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中俄建交70周年。建國初期,我國實行向以蘇聯為首的國際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受到這一時期中蘇關系的影響,諸多來自蘇聯的文學作品及其改編的戲劇、電影在50年代曾風靡一時,其中包括著名作家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法捷耶夫(1901-1956)的代表作《青年近衛軍》。這部小說取材于衛國戰爭時期的真實歷史,塑造了奧列格·科舍伏伊等一批血肉豐滿、形象鮮活的青年英雄形象。50年代初,這部小說在中國開始大范圍地流傳,并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中國人。
關鍵詞:《青年近衛軍》;法捷耶夫;抗美援朝戰爭;上甘嶺戰役;中蘇關系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法捷耶夫,1901年誕生在俄羅斯帝國特維爾省基姆雷城(蘇聯時期屬加里寧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隨繼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長大。1918年,法捷耶夫加入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次年加入游擊隊,后又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遠東地區抗擊日本干涉軍和高爾察克白匪的戰斗。這段經歷為他后來創作著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毀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蘇俄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擊協約國武裝干涉的斗爭勝利后,法捷耶夫進入莫斯科礦業學院學習,期間著有小說《泛濫》。畢業后,法捷耶夫開始小說創作,并長期在蘇聯作家協會擔任領導職務。
法捷耶夫早期最為著名的作品是《毀滅》。這部小說在1930年由魯迅先生親自翻譯,并自費引進了中譯本。魯迅在《關于翻譯的通信》中,對《毀滅》和另一部同時代的蘇聯小說《鐵流》做了如下評價:“這兩部小說,雖然粗制,卻并非濫造,鐵的任務和血的戰斗,實在夠使描寫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嬌百媚的佳人的所謂‘美文,在者面前毫無蹤影。”這種創作風格長期為法捷耶夫和同時代的蘇聯文學家們所堅持,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法捷耶夫作為《真理報》記者赴前線采訪,曾發表過特寫集《在封鎖日子里的列寧格勒》,敘述了蘇聯軍民在長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不屈的鮮血和頑強的靈魂。1945年,法捷耶夫發表了其最為著名的作品——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
《青年近衛軍》取材于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真實歷史。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青年近衛軍政治委員奧列格,以及總部委員萬尼亞、謝廖沙、柳波卡、烏麗婭等人,均為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的英雄人物。這部小說講述了烏克蘭頓巴斯礦區的克拉斯諾頓市在被德國法西斯占領期間,由當地青年人自發組成的,由奧列格、萬尼亞等共青團員為骨干的抵抗組織“青年近衛軍”與德軍展開艱苦卓絕而英勇頑強的斗爭的故事。1943年1月,在蘇聯紅軍即將收復克拉斯諾頓市前夕,由于叛徒的出賣,青年近衛軍組織被德軍破獲,其成員大部被捕、犧牲。這部小說雖然以“青年近衛軍”為題,但其情節并非單純地圍繞青年近衛軍這一組織而展開。作者通過克拉斯諾頓地下區委、伏羅西洛夫州游擊隊和蘇聯紅軍的各種形式的反法西斯斗爭,書寫下一首表現衛國戰爭情形的壯麗詩篇。法捷耶夫后來回憶他創作這部小說的經過時說:“我寫的不是歷史,而是小說。”但是,藝術來源于現實,法捷耶夫筆下的奧列格、萬尼亞等共青團員的形象盡管有虛構的成分,卻是衛國戰爭時期蘇聯青年形象在藝術上的高度概括。
法捷耶夫的作品在中國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便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法捷耶夫的《毀滅》,只寫了一支很小的游擊隊,它并沒有想去投合舊世界讀者的口味,但是卻產生了全世界的影響,至少在中國,像大家所知道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新中國建立時,世界正處于美蘇兩極格局的狀態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新中國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等敵對政策。為了捍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保衛國家不受侵略,借鑒蘇聯經驗對青少年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使其成為承載“無產階級的勝利,民族與人類的解放”的使命的社會主義新人便被置于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青年近衛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開始大量傳入中國,成為了中國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可貴的精神食糧。
《人民日報》在其刊登的一篇介紹電影《青年近衛軍》的文章中,稱這部電影“以藝術的力量,生動深刻地表現出這一群共青團員們的堅強的毅力,火熾的愛國熱情,對勝利的信心,自我犧牲的精神,和偉大的英雄氣概”;作家劉白羽回憶:“當我看到為蘇聯(也為全世界)英勇盡忠,最后被法西斯捕獲的,以奧列格、劉巴、鄔麗亞、邱列寧為首的青年近衛軍同志們英勇、慷慨走向刑場時,我忍不住我的熱淚,我難過嗎?不,我莊嚴而歡快的看到世界上產生了這樣真正優秀的人物,這是共產主義的勝利。”劉白羽說:
看了他們,你不覺得你生在這一時代光榮嗎?你不想向這些人走去,跟上他們嗎?你不想你的兄弟姊妹像他們一樣嗎?你會相信這樣人一定會戰勝世界上黑暗勢力,你會因而愛所生他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制度,而且堅決為它斗爭。“青年近衛軍”給現世界制造出一個人的標準、也就是光明與幸福的標準,它留下的不僅是戰時做一個人的榜樣,而是永遠做一個人的標準。我希望中國青年記著奧列格、劉巴,我們學習他們愛國主義的英雄主義,學習他們成為一個光輝的人。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冷戰”在東亞地區開始轉入局部“熱戰”;10月19日,首批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入朝作戰。這一時期,蘇聯開始向中國大量提供軍事援助,特別是在朝鮮作戰的志愿軍部隊所需的武器裝備和物資。因此,這一時期的中蘇友好宣傳便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緊密結合了起來,包括《青年近衛軍》在內的各種蘇聯文學作品也成為了前線官兵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為破壞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反擊作戰,在金化地區突然發起極為猛烈的進攻,我軍在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一帶展開阻擊戰。是役,我軍先后投入第15軍、第12軍和部分炮兵、工兵部隊,以坑道為骨干,與野戰工事相結合,實施步兵、炮兵、工兵等諸兵種協同作戰,先后擊退敵軍營以上規模的進攻25次、營以下規模的進攻650余次,并通過數十次的反擊粉碎了敵軍的企圖。至11月25日,我軍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各參戰部隊涌現出了黃繼光、孫占元、邱少云、伍先華、胡修道等著名的戰斗英雄,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歷程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文物參考資料》雜志刊登了一封1952年上甘嶺戰役期間,堅守陣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某班的九名戰士在致蘇聯克拉斯諾頓青年近衛軍博物館的信。信中稱,他們在行軍和戰斗中,讀到了青年近衛軍的故事。至此,奧列格和他的同志們的名字,便活在了自己的心中。青年近衛軍的英雄形象,激勵著他們在戰斗中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敵軍的進攻。戰士們寫到:
青年近衛軍英雄們做到了他們當時所能做到的一切,他們處在那樣艱難險惡的情況下,而毫無畏懼地斗爭到底,把青春和生命都獻給了祖國。我們的情況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是全副武裝的戰士,有組織、有領導、有廣大的戰友并肩作戰。說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應該比奧列格他們做得更多。
此情此景,恰如那首《青年團員之歌》:
聽吧,戰斗的號角發出警報,穿好軍裝拿起武器,青年團員們集合起來踏上征途,萬眾一心,保衛國家!
我們再見吧,親愛的媽媽!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再見吧,親愛的故鄉!勝利的星會照耀我們!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我們自幼所心愛的一切,寧死也不能讓給敵人!青年團員們,武裝起來奔向戰場,萬眾一心,保衛國家!
我們再見吧親愛的媽媽,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再見吧,親愛的故鄉!勝利的星會照耀我們!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參考文獻:
[1]法捷耶夫.青年近衛軍[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2]陳大可.無畏的力量介紹“青年近衛軍”[N].人民日報,1949.10.28
[3]劉白羽.看了電影“青年近衛軍”以后[N].人民日報,1949.11.6
[4]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6卷):抗美援朝戰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5]鄭延.朝鮮前線戰士渴望文化食糧,歡迎大家捐送書籍[N].人民日報,1951.2.26
[6]中國人民志愿軍某團某連某班.上甘嶺戰役的戰斗英雄給蘇聯青年近衛軍博物館的信[J].文物參考資料,1953-8
[7]韓萬齋.燃燒的旋律—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歌曲集[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李洋曉(1992--)男,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