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行洛坑鎢礦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行洛坑)位于福建省寧化縣湖村鎮龍頭村,成立于2004年,是由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廈門三虹鎢鉬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一家采選聯合礦山企業。
作為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鎢原料基地,寧化行洛坑鎢礦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把安全、環保當作生存發展的兩大基石,秉持“科技、安全、環保、效應”的理念,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充分利用礦產資源,不斷提高回收率,降低生產成本,努力將公司建設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型礦山。2013年4月,國土資源部授予公司“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示范礦山”榮譽稱號,同年,福建省林學會、省水土保持學會授予“關愛自然、保護生態”牌匾;2014年由福建省環境科學學會、省林學會授予“建設生態文明、倡導綠色經營”牌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寧化行洛坑鎢礦有限公司始終如一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公司的使命,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的生命線予以守護!
行洛坑鎢礦是國內同行業品位最低的鎢礦山之一,且黑、白鎢共生,選礦難度大,成立時恰遇礦業低迷,但行洛坑的創業者們篳路藍縷,堅持戰略引領,堅持走低成本路線,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想方設法抵消天然的劣勢,通過精益管理,不斷創新,使得公司實現綠色、高效發展。

行洛坑全景

露天采場

選礦廠30米濃縮池
行洛坑鎢礦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得益于初始時期的生態環保頂層設計。在設計階段,公司就將生態、環保作為重要的設計考量因素,最終選擇了礦山采用露天開采,中深孔爆破,選礦以重力選礦為主、浮選為輔的環保友好型工藝,為行洛坑的綠色環保打下了良好的底子。在生產建設中,行洛坑始終將生態環保理念貫徹落實到各部門、各車間、各崗位中去,促進提高員工的生態環保意識,將理念在日常行動中踐行。
行洛坑鎢礦所有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嚴格貫徹落實項目環保“三同時”管理制度,做好所有環保設施與主體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從根本上控制環境污染,所有項目在竣工后均按要求辦理環保竣工驗收程序,確保所有項目運行合法合規。驗收合格不等于高枕無憂,不等于放松對自我的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公司不斷提高廢水綜合利用率,經過不斷改進,于2016年實現了選廠生產用水無須外部取水,全部使用尾礦庫處理后的廢水。對于因降雨導致尾礦庫多余廢水,公司投入530多萬元,建立了一座尾礦廢水綜合處理站,將需要外排的廢水進行處理,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后再外排,外排水水質遠優于污水排放綜合標準和農田灌溉水水質標準。
為確保各項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了以總經理為組長的環保管理委員會,并成立專門的環保管理部門,對公司日常環保工作進行監督。環保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總結上階段工作情況并布置下階段工作計劃,并對各項環保管理法律法規政策進行學習,會后組織各部門貫徹落實,推進環保工作。另外,公司將環保管理學習貫穿于公司全過程的安全教育學習培訓中,要求在學習安全知識時,要同時開展環保知識的學習,切實逐步提高員工環保意識。
行洛坑的礦床具有黑白鎢共生、品位低(綜合地質品位0.23%)等特點,特別是黑白鎢共生,給選礦廠帶來了技術難題。為推進清潔生產水平,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公司不斷推進技術升級改造。
采礦場除主礦體之外,周邊圍巖中有部分低品位礦脈。為回收這些外圍的礦脈,采礦場安排專人、設備進行挑、撿、運,確保可見資源不流失。同時,為了確保更低品位的礦石可以進入選礦流程,通過采取多樣化的配礦措施,將部分品位在0.08%~0.1%之間的礦體與較高品位礦體搭配,切實提高了回采率。據福建省冶金工業設計院核實,公司近幾年的礦石回采率均保持在95%以上,達到國內同類型礦山的先進水平。
選礦廠是最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區域。為從源頭杜絕污染,公司一直致力于技術升級改造,積極淘汰落后工藝,少用或不用有害化學藥品,積極推進降本增效,大力推行“5S”管理等工作。主要的幾項工作包括:采用無人駕駛電機車進行平硐運礦,極大提高了人員的安全性;以微波烘干代替原來的鍋爐烘干,使用清潔的電能代替煤炭,每年節約煤炭量約700噸,直接杜絕了煤氣、廢氣的排放;以不需電能的刻槽螺溜代替搖床進行重力選礦,減少了大約3/4的搖床數量,極大降低了電耗和人員配置;以草酸完全代替硫酸進行選礦,減少年度硫酸用量250噸;在推行降本增效之后,選礦成本連續幾年降幅均在5%以上;積極推進選礦工藝流程優化,力求縮短重選流程,降低能耗,并在此基礎上提高礦石回收率,公司近幾年的回收率穩中有升,鎢金屬綜合回收率已達80%以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選礦部的“5S”管理工作穩中有進,在借鑒優秀企業經驗做法的情況下,發動全體員工參與,并通過吸收+創新的方式,使得行洛坑鎢礦在鎢礦行業成為佼佼者。
在設備先進性及自動化方面,行洛坑鎢礦秉持“技術著眼于新”的理念,不斷更新和采用高效、安全、環保的采選設備進行日常生產工作,確保了能源資源利用指標、生產技術特征指標、綜合利用指標、污染物產生指標等均達到或優于國內較先進的同類型項目的清潔生產水平。對比《鎢行業規范條件(2016)》中各項指標要求,行洛坑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規定指標。因此,行洛坑鎢礦整體清潔生產水平處于國內同類型項目的較優位置。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行洛坑鎢礦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更深刻地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建設生態文明,倡導綠色經營,以打造百年鎢礦山和建設國內一流鎢礦山為目標,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做好生態環境工作,始終不遺余力地開展技術創新,走綠色礦山發展道路。截至2018年底,生態及環保建設投資總額超過1.2億元。主要生態環保建設投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設尾礦庫初期壩、排洪系統及附屬工程等約3400萬元;
2.在排土場下游建設1#、2#、3#攔擋壩及沉淀池等約1260萬元;
3.選礦廠各車間除塵系統建設費用約300萬元;
4.53米及30米濃縮池(2座)約520萬元;

行洛坑尾礦庫

無人機車駕駛操作室
5.尾礦庫雨污分離系統及截洪壩、庫外排洪隧洞(3×4米)建設投資約1400萬元;
6.尾礦庫壩下截滲池建設投資270萬元,外排水處理設施450萬元;
7.采場截排水溝及沉淀池投資約680萬元;排土場截水溝及沉淀池投資約550萬元;
8.選礦廠雨污分離及回水系統投資約300萬元;
9.廠區綠化費用約250萬元;
10.礦山排土場綠化費用約80萬元,截至2018年年底綠化面積達220畝,全部種植象草、鳶尾草、波斯菊等。
行洛坑鎢礦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環境評價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生態恢復治理方案中提出的各項措施,特別是在露天采場、排土場和尾礦庫三個水土流失重點區域,分別建立綠化、截流、沉淀措施,公司水土保持方案總投資達4500萬元以上。在廢水治理方面,公司實現了在正常天氣情況下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100%,不產生外流情況。礦山及廠區、尾礦庫壩面的綠化工作,不但美化了生產、生活環境,更為整個公司水土保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公司每年依舊投入大筆資金來確保生態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轉,特別是生態恢復治理方面,除了制定五年規劃之外,還制定了每年的具體目標,確保生態治理措施嚴格按要求落實,進一步提升礦山整體生態治理水平,為綠色礦山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在新時代的條件下,企業應更多履行社會責任,帶動區域經濟建設。”祁金賦總經理說道。行洛坑在籌建時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才有了一個良好的建設環境。作為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只是一個目的,強化企地合作,帶動當地建設更應當責無旁貸。
行洛坑鎢礦年均實現稅收上億元,為當地解決就業崗位超過300個,企業員工福利待遇逐年提高,員工歸屬感越來越強,得到三明市政府的肯定,被評為三明市“采礦業五強企業”、“就業先進企業”,三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公司“十佳誠信用工企業”稱號。
村企共建是行洛坑鎢礦力推的和諧工程,堅持力所能及地幫助周邊村莊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灌溉水池、松濤公園、尾礦庫下游河流兩邊修筑漿砌塊石攔河壩、池塘及農用道路建設,是對周邊支持企業的實實在在的回饋。
公司黨委及工會每年都組織對當地貧困家庭進行慰問和經濟補助,在農忙時節,組織黨員義務為他們收割稻子等作物。公司多位中層以上的干部還結對資助貧困學生上學。
行洛坑鎢礦周邊有蛟湖景區和天鵝洞地質公園風景區,當地政府計劃將公司的部分場所納入生態旅游圈中,打造更具有多樣性和娛樂性的旅游區域。公司將積極參與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為構建企地生態旅游圈作出努力和貢獻。
行洛坑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資源及成本優勢,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強化公司的生態環保建設,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以人為本,豐富公司的文化內涵,強化企地的進一步合作,引領企地和諧發展,切實讓行洛坑擔負起回饋社會、造福一方百姓的責任,努力將行洛坑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生態、文明、環保、安全的現代化鎢礦山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