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婷
摘要:蘇童廣為流傳的小說有很多部,如,宮廷歷史、楓楊樹等系列的小說,但比較著名的當屬“香椿樹街”系列的小說,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香椿樹街”系列小說充分體現出蘇童的童年生活。蘇童細膩的描述了蘇州城北老街一群有特點的少年,如,“墮落”、“另類”等,以及這些少年的成長歷程,以另類的手法體現了蘇童對童年生活的印象以及自身的情愫。并且有獨特的審美意蘊,如,“暴力”美學、凄美意象等,對現代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香椿樹街”少年形象塑造,以及研究了“香椿樹街”少年形象背后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少年形象;審美含義;蘇童
一、“香椿樹街”少年形象塑造
(一)少年“惡”的萌生以及呈現
“香椿樹街”小說中少年形象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少年一些“惡”的觀念和具體作為方面,尤其是主要刻畫少年“性沖動”、“兇暴”等方面。少年“惡”的觀念,首先突出在盲目推崇“兇暴”并且發自內心的欣賞“兇暴”方面。在“香椿樹街”小說里,少年們好像一群不被社會關注、社會所拋去的一些流浪少年,使少年們心理都有比較強的暴力觀念和復仇帶來的痛快感覺。“暴力”成為了一把利器,是他們爭取生活權利的有效手段,也是他們謀求社會地位的有效手段。葛紅兵曾經說過:“少年和蘇童相聯系的詞匯,用“兇暴”是再合適不過的”。其次,另一方面“惡”的呈現為“性沖動”方面。香椿樹街”小說里有著不同程度的渲染以及這種“異味”的具體舉動。蘇州城北老街上暴力以及情欲的大肆纏繞、蔓延,促進了少年“惡”的萌生。
(二)“逃亡”觀念以及宿命性悲劇
社會道德的輿論綁架下,一群具有“惡”行為的少年們以“逃亡”作為最后結果。于是在“香椿樹街”系列小說中最常說的就是“逃亡”。從客觀層面來看,格非等小說也時常書寫“逃亡”,它不能體現出蘇童小說的獨具特點。我們需要注重的是,蘇童敘述的“逃亡”具有獨特的哲理性,并且充分體現出少年們的宿命性悲劇。“香椿樹街”小說中的“逃亡”更加像圈套,在充滿生機、希望的過程中又馬上轉變為一種失望、絕望。最終“逃亡”便成為沒有希望的反抗,使逃亡不但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而且又是一種宿命性的悲劇結果。
二、“香椿樹街”少年形象背后的審美內涵
(一)“暴力”美學
“香椿樹街”小說中少年形象背后最為顯著的審美內涵便是“暴力”美學。少年“暴力”原因不盡相同以及所體現的行為也不盡相同,并且具有繁瑣、多樣的特點,有深藏在心中的宣泄式形式的打斗。“暴力”在歷史以及現實理念中,無論在行為還是字詞上具有秘而不宣的特點。可是蘇童在闡述“暴力”的過程中,精妙之處是體現出了對美學性的進一步升華和文學化處理手段。單從敘述手段來看,“香椿樹街”小說中蘇童對“暴力”使用了平靜、冷靜的書寫手段,以敘述以及旁觀的角色在小說中開展觀察,對整個故事的發展情況進行客觀的敘述和書寫,不摻和一些有代表性的判斷以及主觀的感情色彩。從美學角度來說,“香椿樹街”小說中蘇童“暴力”寫作的不動聲色以及殘酷現實的披露,充分展現了文學的巨大魅力以及對藝術的進一步研究,使蘇童對“暴力”的書寫更具美學的含義。
(二)凄美的意象
假如說西方文化前衛性對暴力之美產生了直接影響,意象的創造和小說中顯現的凄美情緒和我國傳統文化具有緊密的聯系,特別是和江南文化中的頹廢緊密相連。意象在蘇童的小說中呈現的是另一種美學攜帶物。在《香椿樹街》這種類型的小說中,主干實際上就是少年。通常情況下,少年包含少男和少女兩種。在《香椿樹街》這種類型的小說中,描述了很多的少女形象,但是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少女在這種小說中體現出不被重視的地位。例如在“像天使一樣美麗”這本小說中,主角小媛長相非常丑陋,走起路來好像男人一樣,然而少男在這本小說中處于主要地位。從總體上來看,《香椿樹街》中的少男形象可以分為兩種,第一是少男像小拐等瘦小、軟弱的被欺凌者;第二種是像舒工、紅旗等身體強壯的暴力者。從少男或者少女最終命運方面來看,他們最終都是比較凄慘的結局,進而給人們呈現出一種令人感動的凄美畫面。
三、總結
總體來說,“香椿樹街”小說中,蘇童敘述的少年形象展現出豐富的文學內涵,對現實社會具有很大的啟發。蘇童采取一系列的手法充分表達出來少年“惡”的萌生以及呈現、“逃亡”觀念以及宿命性悲劇。使我們備受震撼,被獨具特點的少年形象所感染,是蘇童小說廣為流傳的奧秘所在。可能在我們的心里也住著像“香椿樹街”少年形象一樣的隱秘的心理觀念,和我們的成才結伴而行。
參考文獻:
[1]王藝筌.蘇童成長小說中的少年形象[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張學昕.發掘記憶深處的審美意蘊——蘇童近期短篇小說解讀[J].文藝評論,2004(0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