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霞 崇左市職業技術學校 農秋穎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如何能通過中高職銜接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系統知識與實際技能的計算機網絡人才,這與中高職的教學情況息息相關。本文以《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為例,從中高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中高職銜接背景下《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教學。
1.1 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不統一
中高職銜接的生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高中生、“3+2”中職生、“2+3”中職生,生源不同,學生基礎不同,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同。高中生的文化水平較高,學習習慣較好,接受能力強,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偏向較全面的專業能力培養;中職生則文化水平較差、學習習慣不佳、學習主動性較差,偏向技能操作的培養。
1.2 教學內容過于學科化
課程內容多而細、理論概念抽象難懂,有的中高職學校受教學條件的限制,比較難于開展實訓,重理論,輕實操,學生技能達不到企業需求。
1.3 教學內容重復比例高
學生在中職階段已經學習過這門課程,相同的內容重復的學習,讓學生感覺在復習舊的知識點,嚴重降低中職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影響到整個班級的學習風氣。
2.1 建立微課資源庫、引入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2.1.1 建立微課資源庫
在中高職銜接的背景下,制作的微課應按中高低的難易程度制作,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每個微課控制在5-10 分鐘左右,每個微課主要講解一個教學知識點或解決一個問題,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
2.1.2 引入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在中高職銜接背景下,積極引導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顛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客體的局面。此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做為待開發者,由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
2.2 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開發中高職銜接課程教材
中高職銜接是一個系統化、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握這個特征,講學習、工作、學習能力培養串聯為一個整體進行課程教材的開發。
2.2.1 課程開發設計思路
依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理論,《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在設計上,結合社會、企業對崗位的需求,重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將理論知識與實操訓練有機結合。設計思路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結構設計
將課程培養的對象模擬為項目里的網絡管理員,以組建小型局域網為背景,從實際工作崗位中提煉出典型任務,模擬工作場景,以典型任務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有效將理論與實操結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學習情境設計
為了讓課堂的學習更接近現實的工作任務,學習情境的設計將成為課程開發的關鍵。學習情境采用“學習情境--子情境—學時”結構進行設計,如表1 所示:

表1 課程學習情境表
2.2.2 課程教學過程
為了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訓操作,每組成員5-6 人,選出小組組長,模擬工作環境或學習情境。具體步驟如下:
①任務制定--由教師制定項目任務書,分發給小組組長,組員討論,理解任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準備知識;②制定方案--學生進行組內分工,制定計劃;③方案實施--學生按要求完成任務,并填寫實訓報告手冊;④效果評估—點評實訓過程,發現問題,與同學討論或講解相關理論知識。通過上述環節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對項目進行系統的總結。
課程測評不應拘泥于筆試等傳統考試方式,應根據現階段學生心理特征,整合多種方法,提出合理的課程測評方法,具體見表2所示:

表2 《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考核設計表
4.1 《計算機網絡基礎》微課資源庫建立的正在完善,已經有一些微課應用到教學當中,學生可反復觀看學習,有利于知識點的掌握,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計劃繼續完善教學資源庫,在整個專業部推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碎片時間,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
4.2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給課堂引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實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的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同學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整體水平。
4.3 較完善的考核體系,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不再為了考試而考試,而是更注重日常的學習和自身專業技能的提高。以賽促學,把學生參加技能大賽作為考核的一項指標,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賽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