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帥 馮時少秋 朱鳴飛
摘要: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就現階段大學生心理狀態以及其核心素養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主要可以被區分為“功利模式”以及“信仰模式”,這兩種培養模式從屬于全然不同的表現形態,能夠對學生起到的正向作用也是不同的。對于不同的培育模式所使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互不相同的。下面,本文就從兩個培育模式著手,簡單分析了其具體實踐過程,以期能夠為相關單位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模式;踐行流程
大學還是那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需要涉獵到諸多環節,其作為一項系統化的教育工程,往往需要由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培育過程需要由多個內化以及外顯環節循環往復,通過持續性地教育滲透使得學生形成更為完整的認知能力。在培育過程中,認知是最為基礎的環節,而認同則是核心要素,踐行是學生深度了解并且愿意接受的最終歸宿,三者互相連接并且互相作用。培育過程由外到內,其主要流程是:認知→認同,主要目的是為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變成為學生自身所認同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而踐行工作則是由內島外,將主體的認知全部轉化成為自身的實際行動。在循環往復的觀念培育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準必然會得到有效提高。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及踐行過程
(一)信仰模式
“信仰模式”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全是,其自身具有強烈的永動特征以及重組的穩定性,一般來講,信仰模式可以被區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認知→認同→踐行模式。普遍來看,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必須要從理論知識方面著手,通過最為基礎的理論知識來幫助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知能力,從而使其產生對社會的良性思考,在此基礎之上,由相關教育者領導學生滲透到實踐活動之中,并利用實踐來對自己的認知做出核驗。在這一模式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會直接影響到后續的認同高度以及實踐效率。
其次,認知→踐行→認同→踐行。在這一認知模式之中,學生首先需要獲得相應的理論知識,而后開展踐行工作,用以核驗自身學習的理論知識是否正確,當學生獲得相對完整的體驗之后,其自身將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認同感,而后學生繼續進行實踐,用以證明自身的認同感。在此模式之中,第一次踐行從屬于核驗環節,而第二次踐行活動則是學生積極主動地踐行。
再次,踐行→認知→認同→踐行。這一模式主要是學生在最開始就已經執行了實踐工作,在此過程中其自身獲得了大量正向體驗,而后為了充分了解自身獲得正向體驗的來源,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重要理念,在后續的學習進程中對其產生認同心理,而后在自身知識完備的情況下進行深度踐行。
就大學教育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流程來看,其所囊括到的模式具有多種,僅僅從信仰模式來看的話,就能囊括出多種形態,由于認知、認同以及踐行之間的循環往復特點,因此所采用的培育形式是可以是全然不同的。
(二)功利模式
“功利模式”以及“信仰模式”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表現吧形態,如果培育主體“缺省”,那么“功利模式”就會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心。“功利模式”主要依靠于各種互不相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其表現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間接需求。如果將“功利模式”做細分處理的話,那么可以將其區分為以多種,這里主要以認知→踐行模式作為敘述基本。這一內容主要是學生在接受完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知識以后,自覺地踐行相應內容。這一過程并非是因為學生存在價值觀上的信仰認同感,而是因為學生知道在后續的實踐過程中自身能夠獲得相應的“報酬”。這便是“功利模式”,“功利模式”和“信仰模式”理論上來講,都是在認知、認同以及踐行三者之間循環往復,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功利模式”存在相應的目標,是來源于物質或者價值方面的滿足。除認知→踐行模式以外,還有多種“功利模式”,本文不再加以贅述。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及踐行模式的方向
如果僅就過程模式的本源來看,需要著重強化“信仰模式”下的教育。根據上文分析可以明確“信仰模式”下的學生能夠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不存在功利性目的。因此,“功利模式”最多只能充當“信仰模式”的基石。在繼續擰實際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育人員需要著重強化學生的理性思維,以此來為其后續形成完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鋪墊。以此來保證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這是執行后續培育工作的前提要素。除此以外,教育人員還需要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批判性思維,以此來保證其能夠充分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各種負面觀念做摒棄處理。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成長到某一階段之后,教育人員需要著重從學生的理論知識著手,協助學生滲透到生活實際之中,以此來幫助學生將自己認同的知識觀念做踐行處理。
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來看,教育人員需要重點把控是薄弱環節。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強調國家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相對完整的社會觀念,在此基礎之上執行相應的個人層面的教育。就“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來看,這些都是我國的民族文化,是傳統美德,因此培育起來并無困難。“富強”“民主”“和諧”“文明”中的“民主”“和諧”相對較難教育,其所涉及層面過于廣泛,介于此,教師需要著手從這兩點入手,使得學生形成更為完整的認知能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的“自由”這一點必須要著重教育,尤其是要解除“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為學生正確解釋當前社會之中的“不合理”現象以及“不公正”現象,這是保證學生能夠形成更為完整認知能力的基礎。
結束語:
總的來講,在深度培育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的過程中,教育人員需要全方位地深化“信仰模式”的應用,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以此來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培育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青年。
參考文獻:
[1]周東華.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黨政論壇,2017 (12):7-12.
[2]李忠軍,鐘啟東.“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方略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11):16-20.
作者簡介:馮帥(1997.11)男,民族:漢,籍貫:河北省邢臺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