一”,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要同步編制垃圾、污水、畜禽糞便等專項治理規劃,建立統一的人居環境整治體系;在規劃編制中要注重文化保護,根據不同村莊的自然環境、民俗習慣和歷史文化等,重點加強保護和修復,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促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整體提升。
3.補齊短板弱項,進一步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涇汭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環境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真空無氧熱解垃圾處理站等項目建設進度,推進鄉鎮標準化垃圾處理場、村垃圾填埋點、垃圾中轉站、排污管網、污水集中處理池等建設,實現生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以主干道路沿線、河道、城鄉結合部、中心村為重點,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力度。加快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道路硬化、村屯綠化、亮化等工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面改善人居環境質量。
4.立足常態長效,進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機制。堅持建管結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切實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積極探索引入市場化、社會化管護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主體參與等方式,將農村垃圾清運、河道清漂等服務外包,走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子,調整充實鄉鎮環衛保潔隊伍和村級保潔員隊伍,確保鄉鎮、村保潔隊伍全覆蓋。要建立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管理相結合的機制,積極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相結合的制度,引導群眾繳納垃圾污水處理費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管理。
5.加強宣傳引導,進一步提升群眾環保意識。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宣傳報道先進典型、成功經驗,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力度,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環境意識和認識水平,逐步改變柴草亂堆、污水亂排、糞土亂丟、垃圾亂倒等生活陋習。要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和村級民主管理,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約束不良行為,提高群眾的環境衛生意識和公共道德意識。要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通過會議、培訓、外出考察等形式,讓群眾親身感受人居環境整治的變化和好處,激發廣大村民內生動力,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