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五基莫
摘要:對于上海而言,人們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到其發達的經濟實力上,然而忽略了其能夠如此發展的重要文化原因。在這其中,其文化本身的推廣和發展都經歷了各式各樣的變化,然后這座城市在無數的變化中存活了下來。本文通過女性文學的視角,以張愛玲為例,從不同維度的上海的表達進行了一次探討,通過女性作者視角,多元維度探討,美學的體現三個方面來論述了“上海書寫”。
關鍵詞:張愛玲;女性文學;上海書寫
一、所謂“上海書寫”
上海,作為新時代的一個最有美麗的城市,在中國代表了其經濟蓬勃發展的進程。而其現代化的表現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其發展過程中的資本主義氣息,其萬眾矚目的特點也使得其成為了南方文學的焦點,在殖民時代,上海的各種租借現在已經是上海市區最為有特點和繁華的一部分,一種多元化的格局下,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包容的特性。筆者選取了更為獨特的女性文學視角來解讀這一座充滿女性美麗的城市。在上海的女性文學中,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張愛玲。在她的小說中,人物和故事情節都基本出現在上海,而作者筆下的人物多數都是上海人,作為上海故事的典型代表,張愛玲將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用一種驚人的魅力深深吸引住了讀者,其深遠的影響力更是不可估量。張愛玲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這個中國的“夢幻巴黎”做出了一次最為重要的敘事描寫。而就是因為這種敘事的描寫,使得上海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上海,所有的一切,在張愛玲的敘事口吻中,都打上了屬于上海的深深的烙印。為此,我們通過“上海書寫”尋找一個最真實的上海。
二、張愛玲與“上海書寫”
(一)大都會時代背景
我們不斷提到的上海書寫,在早期的二十世紀的文學史論作品中《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上海書寫》一書中首次被明確的定義出來,在這個定義中,我們現在說到的上海書寫就是指在上海這樣一個背景下,所有的人物事件的興衰百態,各種情感的交融,價值的選擇等等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的表達都統稱為上海書寫。張愛玲時代下的上海書寫,出現在殖民時期,這個時期也是人心最為動蕩的一個時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國人不斷被欺負,資本家帶著資本主義的東西源源不斷涌入上海,使得上海成為了一個高速發展甚至有一些扭曲的融合性城市。
(二)張愛玲的“都市傳奇”
張愛玲本性就是一個典型的上海女子性格,她的柔弱與剛強,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對于作者本身,她的成長經歷也是很傳奇而且不平的,幼年時期的不愉快,加上成年時期的求愛不順,都使得她總在夾縫中不斷努力呼吸著,對此,她的大半輩子都包含了對于大家庭在時代變化更替的時候的沒落,和不可避免的改變,對于人生的價值,她能體會到的每一個瞬間都因為自己是女性,而變得異常敏感。在其的上海書寫中,她著眼的小人物小市井都是最為典型的上海書寫,為此形成了屬于她自己的形態,擁有了她自己的聲音,而作為女性本身的柔美都在作品中毫無保留的展開,對于女性對于世界,對于人生,對于愛情的判斷,張愛玲將其心頭的恐懼與悲哀,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切代表生命本質的特點都在時間的跨度中,通過殖民時代的特點表現出來。在張愛玲的筆下,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文化背景下,租借人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都有了明顯的對比。對于中整個貴族人物的名門世家的生活背景下,我們看到的人性百態在矛盾爆發下體現出了自己的真正性格,對于歷史和時代的解讀,張愛玲也用她特有的女性視角慢慢向世人揭開著上海的真面目。對于一個在那個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而言,她通過其發聲的方式,通過自己的小說,讓人物替自己發聲。她通過文學表達的方式,說到舊時代的崩盤和新時代的到來,她通過簡單的兒女情長,屋檐下的上海市民的對罵,甚至是小商販與上海阿姨的討價還價,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特別的上海,對于歷史和時代,張愛玲抓住了當時上海社會中最為本質的東西,對于亂世的時代特征,她會細膩的描寫到,主人公站在陽臺上看黃昏的到來,黃霞的高樓像是抹了胭脂的臉,而大片的反光下,主人公意識到這就是亂世的來臨。主人公站在煙霧中,說不清楚是什么煙霧,上海海港的地方看得到水平面的微微起伏,一切的一切的忽高忽低,人物的倒影就像命運一樣郁郁蒼蒼……這一切都是張愛玲的女性視角下的上海。
三、張愛玲作品中“上海書寫”的雙重維度
(一)歷史中的上海
上世紀中葉開始,上海甚至沒有花費半個世紀的時間就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對于告訴的發展,各種發達城市的基本設施不斷完善,一個新高獨立的上海因為發展和變化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一面繁華的景象使得人們沉醉在其中,為此這個時候的中國的新型作家不斷涌起,他們通過這個時代的背景下,在這些令人覺得新世界如此美好的眼花繚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了人物故事的創作。而張愛玲就是在這個時候回到了上海,她一路從香港大到了上海的日租界,在上海淪為敵人的殖民地的同時經濟也由此發達。在這樣的普遍視角下,張愛玲缺另辟蹊徑,對于充滿迷幻和誘惑的時尚魅力大城市的誘惑下,張愛玲回避了上海的繁華特點,在人們頭暈目眩沉迷于發達的快感以及被殖民的屈辱感的時候,張愛玲的作品像一陣清風吹進了人們的心。對此在她的作品中,她直白的承認自己只想寫關于男女情懷的作品,在這個充滿著革命文學作品的年代里,張愛玲明確的自己的旗幟,只愿意描寫男女之間的樸素之情,在上海的大背景下,面對繁榮和敗落的快速更迭,上海小市民中的兒女情長在戰火的硝煙下像一股柔情彌漫了整個大起大落的上海。在她的上海世界中,雖然戰火不停,上海也在短短的幾年內完全淪為了殖民地,可是上海本地人還是在太陽升起的時候,照樣在自己的上海弄堂里上街買菜,小孩也需要繼續功課,而無論在什么時代都不會消失的兒女情長更是不能間斷。濃濃的上海氣息,第一次在是人的眼前真正彰顯了出來,區別于戰爭時期的血腥描寫,張愛玲的小說中,不僅僅是紅男綠女在弄堂里外的你儂我儂,更是交雜了時代情緒下的恐慌自私和愛與細致的情緒,猶如下個不停的梅雨,上海弄堂里的人生百態,在戰火的硝煙下也是從容生活。這一點,是最早在張愛玲的筆下得到充分表達的。
(二)民間日常生活的上海
在張愛玲的筆下,她的視角永遠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對于上海本身而言,她看見的是上海的本身,上海的弄堂和上海的市民,對于政治和戰爭,她將其放在遙遠的背景之中,無數的小事都成為她筆下的大事。對于上海認得性格的描寫,她更是描繪的栩栩如生,哪怕現在你走在上海的弄堂中,也不難發現上海人柔韌的性格,以及包容妥協的魅力就是從殖民時期形成的,張愛玲的小說中,上海人表面上都會變顯得開朗向上,對于生活中的小事又喜好斤斤計較,可愛有真實,這些小事都統統在她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對于這樣高度發達的經濟狀況與被殖民的生存現狀下,上海人對于價值觀的判斷也變得很扭曲。在張愛玲的一系列小說中,都有明確的暗示,比如小說《金鎖記》文章中的人物七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那樣的時代下,七巧的價值觀被完全扭曲了,將利益高于了生命,為此整個家庭,包括她自己和他的兒女都因此失去了幸福的生活;《沉香屑》中的人物為了對于利益的渴望深深陷入泥沼,無法自我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從而通常都走向了毀滅。在她都很多作品中,人物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于殖民時期的上海,上海人妥協而懦弱的變現都體現在她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他們通常都不斷向當時的社會妥協,以為妥協就可以成功,他們的煩惱與苦楚總是階段性的得到緩解,然后在最為關鍵的時刻,人物的幸福總是幻滅的,而人物的性格總是走向毀滅。張愛玲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上海人深深的陷入了殖民時期的大喜大悲中,對于利益至上的態度扭曲了很多意志不堅定的人物的心,然后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會有一系列的主人公,就像是雨后春筍一般的存在,帶來希望和未來。這就是她小說中的矛盾和特點所在。
四、結束語
在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活生生看到一部上海的歷史,其風風雨雨穿透這上海的大街小巷,濃濃的上海話反復可以透過時間的長河彌漫到現在。她通過文學表達的方式,說到舊時代的崩盤和新時代的到來,她通過簡單的兒女情長,屋檐下的上海市民的對罵,甚至是小商販與上海阿姨的討價還價,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特別的上海,對于歷史和時代,張愛玲抓住了當時上海社會中最為本質的東西,卻通過女性獨有的細膩視角表達了出來,哪怕是精神上的恐慌,或者對于純真美好的愛戀的追求,都統統有了接待。這也為二十世紀的女性文學增添了很重要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譚杰.女性意識:喧囂之外顯悲音[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孫冰潔.論程乃珊八十年代作品中的上海形象[D].中國海洋大學,2014.
[3]張潔瑩,陳海英.張愛玲和王安憶對上海都市書寫的比較——以《傾城之戀》和《長恨歌》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01:12-14.
[4]徐亞麗.張愛玲與王安憶作品中的上海形象[J].宜賓學院學報,2013,04:3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