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剛
搞 要: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依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結合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在千頭萬緒的復雜問題中找到突破口,并以此為抓手,科學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成為擺在基層市縣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農村人口外出務工是鄉村振興缺乏主體力量的關鍵。要使農民工合理回歸鄉村,便要弄清他們外出務工的主要動因。只有幫助農民解決他們最主要想要解決的問題,即農村孩子享有優質教學資源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解決農民進城、就業、居住等問題,那么,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便可計日成功。
關鍵詞:鄉村振興;離鄉原因;人才與勞力回歸;回歸途徑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中共中央、國務院編制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描繪了鄉村振興的戰略藍圖,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明確了2018年至2022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如何依據《規劃》,結合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在千頭萬緒的復雜問題中找到突破口,并以此為抓手,科學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成為擺在基層市縣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由于家在西部農村,本人熟悉熱愛著這片土地,更因是一名黨校教師,本人在奔赴鄉鎮宣講《規劃》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思考新農村建設的一些問題。因此在本文中,本人僅就西部欠發達省份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諸多農村矛盾中找到突破口,并以此為抓手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原因一在開放搞活的政策,二在富足勞動力的釋放。在這兩大因素中,人才人力極其重要。毛澤東說人定勝天,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目標再遠大、藍圖再宏偉,沒有人去具體實施,一切全是紙上談兵。四十年來,2.42億農民工(《機電之家》2019.7.24)的辛勞付出,造就了城市的繁榮興盛,而今天,鄉村振興,農村繁榮,同樣需要人,所以農村人才、進城務工勞動力的合理回歸,對鄉村振興繁榮非常重要。那么農村人才與勞動力回歸的途徑和動因在那里,這是我們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清楚鄉村人才與勞動力流失的因由。
二、農民工離鄉原因
農民離鄉外出務工的原因,專家學者論述浩如煙海,在此筆者不再一一列舉。單在諸多原因分析之余,筆者以為大家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農民外出務工,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雖然在一些論述中,有作者也提到過這個因素。但筆者以為,他們的認識還沒有把“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上升到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最主要原因上來。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是宋慶齡為全體教師樹立的正確教育理念,也是天下父母用一輩子的辛苦踐行的核心意識。在孩子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中。除了養育、婚嫁,最重要的階段便是教育。而絕大多數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用工的擴大,那些走出去,開了眼,體會到城市繁華和打工艱辛,又不滿農村貧瘠的年輕父母們,已經深深認識到知識對改變命運的重要作用。在家庭、學校、社會,這三個對一個人成長具有極其重要影響的因素中,廣大農村夫婦因個人能力所限與忙于家庭收入,只得把子女教育80%或者更多地依靠于學校教育。于是在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向城市集中的今天,擇校也成為農村學生無法回避的事實。為了把孩子從農村學校轉入城市學校,農村父母們想千方設百計、請客送禮、出高價擇校費;有的為了方便孩子上學,也為使孩子在成家時不為在城市無房而發愁,他們省吃儉用、東挪西借,舉債在城市購房。所有這一切,都需要錢來完成。而農村的一畝三分地,刨不出金疙瘩。為了幸福生活,更為了子女今后,只要還能干得動,大多數農村勞力便選擇外出務工,因為在外邊,雖然非常辛苦,但收入卻可以滿足子女上學的需求。于是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問題便凸顯出來。
三、農村人外流產生的問題
隨著農民外出務工和農村孩子大、中、小學進城人數的逐年增多,越來越多的問題便暴露出來。
1.廣大農村,鎮村學校校舍寬廣漂亮,校園環境優美,但學生數量稀少,空置率高,使用率不夠。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農村學校的優秀教師爭相進城,進城享受優質資源的動力驅使,導致農數學校學生數量銳減。與此同時,因城市學校容量有限,但農村學生涌入源源不斷,高昂的擇校費與進城讀書產生的費用,加重了幾乎全部農村家庭的負擔。
2.農村空心化,農村婚、喪、嫁、娶等事務缺少精壯勞力參與,商業化嚴重,傳統農村文化遭受巨大沖擊,鄰里感情變淡,淳樸厚道鄉風民俗逐漸消失。
3.由于進城上學需要和為子女未來打算,農村家庭進城購房數量增多,普遍存在農村一套房,城市一套房,出現留守老人與少年兒童在家房子住不完,務工人員在外房子不夠住的怪相。這樣長期發展的后果,就是城市房產發展蓬勃而農民工卻居無定所,鄉村房屋閑置卻長期無人居住。伴隨而生的問題,就是耕地面積的逐年減少。
4.農村精壯勞動力流失,老殘病弱留守鄉村,農村田地荒蕪,出現留守人員與打工人員都買糧吃的矛盾現象。同時,因為農村公共事務少人參與,加之老舊房與新建房雜處,村內道路復雜多樣,農村居住環境臟亂差問題長期不能效解決。
解決上述這些這些問題,加快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就要使鄉村留得住人,使農村精壯勞動力和人才合理回歸。
四、農村人力回歸的途徑
1.找準抓手,把解決農村孩子上學問題作為吸引農民工回歸鄉村的有效手段。對已經在城市購房、且具有城市生存技能和能力的,降低農民工進城落戶門檻,保障其子女享有和城市原有居民子女同等受教育權利,保障其家成員享有所在城市居民同等社會公共福利待遇。對不愿進城生活但有強烈愿望讓子女進城讀書的,擴大城市、尤其是縣城寄宿制學校規模,取消擇校費,降低農村學生入校繳費,同時開通周末和節假日農村學生城鄉往返綠色公共交通通道,讓他們既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又能享受到家庭的溫暖。
2.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就業培訓力度,培育市、縣級勞動密集型企業,吸收農民工進廠,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實現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回的來、留得住。
3.進一步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城鎮集中,加快推進農村土地集約化機械化經營,實現不愿離鄉的農民“三變”轉化,引導、幫助他們到農場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業,解決農民收入問題。
4.提高進城買房拆除農村舊房補助比例,加大騰退工作力度,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規劃、改造、美化、亮化步伐。一是進城落戶者騰退舊宅;二是在農村居住者按照規劃建房入住新宅;三是農村居民市民化管理城市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好農村水電管網進;四是農村居民社區化,農民土地集中由種植大戶種植,時令菜蔬集中分類種植,農民就地務工,賺取工資與土地租金,所需生活物資,自行到商場購買。將規劃居住區周邊土地合理安排,禁止私人胡亂種植,統一進行綠化美化。
只要孩子問題解決了,生計問題解決了,居住問題解決了,那么農村人口市民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就能建成。
參考文獻:
[1]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