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工藝是手工藝人的智慧結晶,亦是國家文化瑰寶。近年來,國家愈來愈重視民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設立了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時代發展,很多民間工藝發展岌岌可危。本文以沛縣泥模為研究對象,將研究置于沛縣當地固有環境特色框架中,通過調查研究與田野考察等方法,對沛縣泥模欣賞加以論述,展示其獨特性與重要意義,并提出相應保護方法,希望給予縣文化館一定可實施傳承措施。
關鍵詞:民間工藝;沛縣泥模;創新;欣賞;傳承與保護
一、引言
民間工藝最初形成,主要是作為手工藝人的謀生手段,它們貼近民間生活,迎合大眾需求。每一種民間工藝都在獨屬于它們的時代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這些民間工藝我們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生活氛圍。
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裝飾熱、旅游熱、收藏熱的興起,手工藝被搬上了時代大舞臺,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欣賞其藝術性。為了適應時代,有些民間工藝已適當轉型,發展很好,比如藍印花布、柳編等,亦有些卻面臨后繼乏人的境遇,沛縣泥模便是其中之一。沛縣泥模于2017年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今代表人是沛縣城區張讓,其父張君實(已故)曾被江蘇非物質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目前此項手工業已面臨后繼乏人。
二、沛縣泥模的發展歷程
“泥模”又叫“孩模”,是一種孩童玩具。據史料記載,宋代已出現泥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代市井文化發達,都市商業繁榮興旺,為手工業玩具制作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明代時泥模玩具發展的繁榮時期;進入清代,泥膜玩具進一步在沛縣一帶得以普及;民國時期,泥模玩具不但是微山湖一帶伴著兒童成長的益智玩具,也成了民間藝人的謀生手段;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兒童玩具隨之發展,金屬玩具、機械玩具、塑料玩具走向兒童生活。盡管如此,泥模玩具仍沒退出市場,伴隨時代在更新,這一時期的泥模增添了“降落企”、“和中鴻”、“摩托車”等造型;“文革”時期,泥模玩具大多是神話人物、古裝戲曲人物難逃厄運,故“文革”過后泥模玩具在沛縣及周邊地區兒乎銷聲諾跡。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種類型玩具涌向市場,使得泥模利潤不斷縮水,讓原生態的泥模玩具受到強烈的沖擊而日漸衰微。如今更唯有在博物館,文化館見到泥模工藝。
三、沛縣泥模的制作與欣賞
為進一步了解沛縣泥膜,筆者去縣文化館進行了實地調研,進一步搜集資料,張君實老先生的作品亦被其兒子張讓納入文化館之中,供人們觀賞。按照制作工藝和藝術形式,徐州市和沛縣對泥模大致分為兩部分,即“模仁”和“泥?!薄!澳H省敝谱魇悄嗨芨〉襁^程,傳統戲曲人物是它的重要題材內容,雕刻的形象非常寫實、細膩,體現雕刻人物、動物的性格特征。
制作流程較為簡單,首先材料的選取為粘土,提取過后,需反復摔打,確保不能含有沙石;其次制作“模仁”外部形狀,做出來需要一定引干,避免暴曬與大風,可在“模仁”里加入棉花細絲,利于形成空間,防止收縮炸裂;最后在“模仁”上刻畫好人物或動物等造型,徹底引干,放入爐中,慢慢加熱,只需500-700度,燒制磚紅色,這樣各種造型的模具就完成了。
沛縣泥模的制作工藝較為簡單,但卻意義非凡。在當時玩具稀少的時代,它伴隨孩子童年快樂生活。通過泥模玩具,孩子能夠認識各種人物動物并開發一定造型空間想象能力。
四、沛縣泥模的傳承與保護
據筆者調研,當地的人很少知曉沛縣泥模,更不用說沛縣以外人們。即使沛縣文化館搜集了各種泥模用于展覽,但它的未來就如一件文物一般放在了博物館,永遠沉睡,而觀賞的人卻不如文物人多,沛縣泥?,F今發展不容樂觀。根據這種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相關資料的文獻多補充
文化館將搜集的泥模資料,完成論文或地方志書籍寫作。當然可以不只有泥模,還可以糅合其他當地文化特色,如沛縣戲劇、武術、飲食、剪紙、沛筑等,理論與知識的擴充,是大家了解沛縣泥模的首要方式。
2.將泥模加入文化館培訓專題當中
沛縣文化館為了宣揚當地文化,對當地人們包括孩童提供了免費培訓項,比如剪紙、刺繡、武術等?,F在還沒有泥模專題,人們對技術的掌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專題活動,希望讓當地人們更加了解本地民間工藝特色。
3.引入當地學校美術鑒賞或實踐課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影響、學校家庭的教育,所學的知識主要來源于學校。美術課程不單單是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藝術文化的鑒賞,當地教育局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將泥模或其他工藝美術加入課程當中。
4.借助新媒介傳播
我們可以將泥模作品以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形式進行展現,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其一擴大宣傳范圍,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到沛縣泥模;其二選擇感興趣的受眾,看是否可以深入培養;其三,根據建議,我們了解人們的需求,加以改進,適應時代發展。
除了相應的文化保護,希望了解沛縣泥模的人們都能夠集思廣益將其創新并發展,從而適應時代需求。比如我們也可以創新加入一定新型造型、色彩、技術等,泥模不僅僅可以作為益智玩具,也可轉向紀念品、裝飾品等類型,就如柳編材料在軟裝設計受到大家的歡迎,民間工藝適當的創新會更好的發展與傳承。
結語
沛縣泥模玩具可以說是中國戲曲曲、傳奇小說、風俗民情的普及讀本,是民族文化的啟蒙教材。在筆者看來,雖然很少人們認識它,但泥模的重要意義已經沿襲下去了,現今孩子所玩的橡皮泥與模具,跟泥模算是異曲同工了。
民間工藝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獨特文化,其出現是手工藝人的智慧結晶,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面對逐漸消失的民間工藝,實在令人惋惜。即使民間工藝消失的必然性無可厚非,但無論如何,希望有效保護的途徑,會讓這一條消失的路走的慢一些。
參考文獻:
[1]王秋寒,劉超.民間泥模玩具的生活形態與文化形態[J].科技信息,2009 (24):221.
[2]趙冬霞,陳芳,竇勤軍.徐州泥玩具考略[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 (04):157-160.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民間工藝美術欣賞與保護——沛縣泥模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8YXJ266)
作者簡介:謝杰(1995.7-)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設計學,研究方向:設計歷史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