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以來,我國跨境電商占全球交易總額的近半壁江山,成為一國外貿新的增長點。跨境電商與傳統的國貿不一樣,但目前國貿專業還是以傳統的外貿流程為主導,與《電子商務》形成割裂且實踐課缺乏針對性與真正的挑戰性。本文試著從國際貿易專業的雙線整合,即傳統的國際貿易與跨境電商,這包括課程體系的深度整合、雙線課程以信息化為媒介,巧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考證、雙創大賽和網上創業等加大實踐性教學提出解決之道。
關鍵詞:跨境電商;信息化;實踐課;網上創業
21世紀,跨境電商因“去中心化、去中間化、個性定制和趨終端化”風生水起,我國跨境電商由2012年的2.1萬億人民幣,發展到2017年的8.06萬億元,5年增長了384%。而2018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9萬億元,占全球交易總額40%以上。跨境電商已經成為我國外貿的新增點。
一、跨境電商與傳統國際貿易的不同
(1)交易流程繁簡不同
傳統國際貿易經歷三步曲:交易前的準備、交易磋商和交易履行,而每一步中都涵蓋貿易術語與價格、品質、數量與包裝、運輸、保險、結算、報檢與報關、商檢與索賠、不可抗力、仲裁;可跨境電商它只需平臺、通過第三方支付,并通過合適的物流即可。
(2)物流重點不同
傳統的國際貿易物流主要采取海洋運輸,尤其對于大宗貨物;而跨境電商它更多的是B2C或M2C,因而主要采取的是空運或郵政包裹
(3)結算系統有異
傳統國際貿易主要采取以匯票為主的票據,通過匯付、托收和信用證及其組合方式進行,其程序繁瑣;但跨境電商主要通過第三方支付的方式進行,只要第三方支付系統安全,程序簡單易行。
(4)稅收與報關報檢不同
傳統國際貿易對商品征收關稅、增值稅或消費稅伴之以滯報金和滯納金,報關報檢網上與實地窗口雙保險進行,盡管效率在不斷提高,但流程還是較繁瑣;跨境電商主要對消費者的商品征收行郵稅,報關報檢實行無紙化操作。
二、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狀況
(1)理論教學以陳舊的教材為主
教材通常都只是再版,時間大多在2015年左右,新動態的融入很少;教材間是脫節的,大都以傳統的國際貿易流程為主,只開設了單獨的《電子商務》課程,而這個與國際貿易流程相比,另起爐灶,與時代的發展相去甚遠。
(2)教材間的有效串連較少
國際貿易各課程間,《國際貿易概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報關與報檢實務》、《國際營銷》、《國際物流》、《國際化代實務》眾多課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目前存在著其一:各課程間是割裂的,許多內容被反復重復,缺乏有效的整合;其二:所有相關聯的課程都只是考慮傳統國際貿易,而拋棄了跨境電商。如果說以往我們看重的是線下交易,伴隨著線上交易的不斷崛起,我們應該分成兩條線,線下和線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
(3)《電子商務》的獨立運作
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選擇了單獨開一門《電子商務》來應對新態勢。講一些基本的電子商務概念,涉及一點跨境的內容,然后就結束了……學生普遍感覺難以把控,若讓自我真正上去商戰,依然摸不著頭腦。
(4)實踐課的尷尬
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中,通常會有《國際結算》、《國際報檢與報關》,《國際貨代實務》的實驗,但這些運用軟件的虛擬程序有些太程序化,許多學生程序走完,心還是空的;對于《電子商務》也只是局限于最簡單的流程,沒有波及最核心的內容;若直接到企業進行實習,則面臨著外貿企業規模有限,故接納實習人數有限,且即使走進實習崗位,要接觸到企業實質性的業務幾乎不可能,哪怕電商,也只是輸入一些基本的信息…..它與人才的實際需求相去太遠。
三、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再設計
既然線下線上雙線作戰,故在整個國際貿易的專業設計中,也應以兩條主線即傳統國貿與跨境電商穿插:
(1)課程體系的深度整合
整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對每門核心課程有深度的認知,故建議整合后形成一個體系兩條線,一條是以傳統的國際貿易為主線,既要避免課程時知識點的重復,又要考慮每門課程的核心與側重點,另一條線以跨境電商為主線,對于基本的跨境電商知識,如《跨境電商概論與實務》、《網絡營銷》及電商平臺的相應知識點,如《商務網頁設計與優化》。從而真正讓學生對于該專業的雙線有明晰的認識,建議采取信息化手段進行深度的篩選、重組與確定。
(2) 各核心課程的信息化融入
第一,課前充分利用公眾號進行案例與知識的延伸。關于國際貿易的公眾號很多,如焦點視界、福步論壇,課前可結合公眾號最新動態,對于新發生的國際貿易事情讓學生關注,并結合課前預習進行分析,課堂進行火花的碰撞與討論。
第二,課中找準跨境電商的不同點,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國際結算》、《國際報檢與報關》,《國際貨代實務》及《國際貿易概論》《國際貿易實務》中,每一個環節應找出
傳統外貿與跨境電商的異同,尤其對于不同點應提出討論并鼓勵學生大膽討論,運用發散性思維,最后得出結論。
(3)加大實踐性教學
一方面,我們要對傳統的實踐與實訓內容與方式進行整合,這包括實踐課時的合理化,軟件的更新與適應,而不僅僅是數字的隨意輸入,僅僅是流程的走馬觀花。
另一方面,不斷開掘新的實踐性教學方式,這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第一,考證。傳統國際貿易方式可以國際商務英語、報關報檢證、國際物流師,對于跨境電商,我們可引導其在普通的電子商務證上,向跨境電商方面發展,如跨境電商專員證(包括操作專員和運營與維護專員)、阿里巴巴的初級、中級與高級人才認證考試,讓其畢業后能快速適應并上手傳統與現代外貿的交易。
第二,網上創業。學國貿的,實戰是每一個學生渴求的。傳統國際貿易實習中,大家只能在虛擬環境中過過一擲千金的感覺,沒有仔細去預算;或者說許多時候只是為了找到個買家或賣家,走走過場,簽約環節、單證環節都是刷幾個字母或數字便完事;網上創業,開個店鋪,這不是隨心所欲,必須找準方向,認真地做,企業、教師與學生三方緊密協作:第一,找準平臺。廣東省的廣東中小微企業網絡孵化基地下面的大學生網上創業城,還有湖南省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等。第二,想參與的學生與企業掛鉤。術業有專攻,每個學生的喜好與興趣點不一樣,同時,每家中小微企業的定位與領域不一樣,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為了樹立良好口碑和提高交易率,企業應先對學生培訓,達到一定的水準后方能上崗;在上崗的初期,企業應安排師傅與其溝通與指導;將失誤控制在零概率。第三,教師的嚴密監督。若沒有指導教師的監督,許多學生憑著一時所好,中間放棄或業務錯誤,這會直接導致學校、企業與平臺受損。
第三,雙創大賽。近幾年,雙創大賽成為許多學生強化自我、認知團隊與預創業的重要平臺。掌握商業模式同時結合電子商務的眾多流程與技巧,使得參賽者熟悉線上線下的雙線模式操作,是國際貿易課程的最好操作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肖營.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基于“網上創業”視角[J].廣東經濟,2018(10):84-87.
[2]喻瑜.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本科課堂學習模式改革探討[J].價值工程,2017:249-250.
作者簡介:楊秀蓉(1971-),女,湖南澧縣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企業的國際商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