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武 孫雪梅
摘 要:本文基于大學本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筑測繪與空間分析》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在社會環境不斷變化、人居環境日益變更的形勢下,該課程教學應尋求一種新的模式,通過提高課程的優化組合,加強課程的品質提升,拓寬課程的鏈接途徑三方面來力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踐運用能力。
關鍵詞:建筑測繪與空間分析;新思維;課程設計
《建筑測繪與空間分析》課程是大學本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主干課程,它在《建筑制圖》,《建筑透視》,《人體工程學》及《建筑材料與施工工藝》之后,是一門讓學生深入掌握建筑的基本尺寸和空間尺度,明確國家對建筑的GB標準要求及懂得建筑符號的重要課程。該課程的設置,從最初的偏室內方向到2000年初擴展到室外景觀環境,經歷了20多年。20多年間,環境藝術設計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該課程應在當今的變革中,找到一種新的,更符合現有社會背景的課程模式,更好地讓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實踐。基于該課程的教學實踐及思考,提出課程的設計模式可以從提高優化組合,加強品質提升,拓寬更新鏈接三方面進行。
一、提高課程的優化組合
通常,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建筑測繪與空間分析》課程在教師的人員安排、課程前后銜接等方面,都較按部就班地延續,缺少對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的更優化安排的思考,不能良好應對實踐環節的更新變化。
1.優化教師配置
該課程教學的結構模式,大多情況下是以適量課堂知識點講授加較大量戶外實地調研測量相結合,在任課教師的選擇上,都以長期從事該課程教學的老師為主,其優點是教師熟悉教學內容,有自身的教學經驗及手段,能保證教學效果。但在目前學科教學多元化、交互體驗強化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傳統模式的教師安排,在橫向知識的展開方面會顯不足。提升課程的優化組合效果,首先可以優化任課教師的組合,在課程的實地測量環節配置專業內其它課程的教師,共同參與輔導學生,讓學生在知識點的理解方面,接收到來至不止一個維度的解讀,在實際測量中,可從多個角度去對測量點獲取信息,促使他們動腦思考,拓寬相關知識面,讓知識本身更優化。
2.優化課程銜接
在教學階段安排上,通常安排在一,二年級基礎課程階段,最初課程名稱為《建筑測繪》,教學測量工具也是使用傳統的皮尺等手動工具,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基礎測繪工具,并且前置課程也是《建筑制圖》等初步技能課。這樣安排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有利于知識的消化。但由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隨時代變化,該課程已由《建筑測繪》變為《建筑測繪與空間分析》,也就是立足于測繪,而重在后期的實踐分析理解。目前,若一味堅持既有課程模式就會與課程改革脫節,一定程度上會讓學生對測繪知識的理解較多停留在初級技能層面,對高年級階段的測量下的分析和思考有所淡化,或不能較好地有機融入新知識,結果是只做了粗淺分析,不能加強知識的優化學習。因此,該課程在設置上可以考慮根據不同時期的教學培養目標,適當與相對有一定深度的設計課銜接,配合后置課程的教學目的,作帶一定任務性的連接學習,加強實際運用和分析,加深知識優化掌握,為后續課程做好預演,提高學生對后續課程的期待值。
3.優化團隊協作
該課程的教學練習安排,大多是以個人測量與團隊測量相結合,以團隊最終完成較高質量的測量及分析結果為課程目標。團隊組合通常按隨性或自由組合形式進行,其學習效果有可能不均衡,好的團隊與差的團隊差距較大。教師可在課程前期細心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長處與不足,有目的地根據練習目標優化學生團隊,比如將擅長技能測繪與分析、思考的同學交叉安排在各團隊中,讓學生們取長補短,相互帶動,做到技能練習與分析、思考并駕齊驅,弱化純技能練習的單一性,優化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加強課程后期的實踐分析。
二、加強課程的品質提升
課程體現出的核心效果與其本身的品質密不可分。該課程的教學,在大學本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施多年,體現出它自身的品質特征,即較強的實踐可操作性,學生有直接的運用技能。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深入,設計知識的擴展與更新也日益加強,更加需要課程本身要不斷地提升品質來順應時代,可從以下四方面來加強課程品質提升。
1.提升文化品質
為更好地把測繪所得與現實緊密聯系,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準備上,應不拘泥于純技能知識的傳授與掌握,對測繪對象如相關建筑和景觀的背景資料,人物,事件等充分了解,以恰當的方式讓學生提前預習,并作課前的思考。課程進行中,教師輔助學生去進行深入理解,讓學生在測繪中思考更多相關的信息,提高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提升課程內容的文化品質,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生動性。
2.提升更新品質
近年來知識更新很快,若課程內容更多沿用原有教學內容,會顯陳舊而不合時宜。測繪的關注點需要教師了解當下的新動向,思考及時更新,即使是測繪的技能,也要用新的眼光去觀察和思考所涉及的環境狀態,用更符合時代需要的方法去測量和分析。同時,原先被忽略的城鎮和鄉村的一些組成部分,因為環境改造和資源再利用的需求,要重新審視,需要教師具備和獲得這種新方法和新思維的能力,并在課程中引導學生思維和方法及時更新,提升課程的更新品質。
3.提升實踐場地的優選品質
該課程的實踐場地多選擇原本出名并多次教學經驗證明具有教學價值的場所。課程的歷年開設,測繪和分析結果的相似率較高,教師可能出現感覺的倦怠,輔導學生容易出現缺少創新視點。在教學安排上,若以設計任務和項目的方式,帶著不同的教學目標,針對任務的側重來篩選測繪場所,即針對性的優選,即使有重復,但教學效果會不同,形成新穎的認知,利于促進教師和學生交流。同時,在測繪場地的選擇上,教師不斷去發現和探求新的場地,多在課前,以實地考察,細心分析與交流,篩選合理的測繪場地,進行一些探索,互動發掘新場地的測繪價值,增強教和學的趣味性,提高課程的場地品質。
4.提升實測設備的科技品質
測繪離不開工具及相應設備。課程從最初的手動工具到如今電子設備廣泛應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簡單勞動時間,把時間更多留作教師和學生分析與思考。新科技設備如無人機掃描及AI智能化儀器,需要教師在課前去熟練掌握、運用并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更新的體會和認識,助推課程的科技品質。
三、拓寬課程的鏈接途徑
一門課程的高效性,還體現在相關聯的社會信息,社會動向及其它學科的鏈接上。測繪課程不是孤立存在于理論層面上,更是交叉性學科,因此,課程更要隨時代來拓寬它的鏈接途徑。
1.擴大社會關注鏈接
測繪對象除去歷史原有的,這些年各類環境以新的設計視角進入,要求教師要在課程內容準備上,關注城市及鄉村環境設計變化的發展,尤其是國家的戰略發展與定位,比如近年來的古建保護,美麗鄉建,特色小鎮項目,教師要及時把握并提供最新動向,在教學中,密切聯系相關的社會熱點或焦點,輔導和參與學生的課程練習,增強課程的現實價值。
2.加強相關學科鏈接
除去社會信息的導入,也需在相關學科中架起整合的橋梁,如與該課程關系密切的氣象,地理等學科,教師自身要拓寬相應的學科知識面,同時引導學生橫向聯系,進行更合理的分析與思考,把握好學科間的整合。
3.提倡科技展示手段鏈接
先進的教學展示手段,如視頻,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正逐漸被運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下,課前準備及課中練習的展現采用更直觀、生動的動態效果來呈現,打破原有單一的靜態展版類展示方式,增強課程的科技互動,讓學生對課程知識記憶更深,為今后的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謝麗娜、徐開.基于空間建構的“建筑設計初步”課程的教改研究[J].山西建筑,2015(31):225-226
[2]陳曉龍.建筑設計空間的教改新思路[J].西部素質教育,2018.4(6):116
[3]劉正剛、李玲、王崇倡.“空間分析”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8.4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