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
摘要:文章選取辜鴻銘的《論語》英譯本進行研究,從語用等效的角度分析《論語》原文簡練到譯文通達的實現過程。譯者對背景、語境等因素的綜合考量,是達到語用層面的等效,實現譯文遂曉通達的必備條件。
關鍵詞:《論語》英譯本;語用等效;辜鴻銘
一、引言
所謂言簡意賅,就是用盡量少的詞去表達較多的語義內容,意指言語簡練而完整。用深層、表層的觀點分析,就是指語言的表層結構是簡略的,而深層語義則是豐富的(李臨定,1982)。這與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Andre Martinet)提出的“語言經濟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語言經濟原則是指盡可能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選擇較為省力的,簡潔的,有較大普遍性的語言單位(周紹珩,1980)。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記錄孔子言行的輯錄,包羅萬象,辭約義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中國典籍的語言大多十分簡練,因而詞句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多義性,這一特點在《論語》中尤為突出。例如《論語·顏淵》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表面上是名詞的疊用,實則為主謂結構的句式。言簡意賅和遂曉通達分別從原文和譯文角度分析,譯者的目標就是要努力使譯文達到通暢、豁達的局面。
二、語用等效翻譯觀
語用翻譯理論是翻譯學理論的一個分支,近年來有關語用翻譯理論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何自然教授(1997)將語用等效看做語用翻譯的核心,指出語用等效翻譯的目標是為了詳盡傳達原文的意圖。他進一步將語用等效劃分為兩種: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前者關注的是語言學層面內容,它不被原文形式或結構所困,只求在譯文中找到最符合原文內容的對等語并將其表達出來,譯者可以選擇合適的目標語形式,以此傳達源語的內涵意義和語用用意,從而達到語用層面的等效。而社交語用等效則更依賴譯者所具備的社會和跨文化知識,在面對不同的社會體系和文化背景時,譯者只有在正確認知和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通過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才有可能讓目標語讀者擁有和源語讀者類似的閱讀體驗,讓譯文達到社交語用層面的等效。總而言之,語用等效翻譯賦予譯者更多的自由。
三、從語用等效觀看通達譯文的實現——以辜鴻銘《論語》英譯為例
(一)通達譯文之詞句的拓展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第十一章
辜譯:The reigning prince of a certain State asked Confucius what was essential in the government of a country.Confucius answered,“Let the prince be a prince, and the public servant be a public servant.Let the father be a father, and let the son be a son.”
本章中齊景公向孔子請教一國的治理什么是必需的。孔子回答說:“讓國君像個國君,臣子像個臣子,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個兒子。原文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古文語言高度簡練的一個體現,這些單字的疊用實際上是主謂結構的句式。辜譯使用四個簡潔的小句,明確傳達孔子的思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要做到明確區分上下級等級,確立良好的統治秩序,讓所有人各行其位,各司其職。辜譯的表達清晰明確,較好地實現了通達譯文的效果。正如Mona Baker(2000)所說,讓譯文的語用效果和原文的語用效果等同,讓目標語讀者體會到類似源語讀者的感受,正是成功交際的目標(陳淑萍,2003)。而古文的言簡意賅也正是在譯者的正確理解和詳盡分析中逐步實現了譯文的遂曉通達。
(二)通達譯文之背景的考量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第十七章
辜譯:“A disciple wanted to dispense with the sheep offered in sacrifice in the religious ceremony held at the beginning of every month.“What you would save,”said Confucius to him,“is the cost of the sheep;what I would save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考慮諸多因素,例如原文語境和時代背景等,它們會影響譯者對源語真實含義的理解程度,從而影響譯文的措詞及表達。本句中的“愛”有六種動詞用法和一種形容詞用法,分別為“喜愛;愛護;憐惜;愛惜;吝嗇;愛好”以及“親愛的”。遇到一詞多義時,需結合文化語境,才能準確判斷出“愛”的用法。孔子所處的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倫理道德文化的沒落使很多禮樂制度只剩軀殼卻無實質內涵,但孔子仍堅信,即便徒有形式也總比沒有強,因而說“我愛其禮”。語用等效翻譯觀強調語言在語用環境中的真實含義,結合本章語境,筆者認為辜譯中的兩個“愛”均處理為“save”,意指“保留,保存”,較貼近原文,但若將“愛”分別理解成“憐惜”和“珍惜”,分別對應英文中的“take pity on”和“cherish”則更加達意。
筆者譯文:“You take pity on the cost of the sheep”,said Confucius to him,“but what I would cherish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
(三)通達譯文之主語的選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第十九章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While his parents are living, a son should not go far abroad;if he does, he should let them know where he goes.”
這一句話指:“如果父母還健在,就不要出遠門,如果必須要出遠門,也一定要父母知道你固定的去處,不讓他們擔心。”辜譯用連詞while表達一種微弱的轉折,使得原文中隱含的邏輯關系得以在譯文中清晰準確地表達。
在主語的選擇上,辜譯選用“he”這個帶有明確性別色彩的詞。辜鴻銘于19世紀末出版《論語》英譯本,那時大多數女性難以擁有和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或遠游的機會,所以譯文中用“he”作為主語似乎無可挑剔,但是譯文應緊跟時代。隨著女性主義,性別平權主義的興起和流行,越來越多人提倡各方面都要實現男女平等。翻譯也是女性主義實施語言變革的重要手段,女性主義譯者更反對所有的譯文指稱都偏向男性化(張景華,2004)。譯者應綜合考量時代背景和譯文之間的聯系,如果譯文一律使用男性化的指稱,則難以被一些女性主義推崇者接受。對于西方讀者而言,他們的女性主義意識更濃,為了避免理解的偏差,最好在譯文中把具有明顯性別傾向的指稱換成中性詞,從而實現譯文語言的性別中性化。Mona Baker(2010)曾指出:“譯者要尊重譯文讀者的感情和期待”,為了避免造成誤解,將主語改為“anyone”或“one”或“you”等籠統又中性的指稱,則更符合目標語讀者的文化習慣,從而實現語用等效。
(四)通達譯文之連詞的活用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第十六章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A good and wise man enco urages men to develop the good qualities ?in their nature, and not their bad qualities;whereas, a bad man and a fool does the very opposite.
語用語言等效翻譯提倡譯者不要拘泥原文形式,在保留原文內容的基礎上,選擇最適合目標語讀者閱讀習慣的譯文即可(何自然,1996),辜譯符合這一要求。由于中英兩種文化不同,人們形成的思維方式迥異。從語句銜接的角度看,英文多為“形合”,傾向于用連接詞鏈接小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語篇。相比之下,中文不依賴連接詞的使用,因此中文也被稱為“意合”語言(王寅,1990)。《論語》很多句子沒有明顯的連接詞,主要依靠隱含的邏輯意義相連。對于大多數中國讀者而言,理解隱含邏輯一般不成問題,但目標語讀者的思維和語言習慣并非如此,因此譯者有必要把小句間隱含的邏輯關系在譯文中表達出來,從而達到語用語言層面的等效。原文以君子和小人做對比,君子鼓勵人們挖掘本性中的優秀品質,相反,小人慫恿人們形成惡劣的品質。辜譯中的“whereas”之所以用的很妙,是因為它能表達鮮明的對比,使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加連貫,達到語用等效翻譯觀的要求。
(五)通達譯文之人名的省略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論語·微子》第十一章
辜譯:This selection merely gives the name of eight fam ous gentlemen of the time.
原文列出八位周朝著名的紳士,辜先生并未一一譯出這八個人名,而是用具有概括性的一句話說明這一章的內容,指出作者的行文用意:即這一小節介紹周朝的八名紳士。如果按照原文結構將人名用威妥瑪式拼音法譯出,雖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質,表面看來忠實原文,但從語用等效的角度看,并不能表現出作者的意圖。根據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慣,用簡潔的語言表現原作思想內容,能達到更佳的翻譯效果和目的(熊兵,2014)。辜譯不局限于字面含義,直接譯出作者的意圖,簡單且清晰,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習慣。
四、總結
辜鴻銘接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這使得他無論在英文表達上還是對儒家文化的理解上都游刃有余。本文選取《論語》中五個經典實例,運用語用等效翻譯指導思想,從五個層面對原文和辜鴻銘譯文進行分析,發現從原文的言簡意賅到譯文的遂曉通達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前提是運用正確的指導思想。它要求譯者知作者,懂讀者,了解原文背景,分析具體語境,才能更好地實現譯文的通達曉暢,讓目標語讀者和源語讀者有類似的閱讀體驗,使譯文達到語用層面的等效。
參考文獻:
[1]Mona baker.(2000).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陳淑萍.語用等效與歸化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3(05).
[3]辜鴻銘.辜鴻銘英譯經典:論語(中英雙語評述本)[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2017
[4]何自然.翻譯要譯什么?——翻譯中的語用學[J].外語與翻譯,1996(02).
[5]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李臨定.言簡意賅——漢語結構特點漫談[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03).
[7]王寅.英漢語言宏觀結構區別特征[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0(06).
[8]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03).
[9]張景華.女性主義對傳統譯論的顛覆及其局限性[J].中國翻譯,2004(04).
[10]周紹珩.馬丁內的語言功能觀和語言經濟原則[J].國外語言學,19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