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醫藥種植、生產制造的高耗能、高污染現狀,以嶺藥業率先應用沼氣處理技術將中藥渣變廢為寶,同時在種植養殖端建立道地藥材綠色基地,在生產端實施光伏電站、水資源循環、熱資源管理等清潔技術改造,用27年的堅持形成中醫藥全產業鏈可持續閉環,為振興中國中醫藥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案。”以嶺藥業于7月5日榮登“2019十大綠色創新企業”榜。
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以嶺藥業)始建于1992年,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創建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以嶺藥業始終堅持市場龍頭、科技驅動的創新發展戰略,創立“理論—臨床—科研—產業—教學”五位一體的獨特運營模式,成為“我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創舉”。以嶺藥業以絡病理論創新帶動中醫藥產業化,運用現代高新技術研發科技中藥、西藥和健康產品,研發國家專利中藥10余個,臨床批件13個,臨床前20多個,院內制劑上百個,覆蓋心腦血管疾病、感冒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領域。同時,通過國家GMP認證的中藥生產線、通過歐盟認證的化學制劑生產車間保障了產品的高品質。
二十七載勠力同心,二十七載砥礪前行,以嶺藥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通過整合中藥制造的全產業鏈,從中藥材原料種養殖到廢渣利用踐行了節能減排的綠色發展理念,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綠色工廠,位于石家莊市高新區的“以嶺醫藥產業園”和位于衡水市故城縣的“以嶺生態康養莊園”也雙雙獲選為河北省首批14家“大健康、新醫療”產業示范基地。如今,以嶺藥業已發展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中國醫藥上市公司20強,是中藥制造領域的綠色企業品牌,并于近期榮獲“2019十大綠色創新企業”稱號,還榮登中國中藥企業百強排行榜第11位。

以嶺醫藥產業園
在經濟新常態、工業亟待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綠色醫藥制造是未來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6000多家制藥企業中,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綠色工廠”評價的僅有數十家,而中藥制造屬于高耗能行業,鮮有企業進入名單。以嶺藥業憑借園區綠色規劃、產品工藝創新、廢物資源利用等項目實施,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廠區建設、藥品研發生產全過程,進入了首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名單。
生產環節積極回收余熱等資源。采用工藝循環水余熱利用方案,回收利用藥液沸騰產生的蒸汽,配合動力能源優化系統和能源計量系統,可節約10%能源。并在提取車間設計安裝兩座酒精回收塔、兩套酒精尾氣回收系統,年節約酒精1000噸。
廠房提高光熱能資源利用。廠房屋頂空閑面積建設光伏發電站,每年節約電費80萬元人民幣,成為目前醫藥行業唯一安裝、使用新能源光伏電站的企業。通過太陽能集熱系統的換熱器與蓄水池間接換熱,每天可獲得60℃熱水800噸,每年可減少大量煙塵、二氧化硫和碳排放。
園區節水設施全覆蓋。以嶺藥業建立了幾乎覆蓋整個廠區的“雨水回收系統”與“中水系統”水循環體系,前者可回收整個廠區約30萬平方米區域內的雨水,后者可提供沖廁和園區景觀用水,年節約10萬噸水。
隨著現代社會對中藥需求的不斷增加,中藥產業保持著較快的增長,但同樣也面臨著中國醫藥生產的高污染難題,尤其是中藥殘渣污染問題凸顯。目前,全國中藥殘渣年產量均在千萬噸以上,現在普遍采用的傾倒、填埋等簡單處理方式會對土壤、水源造成污染。
以嶺藥業選擇節能、安全、環保、可循環利用的沼氣處理方式,將中藥殘渣經發酵處理,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用于鍋爐燃燒,每年可產生1.5萬噸蒸汽,相當于每年節省2000噸煤。通過加工沼液和沼渣,可獲得優質有機肥和養殖餌料,并運用濕法脫硫技術回收副產物硫磺。沼氣年處理藥渣3萬噸,產生沼氣量為460多萬立方米,節約能源支出超過900萬元人民幣。

年處理中藥渣3萬噸的沼氣站,通過沼氣鍋爐每年可產生約1.5萬噸蒸汽用于生產

收集的雨水匯集到園區人工河,成為景觀用水

以嶺藥業在涉縣太行山地區建立了十萬畝原態中藥種植基地

利用廠房空閑面積建設的光伏發電站
近年來,中藥材市場亂象叢生,為追求產量導致的亂采濫收、物種變異屢見不鮮,藥材原料品質難以保證,中藥藥效令人擔憂。為解決藥材質量問題,以嶺藥業一方面在太行山、長白山、甘肅等土壤、氣候最適于原料藥植物生長的區域建立了18個符合GAP標準的野生原態中藥材種養殖基地,并從藥物產地、選種,到種植、采收等各個環節,全方位地制定了精細的質量規范和嚴密的監管措施,提高了中藥療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連花清瘟膠囊等暢銷中藥提供了品質保證。
另一方面,以嶺藥業不斷運用現代高新技術開展產品工藝優化及生產設備改造,如使用超微粉碎(微米)技術,可節省藥材25%~50%,實現了相同療效下藥品服用量減少三分之一,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和中醫藥治療費用,在減輕病人醫療負擔的同時,也減輕了醫保的負擔。這為傳統中藥企業應用創新技術謀求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與可持續出路,具有行業的示范、引領作用。
奮斗無止境,揚帆再起航。以嶺藥業將一如既往地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努力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化為行動自覺,不斷為生態文明建設獻智添力,用實際行動書寫建設綠色中國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