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的培養是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與此同時,工匠精神與“大思政”格局存在緊密的聯系,有的內容甚至十分契合,通過對兩者聯系的分析,筆者站在“大思政”格局下,思考剖析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大思政格局、高職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又兼具職業教育的特性。依托行業企業,從工作崗位群出發,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經過長期企業的調研走訪,我們得出目前高職畢業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整體綜合素質偏低,不能達到企業要求,尤其在專業素養方面有待提高,逆商較低,同時又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因此高職院校在加強學生專業提升的同時,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本文將從“大思政”格局背景出發,探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一、“工匠精神”和“大思政”格局的聯系
工匠精神原是一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許多具備了“工匠精神”的企業往往是業界翹楚。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擁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囊括了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等。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中亦不乏工匠精神的影響,所以“工匠精神”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被公認為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其中愛崗敬業等要求,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可以說培養工匠精神是實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各高校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2017年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來,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部署,形成了“大思政”格局。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程、全方位育人。
當然工匠精神的培養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將工匠精神的理念、內涵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實現工匠精神培養的全程、全方位。
二、“大思政”格局背景下工匠精神培養途徑探究
1.借助思政教育平臺,促進工匠精神培養
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在每個學校都是必修課程,也是重要課程,實施時間較長,內容由淺入深,且教育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工匠精神的培養在傳統高校中卻相當缺乏,甚至可以說是忽略的。那么借助已有平臺,促進兩者融合,開展培養工作,則勢必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兩者融合的關鍵在于,以制度促進,深入研討,找到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一定的傾向性,加強工匠精神教育。
2.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全面的工匠精神培養體系
(1)形成校企共育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的學生最終都需要走向企業,遵守并達到企業對工匠精神的要求。說到要求,應該沒有人比企業更加清楚自己所需工匠精神的內涵。所以從學校角度出發,應打破固有的傳統教學思維,加深校企合作,通過制度或機制,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等校企共育培養模式;同時請企業專家能手進課堂,全面呈現工匠精神內涵,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2)制訂學校教師定期企業頂崗制度
學校教師處于教學一線,是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在專業理論和教學能力方面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長期在學校環境工作,缺乏企業經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與企業脫節,更不要說了解企業工匠精神內涵,因此,學校教師有必要下到企業。基于此,學校需要制訂專門性制度,督促學校老師定期完成企業頂崗實踐,從而通過頂崗實踐,了解技術技能趨勢動向的同時,也親身感受工匠精神內涵。回到學校后,更新教學內容,制訂合理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及考核評價體系等,在課程專業教學的同時,融入企業工匠精神需求內涵,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3.推進課程思政,實現工匠精神專業固化
思政類課程歷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載體,而“大思政”格局的建立,則打破此固有界限,推行課程思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化。基于此,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在課程思政推進環節中,也是工匠精神專業固化的過程,對此要求任課教師既要有精深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還能準確掌握專業對口企業行業的工匠精神本質和內涵,并懂得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實現工匠精神的課程融合內化和專業固化。
4.營造文化氛圍,打造精品校園匠人文化
一方面,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窗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而匠人文化則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學生呈現。
另一方面,技能競賽是高職院校參與的重要賽項之一,可以說是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一次綜合性考核,從這點上來說,參加技能競賽其實也是工匠精神的一次培養和傳承。從企業反饋來看,參加技能競賽的學生在后來的工作崗位上,都體現出了更好的綜合素質,能更好的認識并堅守工匠精神的內涵。所以學校應該在校園內組織技能競賽,挖掘學生在集訓和參賽過程中的閃光點,積極宣傳。通過打造精品匠人文化,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和“大思政”格局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開展工匠精神培養,是可行的,其途徑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空間,作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和思考“大思政”格局背景下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震宇.大思政格局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徑研究[D].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18
[2]焦琪.淺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D].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8
作者簡介:
李玲(1981--)女,教育碩士,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