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語義與技法兩個方面對《臨沂使君貼》進行分析,挖掘出作者在書寫此幅作品時,自身所處在的情緒狀態,并由此再反觀技法的使用,揭露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關鍵詞:《臨沂使君貼》;技法;語義;情緒
目前學界關于書法技法的研究多是從形態學的角度出發,就現象而分析問題,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用筆、結構、章法三個方向,本文從情感的角度切入作品,結合語義與技法進行分析,試圖闡釋出作品更豐富且真實的面貌。
一、《臨沂使君貼》簡介
《臨沂使君帖》又稱《戎薛帖》。為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紙本,縱31.4厘米,橫25.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情緒分析的方式
作者的情緒,屬于書寫的狀態,其呈現的方式,一是通過文字本身,二是通過相應的技法表現,二者相互依存,并最終通過作品的整體面貌而反映出作者的真實情緒。
(一)通過文字的方式
“字是聲音的單位,也是書寫的單位;詞是意義的單位。”[1]文字是書法的載體,是作者與書寫表現之間的渠道,作者的真實想法、情緒、狀態,會更直觀通過文字的內容呈現出來,“言,心聲也”[2]。通過對作品語意的分析,將會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真實想法。
(二)通過技法的方式
“書,心畫也”[3],書法的技法表現是作者內心真實狀態的反映,其依附于文字而呈現出來,“它以其特有的點線律動所創造的意境,與人類審美心理相映照,并與欣賞者溝通心曲。”[4]。書法技法的表達,不只是停留在形式美上,更是作者內心真實狀況的反映,“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技法的形態,最終透露出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
總之,文字的內容與書寫的技法表現,屬于作者內在情緒內涵的外在表現形式,通過對這兩個方面的現象呈現的綜合分析,將會更有利于對作者的真實情緒進行闡釋。
三、結合《臨沂使君帖》進行分析
釋文:芾頓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納,陰郁,為況如何?芾頓首。臨沂使君麾下。
“芾”字,作為作者的名字,單獨占據一定的空間,與下字字距較大,同時,字形相較于整體來看,較小,有謙虛,放低姿態之意,“頓首”二字作為一個連詞,其書寫節奏較快,筆意較為連貫;“戎帖一”中,“戎”字較大,與上文中“頓首”二字產生了軸線的變化,又與下文中“帖一”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大小對比,有強調意味,表示正文內容開始,“薛帖五”中“薛”字亦相對于“帖一”二字,有放大拉長的處理,與上文“戎”字處理方式相似,其處于一個語意節點的停頓處,有意強調,“帖五”二字,處理的很巧妙,其軸線呈折線出現,字式起伏波動較大,應是作者有意為之,“上納”二字,是一個完整的語意詞,“上”字的處理的較小,作者書寫時的語氣較輕,語速較快,“納”字回歸正常;“陰郁”二字,連筆較多,其書寫速度相對較快,“為況如何”其中“為況”與“如何”產生了分行,故其處理時,采用的手法也不一致,“為況”二字,為這一句的起語詞,其處理手法,有別于“陰郁”二字,“為況”顯得較為獨立,用筆較為穩健,其書寫速度相對較慢,帶有一種詢問、關切的語氣,所以書寫速度較慢,“如何”二字使用草法,與下句“芾頓首”三字直接連筆書寫,由此,依據書寫的分析,再讀一遍“為況如何,芾頓首”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作者在書寫此行時的情緒與語氣,也正因這種情感狀態,作品中的技法處理,才顯得有法可依,最后一行“臨沂使君麾下”,承接了上行書寫節奏,全以草書書寫,基本采用連筆,其語氣基本屬于一個狀態,其中“臨沂使君”屬于一個語意節奏,“使君”二字,其軸線呈折線狀,有強調意味,“麾下”二字,沒有連筆,在一行草書之中顯得較為獨立,同時“下”字為最后一個字,作者在書寫時筆畫斷開,且字形較小,由此看出,作者書寫時,所伴隨的狀態是完成信件的輕快之感。
由此,我們再去審視《臨沂使君帖》時,著眼點并不會只是停留在了技法這個現象上,同時,也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作者在書寫時的情緒狀態,從而能夠更豐富且深刻的認識《臨沂使君帖》這一作品本身。
四、小結
書法的技法研究往往停留在了形態學本身上,并沒有深入到作者在創作某一作品時的情緒狀態,從而使得通過形態學所分析出來的技法顯得十分的孤立,無的放矢。將作者的情緒通過文字內容與技法表現兩方面進行分析,確立了作者在書寫時的情緒,對技法具有著重要的統領作用,于此基礎上,再回過頭去重新審視技法,作者的技法表現將會被“繩之以法”。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 《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7頁。
[2] 楊雄 《法言》,季伏昆 《中國書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3] 同上。
[4] 季伏昆 《中國書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5] 鐘繇 《筆法》,季伏昆 《中國書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4頁。
作者簡介:馬銳(1995.12-)男,漢族,安徽滁州人,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畫花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