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欲飛 方簾
我家寶寶今年2歲半,最近帶他去超市、朋友家的時候,我發現他總是喜歡“順手牽羊”,把喜歡的東西偷偷地裝進自己的口袋帶回家。我們非常嚴厲地批評了他好幾次,但沒能徹底阻止他這樣的行為,這不,前幾天我發現他又把幼兒園的玩具插片帶回來了!這讓我們非常惱火,但也不知道該如何糾正他這個壞毛病。
—滔滔媽
孩子“順手牽羊”,背后有隱情
案例中寶寶的這種行為,往往容易被成人看成是道德層面上的事,以為孩子養成了偷東西的毛病。事實上,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他還沒有“偷”的概念。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其實事出有因。
一方面,他的物權意識還沒有充分發展,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別人的,我的和別人的又有什么不一樣。在他的概念里,凡是我喜歡的、我發現的,都是我的!我想拿就拿,沒別的意思。另一方面,這個年齡的孩子道德意識還處于皮亞杰所稱的“無律階段”,也就是前道德階段,可以說還沒有道德意識,由于認識的局限性,還不理解、不重視成人或周圍環境對他的要求,規則或成人的要求對他也還沒有約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執行規則,所以這一階段又被稱為單純的個人規則階段。看到喜歡的東西就隨意拿,就是他的規則。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不要焦慮,孩子這樣做,并非是因為出現了道德層面的問題,他的行為表現只是物權意識和道德意識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應該聽之任之。適當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對于減少甚至避免這類行為的發生還是有幫助的。
巧妙應對寶寶的“順手牽羊”
尊重別人的物權,父母先做好示范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尊重別人物權的示范。孩子的東西,由孩子自己做主放在哪里;能不能送給別人,能不能跟別人分享,可以有意識地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明白當一個人對某個物品擁有所有權的時候,才有權利決定那個物品能不能給別人。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忽略了這一點,尤其是不要隨意把他的東西送人或強迫他分享,否則孩子多次經歷這樣的體驗后,就會以為,所有權并不意味著自己可以決定物品的歸屬,是可以隨意侵犯的。這樣不僅不利于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也難以讓他學會尊重別人物品的所有權。
反復強調,向孩子灌輸物權意識
當孩子不小心侵犯了別人的所有權,比如未經允許拿了鄰家哥哥的玩具,父母一定要及時表明態度,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鄰家哥哥的,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隨便動,你要是想玩一會兒,可以去問問哥哥能不能借給你,不經過哥哥允許直接拿是不對的。再比如去超市時,可以提前反復地告訴孩子:如果看到喜歡的東西,必須來問媽媽能不能買,不能直接放進兜里拿回家,那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已經有隨意拿別人東西的習慣,我們需要在去做客、去超市前反復地提醒孩子,但不要指望提醒一次孩子就會記住,亦不要期待孩子聽到了就一定能做到,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沒有自我管理意識,不懂得自我監督,不能自覺遵守規則,行為的情境性很強,需要成人反復強調,所以在回家前,在結賬前,可以再次悄悄地提醒孩子,如果拿了什么東西,現在交給父母。
獎罰分明,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一旦孩子做出了尊重別人的物權,看到喜歡的東西沒有直接拿而是征求別人意見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表達肯定與贊賞,讓孩子體驗到這種行為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從而更愿意重復這種行為。反之,如果孩子沒有管住自己隨意拿了別人的東西,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帶孩子去歸還物品,或者陪孩子一起跟別人商量能不能借來玩一下,讓孩子從父母的處理方式中學習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如何采取行動。
如果孩子“屢教不改”,要事先和孩子約定好一些懲罰措施,比如,如果下次拿別人的東西再不打招呼,就要連續一個禮拜不能再去小伙伴家玩了等等。一旦約定,就要果斷執行,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從而更愿意避免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