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小平
近年來,地處揚子江畔的江蘇省泰興市牢固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抓手,扎實開展向環境污染宣戰和“263”專項行動,強化源頭管理,堅持標本兼治,強化執法監管,堅持工程推動創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強化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環保監管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持續推進環境監測站分析項目建設,具備283項各類污染因子監測分析能力。購置高性能環境應急監測車,安裝車載式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子站,現場監測二氧化硫、氨氣、硫化氫、氮氧化物、PM10和PM2.5,配備便攜式氣質色譜儀、便攜式土壤測試儀、便攜式水質分析儀和各類便攜式氣體檢測儀。建成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與管理系統,配備兩架無人機、一艘無人船,建成泰興市衛星訪問平臺。啟動企業、園區、環境部門三級監管平臺建設,健全重點污染源檔案、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和環境統計平臺,促進環境監管和生態建設科學化、精準化、數據化。

強化隊伍素質。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方法,汲取新知識、新技術,借鑒上級部門和其他省、市的先進做法。連續兩年組織所有執法人員赴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參加能力素質提升培訓,邀請生態環境部西北督查局等部門、院校的領導、專家教授授課。選派8名精干力量分別到生態環境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掛職鍛煉,學習了解生態環境領域最新的政策變化和前進方向。抽調執法精兵赴河南、福建、山東等地,參加生態環境部和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藍天保衛戰督查、飲用水源地檢查、大氣互查等執法檢查,在檢查中學習其他地區好的做法和經驗,從而提升自身能力。
加大違法行為懲處。開展全年無休息、日夜不間斷式環境監管,有效實施“雙隨機”檢查,先后開展了化工行業、電鍍行業、磚瓦行業、混凝土和加氣磚企業、涉鋼涉鐵、“散亂污”企業整治情況專項檢查,對整治進展情況發布通報,推動全市各相關行業的有效整治。今年來,先后出動執法力量1600多人次,檢查企業1000多廠次。完善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環境聯動執法中心作為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的窗口、橋梁和紐帶作用,對重大環境違法行為提前介入、聯合行動、共同查處,會同金融、供電、水務等部門,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手段,加大對環境違法企業打擊力度。去年,累計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數量在全國縣(市)中排名第八。
提高服務經濟發展水平。在對企業違法行為嚴厲打擊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談心式約談”和“誡勉式約談”機制,對問題突出的企業進行“談心式約談”,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贏得企業的理解;對多次約談環保工作仍無改善,時有環境違法行為發生的企業,進行“誡勉式約談”,明確后果,闡明利害。今年,累計進行“談心式約談”70余人次,“誡勉式約談”30人次。
選取18種常見類型的環境違法典型案例,編印案例警示錄免費送給企業。對于部分企業整改方法缺乏的問題,堅持專家團隊把脈問診,幫助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逐企查擺問題,制定整改方案。
嚴把項目審批關,強化源頭控制。堅決落實沿江一公里和區外一律不新上化工項目,長江干流岸線、清水通道沿線一公里一律不得新改擴建化工項目的政策規定。嚴格執行“三線一單”機制,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確保生態空間只增不減。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減少污染排放。大力實施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工程,實施化工企業分類分檔管理,加快拉長接粗建強產業鏈,構建“企業內小循環、產業間中循環、園區內大循環”的循環經濟體系,深入開展專項行動,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該關停的關停,該搬遷的搬遷,該整治重組的整治重組。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含綠量”。
建立完善生態保護機制體制。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編制好國土空間規劃,在“一張圖”上定規劃、劃紅線、管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退化、排放總量不突破、準入門檻不降低、環境安全不失控。積極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對評價結果實行動態管理機制,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標改造。落實差別化水價、電價措施,嚴格落實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政策,深入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
主動整改中央環保督察交辦問題。堅持“全面覆蓋、不留死角”原則,嚴格落實信訪案件包案制度。對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交辦信訪件逐一進行現場督查,規范交辦問題整改銷號申請程序。


精心組織污染防治攻堅戰及263專項行動。深入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禁止新建燃煤供熱鍋爐,全面開展燃煤鍋爐整治,完成VOCs整治任務,新上泰興經濟開發區大氣預警系統二期工程,51家企業VOCs在線監測系統完成與園區大氣預警系統的聯網工作;圍繞工業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生態保護及能力建設等,組織實施水污染防治項目,推進加油站地下油罐改造工作,省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和優Ⅲ比例均達到100%;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工程,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檢測分析,信息錄入和風險篩查326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排查出的固廢環境隱患點整改39個,地區固廢處置能力進一步強化,土壤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推進沿江生態廊道高標準建設。對81個行政村進行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創成9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4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強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作力度,對生態紅線區域內的違法違規建設項目開展排查清理。設立生態環保公益基金,統籌各類生態環保類資金13.95億元,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
在環保監管的倒逼下,地方政府不斷加大環保投入,污水處理、固廢處理、集中供熱能力不斷提升。系統研究天星洲濕地功能定位,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虹橋工業園區著力打造“以水為韻、以綠為衣、水綠相融”的生態水環境,先后建成開放虹潤濕地公園、生態廊道虹橋先導段、長江生態文化街區、四橋港風光帶等生態景觀工程。泰興經濟開發區投入35億元,拆遷居民3000多戶,實現衛生防護距離內無住戶。
以重污染企業整治為核心,通過關停淘汰、整治提升、搬遷入園,倒逼工業企業不斷規范環境行為。企業明目張膽偷排直排行為幾已絕跡,由于環境監管壓力增大,不少企業產生分化現象,大企業轉型升級和小企業主動退出成為常態。昇科化學、揚子醫藥等一批大企業實現了華麗轉身、鳳凰涅槃,揚農泰興分公司、豐澤化工、璽鑫染料等10余家小微企業成功退出。
落后企業的加快淘汰和環境質量的不斷好轉,有效地擴展了區域環境容量,項目承載能力明顯增強,發展活力充分顯現。去年,泰興市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前移至第29位,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百強縣(市)排名第34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上升至第16位。泰興經濟開發區在全國化工園區排名上升至第6位,創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全市生產總值首次邁上千億元臺階,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