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書
摘要:本文通過對生態文明理論深層生態學與嶺南文化的關聯性分析,試圖闡釋理論主張的人與生態在延續性與差異化上對嶺南文化品質的深入影響,以此探究嶺南文化與生態學在生態建設上可能的結合路徑。
關鍵詞:生態學;嶺南文化;延續性;差異化;生態建設
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建設已成為當今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中要義,黨的十九大前,黨中央與國務院已初步構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架構,在黨的十九大時明確申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標向。生態建設倡導成為中國各地理區域,專業行業振舉的改革與發展的政治指引旗幟。嶺南地區作為中國經濟陣地與前排兵陣,在近現代的歷史潮流中一路扮演推動與助力的模范角色,在2010年首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有力聲張,并于2017年具體明確時間界線——到2030年建立成中國“生態文明模范省”。作為生態文明重要形態的生態文化建設將為嶺南新時期文化變革提供新的活力氣息及鮮明標記,以生態學的前沿研究深層生態學作為理性導引,將有助于營構嶺南生態文化建設的良性架設氛圍。
一、深層生態學與嶺南生態文化品格的關系樣態
不同于凝固不變的大陸內海文化,也異于流動力強的海洋文化,嶺南兼俱有之形成的是獨有的嶺海地緣文化形貌,并形塑民眾主觀個性偏好,價值理念支撐與文化追尋方式樣,這種互動性關聯,體現在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的主張中,即人是生態的異質伸延,由此是深層生態學的具體特性:一、人是自然的延續,為有多元屬性的“吸納性自我”;二、存在都具備有受尊重的差異化價值,體現為區別而和諧的“交互性自我”。
(一)延續的“吸納性自我”和嶺南生態與人的融會
奈斯提出:“自我就像我們認同的全部那樣寬廣……我們的自我就是我們所認同的那些存在。”“我”的形成不是與生俱來的,盡管是生就了肉體的“我”,但裹藏其里的文化性質卻不能逃脫環境生態深切的刻畫,最終形成的是互構性的“吸納性的自我”。
1.閉守的蠻夷“化外”與崇敬勇猛的精神向度
嶺南地區山嶺隔絕,民風因而粗猛尚武,因而被前來征戰的越族稱為“南蠻”,秦時則被稱描繪為“其性陸梁”,漢高祖道“越人之俗,好相攻擊”。這種勇武剛悍是嶺南民風進取開拓的品質展現,是勇往直前,堅定不移,為達目的不休不止的人性強度,梁啟超對此謂:“粵人者,中國民族中最有特性者也,其民族與他地絕異,言語異、風氣異、性質異、故其人頗有獨立之想,進取之指。”
2.海岸悠長與求變革新的動態思路
嶺南位列東亞大陸邊緣,陸地面積為四五十萬公里,南海海域為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邊沿通達印度洋,波斯灣,歐洲與非洲,這使人有“重于世界”,“重于國中”的求新冒險氣勢,因此有海上絲綢之路的縱橫,近代掀起的政治蕩漾,同期挑起的經濟革新,最終一道成就二十世紀歷史革命的宏偉進程,嶺南人的變革是對地勢沿海的精神變應,是環境生態與人互動互構的深化成果。
(二)差異性的“交互性自我”與嶺南對他者的認可求同
深層生態學對自然-人二元對立的消解,是對人類與生態關系的重新闡述,超越了二元立場而最終走入多元主義,這是承認他者價值與尊重他者存在,并贊賞差異性的合理化模式,以最終共同構建大寫的“交互性自我”的抽象立場,而嶺南文化品格在此方面與深層生態學的提議有相合的互聯處。
1.堅守本真并以開闊眼域含納他物
先秦首設的南海商路,為嶺南人民步進世界的初始。省城廣州是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來唯一從未被關閉的對外通商口岸,引進有洋園林,洋建筑,洋科技,洋機器等外物,來而不拒,來而包容吸取,因此被稱作是中國首得風氣之先的“南風窗”。張燾道:“廣東通商最早,得洋氣在先。”嶺南不固于舊日“我”的持舊,意在走入更寬闊的生態世界探尋他者異質以促成新“我”的不斷更變,不斷豐盈。
2.以多元胸襟吸取外進文化系統
嶺南不單從海路輸入翡翠,珠璣,花卉與奇異動物,且是利用其獨有的開放地域特性與它來文化共謀演化,書寫異質共生的文化價值景觀,形構“交互性自我”的嶺南地域生態文化版圖。在內化秦晉地域文化,齊魯地域文化,荊楚地域文化后,逐步融匯為既具備“學而時則優”的智識階層文化制度,又呈現出以平民性,世俗性,市井化為典型癥狀的移民社會文化面貌,充分印證出深層生態學的求同存異,互為轉變的差異重構的“交互性自我”體認。
二、以深層生態學為指導推進嶺南生態文化建設
在生態文明大力倡議的當今政治與經濟的時代境況下,嶺南地區發出轟轟烈烈的建設文化強省與美麗廣東的急迫吁求,但在現實行為落眼處卻仍未切合于實處,探求深層生態學指導下的嶺南生態文化建設路徑,將是當前及下一階段的文化及時代使命。
(一)不斷鍛塑以學界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嶺南生態文化研究
開闊的疆域使嶺南人世代通商之行更為便利,因此“經世致用”,“獨善其身”物化功利主義成為眾多人孜孜以求的價值定位,作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學界知識分子群體需重振社會教化的道德價值風氣,召喚主體深層的精神內涵追索。
1.以各研究單位,高校院校為基點設立生態研究中心。研究構設是建立交互性的嶺南新時代生態文化倫理體系,創立自然與人文多元復合的深層生態審美哲學,構造立體豐富的嶺南生態文化研究系統。
2.加大黨政文化機關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嶺南文化學術研究隊伍與理論成果。通過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省文聯等省級文化等單位的率先示范,并以組織專家研討會,擴大課題投稿與評審規模,開辦多層級文化知識競賽等不同形式,深化大眾傳播的涵蓋領域與優質科研成品遴選的界限范疇。
(二)大力開展以生態倫理為主體的生態宣傳教育實踐。
深層生態運動提倡人的價值與優越性的高度體現應是以廣闊的心胸關注維系所有的自然生態關系,以成為生態主義意義上的利他主義者,這可成為當代嶺南生態主義文化的倫理向導,在實踐上需發動廣大群眾的主觀參與感,采用更為有力的宣傳手段,如在人流集密場所以娛樂教化一體的生態展覽形態,用圖片,視頻,模型,文字與故事交相叉錯的方式普及生態知識教育,由省文化行政機關為主力陣地制作較為精良的,適合于嶺南民眾喜聞樂見形貌的生態環境保護電視劇,電影及系列紀錄片,以此傳播家園文化的生態理論及教授環境保護的手段舉措。
(三)加速對生態文明法律體系的完善建制
生態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反映形式不能脫離法律規范的外在保證,生態法制體系的建立與深化路程任重道遠。
1.加強環境法治建設
近現代始初嶺南地區呈現出耕地退化,水體污染,霧霾情況加劇的重重生態危機,因而在法制建立中應細化法律條規條款,切分污染類別屬性,重點列出對不同種類生態資源的保護方式與操作措施,同時應制定相應的公民生態環境權利法規,以確保在環境資源維護與再生的前提下自然與人的諧和共存。
2.籌立生態法律保障體系
為切實施行黨中央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理念,相關立法部門應加快生態保障法律法規的設置,重點劃割不同的生態保障領域歸屬,如污染防治,氣候改善,資源保護等范疇的邊線定設,完善污染標準的標置,如污染介質與污染級別的進一步分類,同時搭建生態預防性與生態救濟性法律平臺基點,制定執法相關人員的職能與義務守則,以確保立法目標得以有力踐行。
參考文獻:
[1]布賴恩.巴克斯特.生態主義導論[M].重慶出版社,2007.
[2]屈大均.廣東新語[M].中華書局,1985.
[3]李權時,李明華,韓強主編.嶺南文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