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季晨
傳統媒體是相對于近幾年興起的網絡媒體而言的,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傳統媒體主要有聲音、圖像還包括電視、收音機等。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相對新媒體,傳統媒體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而多媒體則集聲、圖、動畫等于一體,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
在新媒體方興未艾的現在,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感慨媒體沒落、新聞已死之類似是而非的文章。這種觀點,伴隨著媒體形態和格局的迅猛變化,難免讓人,特別是專業媒體工作者產生“落伍焦慮”。但是,仔細想想,這種擔憂從媒介誕生的那天起就沒有消失過。
當報紙遭遇廣播,當電視對陣電影,當傳統媒體遭遇互聯網,每當新的媒體形式出現時,對既有理念的堅守,對規則改變的困惑,對不確定性的擔憂,都曾反復上演。新聞和媒體行業當下的五味雜陳,不過是在一個媒體變革時代的正常情緒投射。
媒體出現在歷史上的時間并不長。第一份現代意義上的報紙誕生至今,也不到400年的時間。但新聞,卻是伴隨著人類出現而出現的。從口耳相傳到結繩記事,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傳播和接收信息是人類的本能和真實的生活。這些信息有的成了新聞,有的成了歷史,有的成了傳說,而更多的則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隨風而逝。
實際上,互聯網上龐雜的信息提供的多是觀點,而非來自現場、經過調查的新聞;承載的多是情緒,展示的是這個世界日益多元的訴求和千人千面的感受。互聯網和公眾號,都不是新聞和媒體的敵人。
習近平特別了強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辯證關系: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關系。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實行一個標準、一體管理。
一、要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迭代,首先要知道他們的差異
1.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2.受眾的差異。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絡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絡媒體里,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3.寫作的差異。網絡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網絡標題的制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
4.內容的差異。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絡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于傳統媒體的編輯。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5.版面差異。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網絡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絡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6.采訪的差異。網絡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
二、新媒體的優勢
1.資源優勢,內容豐富;2.時效優勢;3.互動優勢與高度的參與感;4.全面服務。
三、網絡媒體也存在著三大不足
1.缺乏嚴謹性;2.缺乏深刻性;3.缺乏權威感。
四、相較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
1.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2.發揮傳統媒體的特長;3.豐富的經驗。
媒體融合的本質不是將傳統媒體報道變成手機圖片、做成動畫電影,而是要用符合全新媒體傳播格局和規律的方式去講述新時代的萬千氣象。體融合的要義,在于將理應堅守的價值觀融入互聯網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之中,實現媒體發展的迭代,而非簡單的替代。
當前,正確應對新媒體的競爭已成為傳統媒體不可避免的艱巨任務。在大眾傳媒走向市場的今天,轉變觀念是首要。面對多媒體數字網絡不斷爭奪新聞資源的沖擊,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危機所在,適應新的社會變化形勢,及時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信心。應該看到,不論是互聯網,還是手機閱讀,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傳播速度快,可以讓讀者第一時間知道消息。但不具備傳統媒體自身所具有的長處和優勢,新媒體的信息源主要還是傳統媒體。因此,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傳播融合,則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的來說,觀念引領行動,認識推動實踐, 我們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看得越來越清楚,求生存、求突破、求發展的空間越大。
如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發揮優勢是前提。以報紙為例,應當看到,“報紙”是兩個部分,一個是“報”,一個是“紙”。“報”是傳播的內容,融合發展就是為了使“報”適應和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方式,更好地加以生產和傳播。“紙”是傳播的載體,是物質的、技術的,現在就是要用新的技術來換舊的技術,用互聯網技術、電子技術來換“紙”。可以說,“報”是核心,“紙”是為“報”服務的。只有讓用戶對傳統平面紙媒與新媒體結合的產物首先達到好用、易用,提升用戶滿意度,讓用戶喜歡用、愛用,如此才能在社交“長尾性”的力量下更好地普及更多用戶。
媒體融合發展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可以說,傳統媒體已經到了一個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刻不容緩,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加快融合發展進程,這是我們應當肩負起的歷史責任。
隨著手機、網絡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模式,推動了新聞傳播從“鉛與火” “光與電”走到了“數與網”,使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經受著巨大考驗。應該看到,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網絡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傳統媒體要在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中求生存、求突破、求發展,必須實現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傳統媒體要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把當今可用的技術都囊括到我們的視野中來項目設計,用最好的技術,達到最好的水準,取得融合發展最佳效果。
“打造全媒體集團”,“集團化、財團化、國際化”,“集團化、市場化、產業化”現已成為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產業革命。
傳統媒體依托強大的采編力量、權威的信息渠道、規范的采編流程,在信息采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進行專業化的新聞生產,著力打造優質的新聞產品,確保網上網下的報道真實準確、全面客觀,進一步提升信息內容的品質。實踐證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可以讓傳統媒體在信息時代永葆先進性和更具競爭性,同時也可以使社會化媒體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只有做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才能達到社會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才能在信息傳播趨勢上占據主導地位,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和新媒體的“互動、互補、互融”中永葆生命力,釋放更多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正能量。
技術從來都不是媒體的掘墓人。每一次技術的變革和進步,都會帶來媒體形態的嬗變和內容的擴充,也在重新梳理并定義媒體的使命和責任。
當前,眾多傳統媒體積極投身推進融合發展、變革采編流程、探索運營升級、改革管理模式的潮流之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正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步邁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為人民鼓與呼,為時代寫新篇,做社會的守望者、記錄者、推動者,新聞和媒體有這樣的擔當,就永遠不會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