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茜
摘要:“這位歌唱者唱的很好,這個歌唱者聲音很好,但是沒有特點”,這是近年來聽得比較多的音樂評論。所謂人聲聲音特點是歌唱者用與生俱來的自身“樂器”——嗓音,通過呼吸、共鳴、咬字等科學發聲方法,融入自己對歌曲文化的理解、加以提煉并對歌曲二度創作后的藝術展現,從而形成歌唱者自身的演唱特點。這種特點不僅僅體現在歌唱者本身的嗓音色彩與特性上,更多的是歌唱者如何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充分詮釋歌曲以及如何形成與聽眾之間的音樂共鳴,同時也需要聽眾培養音樂的耳朵、敏銳的聽覺,提高自己對歌唱者聲音內在律動和樂感體現的認知。
關鍵詞:音色;樂感;歌曲文化;共鳴
歌曲是音樂的常見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歌曲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獨特并且具有一定社會關注度的藝術領域,由此吸引著眾多歌手。傳統的歌手大賽分為美聲,民族,通俗以及原生態四種唱法,隨著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與審美意識的提高,近年來逐漸淡化了這種固有的分類模式,一種用“最適合作品的聲音來詮釋和表現作品,就是最美的聲音”的藝術觀念深入人心。如今無論是聲樂專業學習者還是業余聲樂愛好者,歌唱者們都通過努力探索、二度創作后用自己認為最適合作品的聲音來呈現作品,從而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歌唱者。為觀眾服務是演員追求的美好目標,歌唱者們通過努力后得到了贊美的聲音,但同時也得到了不同方面的音樂評論,那就是“這位歌唱者唱的很好,這個歌唱者聲音很好,但是沒有特點”。什么是特點,是指歌唱者的音色還是歌唱者的樂感,是歌唱者沒有特點,還是聽眾沒有共鳴呢。歌唱者的音色與生俱來,所謂聲音特點不僅是靠音色,而是情感表達與音樂溝通的完美結合,這需要聽眾培養有音樂的耳朵,具備敏銳的聽覺,同時了解歌手個性化的元素以及音樂的語境。
一、歌唱者與生俱來的音色
聲帶是人的發音根源體,振動頻率決定音調,振幅決定響度,那么什么來決定歌唱者的音色呢。首先,每個人的聲帶長、短、厚、薄不一樣,從生理角度而言,每個人的音色就會不一樣,哪怕音色非常接近的兩種聲音,仔細聽辨也會有所不同。其次。每個歌手通過呼吸,發音,共鳴,語言等全方位的調整后,使自己最原始,最質樸的基礎音色,也會逐漸發生變化趨于完美,但是由于每一位歌唱者調整的度不一樣,把握的空間感也會不一樣,因此產生的音色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色澤。我們總是強調,歌唱者要掌握聲音音色的變化,比如聲音由亮變暗,由暗變亮等,在掌握演唱技巧和把握感覺后,由于歌唱者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程度不同感覺把握,也會呈現出自我特征的音色變化,因此基礎音色接近的兩位歌唱者在掌握相同程度的方法后演唱同一作品,也會產生屬于各自特性的音色。或許有人會說騰格爾的聲音一聽就是騰格爾,劉歡的聲音一聽就是劉歡,而有的歌唱者對于部分聽眾而言并不能馬上聽辨出此時演唱的就是這位歌唱者。由此都歸結于“這位歌唱者唱的很好,這個歌唱者聲音很好,但是沒有特點”,其實這是片面夸大原始的基礎音色與其特殊性,忽略了音樂的內在韻律。
二、歌唱者對歌曲文化的理解與二度創作后的演唱特點
歌曲是音樂與文學的巧妙結合,他們相互交融,共同促進歌曲的發展。說到歌曲文化很容易將重點落在歌詞的內容上,它記錄著歷史,反映著老百姓的心聲,心情,同時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潮流與精神。在中國歌曲文化的土壤上,無疑民族歌曲文化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民歌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按地域分類有北方草原文化民歌、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西部藏族民歌等七個不同風格的民歌;按民族分類,中華民族有漢族、維吾爾族、藏族等56個民族民歌;按形式與內容分類更是豐富多彩。每個地域、每個民族、每種形式的民歌都反映著特定的民俗風情,其中的旋律線條與歌詞內容都承載著歷史,深入了解其中的生活與內涵才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歌曲文化,為創新歌曲表現、激發演唱靈感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民族民間歌曲,藝術歌曲、中外歌劇選段、流行歌曲同樣占有重要的位置。藝術歌曲的歌詞大多用抒情詩歌寫成,曲式結構大致分為單一曲式,二段體,三段體,把握其中的韻律美至關重要;歌劇選段戲劇性強,則以了解劇中情節矛盾、沖突、發展、解決為基礎,以便把握劇中人物思想感情起伏變化,從而更好地塑造好角色表現歌劇情景。隨著互聯網等媒體的發展與傳播,流行歌曲的發展無論從演唱上還是編曲、配器手法上都呈現著多元化,歌詞內容更是迎合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具有通俗性、大眾性、時尚性等多種特征。
深刻地、全面的了解歌曲文化是不容易的,需要做大量的功課。二度創作除了表演技巧以外,還需要以了解歌曲文化為基礎,深入生活、深入學習、不斷探索才能生動地描繪意境、深刻地表現情感。
當一位歌唱者演唱一首作品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這個作品,然后對這個作品進行分析和演唱設計。從理論的角度而言,樂感主要包括音準感,節奏感,旋律感,律動感,音律感,語氣感等六個方面,合理的把握這些內容,樂感表現就比較全面了。由于每位歌唱者對歌曲文化了解的深度,寬度不一樣,在作品理解之中也會體現出不同程度的思考;與此同時每位歌唱者演唱歌曲時樂感感知程度不一樣,體現出來的韻味也會不一樣,因此,每位歌唱者呈現出來的聲音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三、培養聽眾與歌唱者聲音特點的共鳴
(一)培養音樂的耳朵,增強對音色的敏銳度
對于歌唱者而言,想要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而對于聽眾而言,想要深入音樂,了解每一位歌唱者的聲音特征,那就必須培養音樂的耳朵,對歌唱者的音色要有一定的敏銳度。我們總是在探討這個歌唱者聲音有特質,那位歌唱者聲音沒有特點,那我們是否理解,每位歌唱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嗓音。即使音色再相近的兩位歌手也會有細微的差別,同樣當一位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時,你認為這位歌唱者唱得很好但是聲音沒有特點,聽不出來是哪位歌唱者聲音,可為什么有的聽眾在同樣的情況下,就能聽出來是這位歌唱者的聲音呢。很顯然,因為每一位聽眾對音樂的韻律感、對聲音的敏銳程度不一樣,因此聽眾提高自己對音樂的聽覺審美,增強自己對聲音色澤感的辨識非常重要。
(二)提高對演唱者聲音內在律動的音樂共鳴
聽眾不僅要提高審視聲音的敏銳度,還要了解歌唱者體現韻味的常用技巧和內在的律動感的常用表現方式。也就是樂感的體現。不同的歌唱者演唱同一個聲樂作品,不僅音色不一樣,處理作品表現作品的感覺也會有區別。仔細聽旋律線條,你會發現,無論是從強漸弱,還是從弱漸強的力度變化,或者是滑音,裝飾音的圓潤度的分寸感,都會有各自的味道。留心聽,用心聽,久而久之你就能和歌唱者有音樂心靈上的溝通,從而搭建。聽眾與歌唱者之間的聲音共鳴。
人聲音色不可復制,嗓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樂器”,經過專業或非專業的演唱歷程與生活體驗,形成獨具自我魅力的演唱風格。所謂歌唱者是否有特點,不僅在于歌唱者本身的人聲音色的特殊性,更多地體現在歌手深入理解作品、積累豐富的感情素材之后,如何將聲樂技巧、演唱特點與情感表達相結合并巧妙運用于作品之中。此外,聽眾也需要培養自己音樂的耳朵、敏銳的聽覺來審聽聲音,這不僅要求演唱者與聽眾產生共鳴,同時也需要聽眾與歌唱者有心靈上的投入與溝通,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所謂歌唱者是否有特點,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是演唱者唱出來的,同時也是聽眾聽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