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林剛 韓冰一

2019年7月17日,咸寧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經信局、工商聯舉辦了“進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執法服務民企對話暨企業環保業務培訓;18日,在咸寧高新區湖北惠生藥業有限公司啟動了支持企業綠色發展駐點執法服務活動。
機構改革后的生態環境部門,如何轉變執法理念,創新監管方式,提升工作效能?咸寧市生態環境局以兩個活動為切入點,將27家有發展潛力的隱形冠軍示范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上市后備“金種子”企業和21家大型企業、重點企業作為首批服務對象,重點解決環境執法過程中“不會查、不到位、不規范”和部分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不落實的問題。
咸寧市首家上市企業湖北瀛通電子環保負責人說,通過環保業務培訓,企業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企業也會更加自覺依法生產經營。湖北三贏興電子負責人說,“生態環境部門現在是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咸寧匯美達公司安全環保負責人也表示,執法服務活動對解決企業生態環境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湖北景源生物科技公司認為,現在真正感覺生態環境部門與企業是“一家人”了。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龍文說,執法服務活動,就是找準環保和發展的平衡點和發力點,提升新時代生態環境執法質效。
一是重心靠前下沉,打好“提前量”。在日常執法過程中,咸寧市生態環境局發現部分企業對環保手續辦理程序不熟悉、對重要的環保管理要求不知曉,導致環保工作進展滯后。為此該局制定出臺了《“進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執法服務活動方案》《支持企業綠色發展駐點執法服務活動方案》,將主動服務、靠前服務作為活動的重心,組織環境執法人員深入企業開展走訪調研,全面了解企業環保手續辦理情況及企業環境管理狀況,告知其相關手續辦理程序,為企業解讀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標準,讓企業知標準、明規范,幫助企業培訓相關環境管理人員,避免因環境違法行為導致生產成本增加。
赤壁市一造紙企業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導致廢水直接外排被處罰。企業剛開始不理解,認為是歷史遺留問題,環境執法人員多次主動“提前”上門,為企業講解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告知其廢水直接外排的危害性,并指導其整改。最后企業負責人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主動繳納了罰款,并實施整改,廢水實現了全部收集處理。
二是對癥會診下藥,引入“第三方”。為解決企業環境問題查不清、查不準、查不深的問題,該局在全省率先以“購買第三方服務”的形式,聘請了第三方環保公司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參與支持企業綠色發展駐點執法服務活動。第三方團隊進駐企業2—3天,幫助企業全面查找存在的各種環境問題,并編寫現場檢查報告書,提出整改建議,指導其整改。

咸安區某企業煙氣多次出現超標排放,為幫助企業徹底查清超標原因,該局聘請環保專家團隊進廠檢查。通過專家的檢查和指導,查清了超標原因,并向企業反饋了專家編制的《環保問題調查報告》,促使企業對癥整改,環境執法人員可據此直奔整改點位,對照問題清單開展督查。
三是堅持互促雙贏,不搞“一刀切”。為規范執法行為,不搞“一刀切”,不隨意要求企業緊急停產、停工。通城縣是砂布、砂紙生產大縣,砂布、砂紙生產企業眾多,行業特殊,監管是多年來困擾市、縣兩級生態環境執法部門的難題。在支持綠色發展駐點執法服務活動過程中,該局請第三方環保公司專業技術團隊進駐通城縣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砂布生產企業,向生態環境執法人員現場教學,教授監管要點,與企業共同分析存在的問題,向企業管理人員教授環境管理標準和管理要求,實現環境執法與企業發展“雙贏”。
四是守住法律紅線,念好“緊箍咒”。發現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私設暗管排放污染物等觸碰“紅線”的行為,及時堅決依法查處,糾正到位,推動環境守法成為常態。對執法服務過程中查找出的一般性環境問題,督促企業在規定時限內整改,拒不整改的或整改進展緩慢的,采取行政處罰、停產整治、工作約談等行政措施,依法依規督促企業整改到位,讓企業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會同企業查找超標原因,解決問題,不以罰代管,不遺留后患。
五是注重整體質效,樹好“風向標”。總結、宣傳企業先進的環境污染治理經驗和環境管理經驗,培植典型,樹立標桿,打造一批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實到位的“綠牌”企業,樹好高質量發展“風向標”。通城縣對2家陶瓷企業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組織中小企業到“綠牌”企業、大型企業參觀學習,對標看齊,促進行業企業整體環保水平提升,使企業自覺樹立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主動走“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內涵發展”的新路。
咸寧市生態環境局推出的系列執法服務活動,大大降低了執法成本,改變了過去執法部門“坐店經營”的思維定式和執法主體對象“貓鼠游擊”的局面,服務和保護了當地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