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碎片在藝術審美中作為一種概念的表達而存在,其貫穿在當下即時性及藝術的審美之中,并非作為一種慣常理解的理念而存在。以“碎片”作為概念載體,運用多元化的構建形式,將木質本身內容的靈活運用去構建無法替代的視知覺體驗。本文通過分析碎片概念的歷史發展經驗及碎片藝術形態的構成屬性,總結出碎片化裝飾藝術中的語言表現形式。本文不但對木質材料在裝飾藝術中的表現類型進行解讀,還歸納了木質材料與“碎片化”構建的創新形式。
關鍵詞:碎片;形式;語言;藝術構建
一、碎片藝術的發展
1、研究背景與現狀
“碎片”在后現代語境中出現頻率較高,與解構主義有著密切聯系。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可以將碎片藝術理解為碎片觀念或解構精神指導下創作和鑒賞的藝術。法國學者布查頓曾對碎片進行概括:在某種意義上,碎片可視為一種文學載體,如諺語、格言、座右銘等。它們不是形成某個整體的組成部分,而是構成某種集合。瓦爾特·本雅明也對碎片化表達了肯定,并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觀以及看待世界的方法論,即碎片化中的整體性。
2、研究目的與意義
在裝飾藝術中,創作設計著力應用并發揮著碎片的差異性、矛盾性和整體性。在碎片藝術的實在內容中挖掘其待發現的“理念”內涵,在藝術的呈現中通過運用碎片的表達將色彩、結構、紋理、技法和情感等因素賦予其新的形態和涵義,重建異質的整體性,實現自身內在的訴求。
二、碎片藝術的形態類型
1、碎片材料構成藝術
西方自現代藝術以來,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等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都在創作中進行有關于“碎片”的表達。起初,畢卡索將有著真實質感的材料貼黏在畫布上,打破二維平面中的繪畫去創作空間中的視覺效果——虛、實,并且延伸出”新”的繪畫創作材料、技巧和理念。后來,出現其他的藝術家以現成品為創作材料進行三維拼貼藝術表現,尋求視覺刺激上的影響。到目前為止以碎片為材料的藝術已經出現了多種形態:零散句子拼湊的書本、零碎垃圾構成的作品、以及代碼數據形成的視頻等。
2、非線性邏輯創作藝術
我們對事物原有形狀的理解源自視知覺隱藏的社會生活經驗,但一切真正的理解是對事物給予的客觀表象去進行懷疑,因為重新認知一樣東西是困難的,但對其懷疑是簡單的。一旦提出質疑,人們總是會容易相信外界錯誤的存在。非線性思維邏輯可以理解為非常規思維,這種方式有助于擴大思考范圍并且宏觀把握事物的聯系。
三、碎片化藝術的形式語言表現
1、材料語言形式——解構
在空間處理的角度上,中國卷軸畫中的“散點透視”和“移步換景”已經成為各種事物形態常見的表現形式。而在80年代大衛·霍克尼的攝影拼貼創作《母親》里,則在此基礎上將不同視點看到的形象進行重疊交錯,使畫面呈現出“破碎化”的特點。通過對事物的多角度解構,進行多維度的立體再現重建起畫面表達的視知覺,構建一種更好的記憶表現。
2、情感語言形式
“碎片化”的圖式在表達抽象意味時已經完全剝離了圖像本身的客觀意義,如同在釋放內心情感的時候所呈現的方式往往是抽象而任意的,而內心景觀的構建充分利用了碎片化語言的形式。在李松松的作品《一個人》中所展現的正是其內心世界的感受,當觀眾走進去后所能解讀的內容是不同的。在這一藝術作品面前,觀眾的視知覺感受在不斷的被調動且發生變化,與觀眾本身的情感意義完全不同。打亂重組的藝術“碎片”所構成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個真實的“理念”的整體。
四、木質碎片的發展空間
1、木質碎片化的構建形式
木質碎片化的使用已經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裝飾藝術中的表現形態可大致分為規則型與非規則型碎片構建。根據材料形態是否符合裝飾作品形式的要求進行選擇,充分把握材料的自然特性,只有這樣才能把材料的多樣性的表現發揮到極致。在按照一定的圖案組織規律進行拼貼構成的同時,藝術家也可以充分考慮再次加工后的材料形象表現規律,更好發揮木材的適應特性和改造特性。而非規則型的碎片裝飾藝術往往是追隨著電光石火般的靈感,就木材現有的天然形態和自然肌理、色澤賦予作品真實的“質”,最大程度的體現作品內涵的意境美和無序中的形式美。
2、木質碎片的價值體現
在現代藝術中,木質材料的多樣化特性已經在多方面進行嘗試應用。如今將其納入裝飾藝術的應用范疇中,不僅順應了人們對自然的追求,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天然材料的肌理美,能夠使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木材的種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質感、紋理、色澤等客觀因素的呈現,對材料自然形態的再加工也會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并且對作品的形式起到一定的影響。木質碎片化藝術可以充分利用枝丫材和木材加工邊角料作為創作表現,同時也是滿足了時代和人親近自然的需求。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要求也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現代裝飾藝術更是強調材料的天然質感和肌理,注重視知覺的感受效果。碎片化藝術建構的發展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結果,在傳統裝飾藝術的經驗上充分發揮“碎片化”這一概念,拓展裝飾藝術新的表現形式,探索材料形式多變的發展空間。能夠合理運用碎片結構的木質材料在裝飾藝術中的呈現,就能在規律則在探尋形式美,在碎片構成中找尋整體性。
參考文獻:
[1]唐小雪.由弗朗西斯科·克萊門特看碎片化藝術創作[D].中國美術學院,2018.
[2]曹洋帆.圖像的“碎片化”和“碎片化”的圖像[D].西安美術學院,2017.
[3]黃鳴奮.碎片美學在“超現代”的呈現[J].學術月刊,2013,45 (06):36-46.
[4]吳瀟.碎片化中的整體性——論本雅明的研究方法[D].上海師范大學,2010.
[5]張坤.碎片的狂歡,異質的碰撞——后現代作品《瑞》的拼貼藝術[J].保定學院學報,2017,30 (03):106-111.
[6]吳嫻.碎片藝術的隱秘秩序——透析《玻璃山》中巴塞爾姆的敘事策略[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 (01):79-82.
[7]沈雷鳴.尋找中國古代抽象藝術碎片——從中國古陶瓷的紋飾看中國古代抽象藝術萌芽[J].大眾文藝(理論),2009 (13):118-119.
[8]古亞娜,蔣繼華.藝術生命碎片的交織——析馬科斯·恩斯特作品的裝飾性特色[J].藝術教育,2013 (11):128-129.
[9]王振利.材料裝飾畫中木質造型的意象表達[D].西北大學,2018.
作者簡介:李茹(1996.11-)女,漢族,河南鶴壁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