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培養思考力的方法很多,在語文課堂上培養思考力就需要找到合適的文本,而《古文觀止》中有許多非常有思想的篇目,可以作為抓手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獨立地思考、深入地思考、批判地思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思考力。
關鍵詞:思考力;獨立;深刻;批判;抓手
思考是一種勞動,如果沒有思考,我們就喪失了做人的底線。在教室里,如若只是簡單地散文賞析、詩歌背誦、故事概括。學生是不會有思考力的。課堂之外,看到網絡上的高鐵霸座事件、范冰冰偷稅事件、賀建奎基因編輯事件等,學生也是在熱點轉換和新聞反轉中人云亦云,被惡意炒作的“標題黨”誤導,被碎片化的信息和浮躁的熱點綁架。而語文老師不能袖手旁觀,應該尋找好的素材,在課堂上去培養學生的思考力。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文觀止》就是這樣的利器。書中就有許多充滿思考力的篇目。對渴望思考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稱得上是久旱遇到的甘霖。
一、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文章
獨立地認識自己的文章。在《宋玉對楚王問》中,宋玉在俗與雅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別人的看法他毫不在意,哪怕是整個世界的不滿。他在文中直接地說:“世俗的人們怎么能理解我”?宋玉尊重作為個體的人,肯定個體的價值。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思考的前提——有“我”。
獨立地認識他人的文章。王安石在《王安石讀<孟嘗傳>》中用“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文雄耳”,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孟嘗君的本質——雞鳴狗盜之士,毫不隱藏,一針見血,非常犀利。同樣蘇軾在《范增論》中認為范增為項羽做事,還想依賴項羽來成名,范增被殺是自取滅亡。文章立意不落俗套,說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在《賈誼論》中,蘇軾從賈誼自身的主觀角度,分析其悲劇產生的必然性,批判賈誼的悲劇在于不能“自用其材”、“不善處窮”、“志大而量小”,責備賈誼不知結交大臣,不善于團結。從別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結論,立論新異,見解深刻,富有啟發性。不管是王安石還是蘇軾,力排眾議,逆流而行,與所謂主流思想保持距離。他們或許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源頭,他們的翻案文章讓學生學會了用新的角度看問題。
獨立地認識事物的文章。在《叔向賀貧》中,叔向在韓宣子擔憂貧窮的時候前去問候,告訴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道理——憂道不憂貧。并且舉出了事例告訴我們在物質上貧窮,在德行方面會有彌補,他直接前去祝賀,這就是叔向的特立獨行。在柳宗元的《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中,第一自然段就列出自己對王參元家失火的態度變化,剛開始是驚駭,然后懷疑,最后是高興。第二自然段闡述了自己情感變化的原因,因為財富掩蓋了王參元的品性,這次大火讓我和孟幾道可以毫無顧忌地贊揚他的德行并推薦他做官,得出“失即得”的觀點。最后再次重申自己的祝賀。可謂條理清晰、觀點獨特。在《過秦論》、《六國論》這兩篇文章中,就秦滅六國的原因,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見。《過秦論》站在秦國的角度,認為秦國的失敗就是沒有踐行仁義,沒有收獲民心,而《六國論》這篇文章,則站在六國的角度,認為“弊在賂秦”,六國的失敗就在于六國的不團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讓我們有所思考。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相對的觀點。
這幾篇文章成為我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力抓手。
二、訓練學生深刻思考的文章
在《朋黨論》中,人們都怕人結黨,認為結黨就會營私。歐陽修一針見血地道出“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的言論,讓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是有無朋黨的問題,而是真朋黨還是假朋黨的問題。這就告訴學生們,無論白貓黑貓,只要能抓著老鼠就是好貓。看問題要看到本質,不能浮于表象。
在《子魚論戰》中,文章指出宋襄王的假仁義,體現了宋襄公是個目光短淺的無知君主。既然要講仁慈,就不要樹敵。既然樹敵了,就不要講仁慈。善良的前提是明辨是非、有力自保。宋襄公對敵人的慈悲,也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子魚指出了君主的虛情假意,不得不說是一種思想上的深刻認識,這會給學生帶來新的啟發。
在《縱囚論》中,講述的是唐太宗假釋死刑囚犯,犯人被釋歸家后又全部按時返回,唐太宗因為犯人的誠信而赦免他們的史實。在歐陽修以前,大家都把這件事傳為“美談”,而歐陽修把君子與小人相比較,反復分析,說出“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而不是什么“施恩德”、“知信義”。指出唐太宗的做法違背人情、違背法度,只不過是借此博取名譽的一種方法。此論一出,真是“新天下之耳目”。
以上三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思考的深度,“三分手藝,七分家伙”,這樣好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深度的魅力,對學生肯定有所觸動。
三、訓練學生批判思考的文章
在《駁復仇論》中,首先,第一自然段就陳述了陳子昂的建議:先處死徐元慶,后嘉獎徐元慶。對諫官陳子昂的意見,柳宗元“臣竊獨過之”。接著,柳宗元闡述了禮和法的根本作用都是防止暴亂,表彰和殺戮不能同時施加在一個人身上,這樣會造成法律和道德的混亂。接著,文章揭示問題的關鍵在于徐元慶替父報仇殺死的趙師韞是不是該殺。如果趙師韞是該殺之人,不僅不能殺徐元慶,而且還得“旌”之;如果趙師韞是無辜之人,而徐元慶殺了他,徐元慶就要被處死,又怎么能“旌”之呢?這樣很清楚地道出“旌”和“誅”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施加的矛盾。最后,總結出“黷刑壞禮”,不可以成為典范的結論。這是一篇閃爍著批判思維光芒的文章。
在《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中,首先,王世貞對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的主流觀點提出了異議。其次,王世貞設想當時在朝堂之上的情形,假設了藺相如的種種解決方案,但是藺相如卻在秦王設了大禮之后,憑著自己的猜測認為秦王不愿意交換十五座城,還偷偷把和氏璧送走,藺相如不但沒有挽救趙國,反而造成了趙國理虧。至于秦王沒有攻打趙國,只是“天意”。最后,還提到澠池之會中藺相如故伎重演,真的是上天曲意保護藺相如、保全趙國。提出了歷史的偶然性,告訴學生批判要多方面考慮問題。
以上兩篇文章體現思考的批判性。好的素材教會學生有理有據地批判。
《古文觀止》中的優秀篇目猶如“金剛鉆”,對培養學生的思考力非常有幫助,成為學生獨立地思考、深刻地思考、批判地思考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