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芹 何文欣 陳茜 楊素珍 高兆虹 袁美琪 李艷秋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現狀和趨勢,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方法 從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庫檢索自1995年1月~2018年10月我國正式發表的有關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文獻,提取相關文獻并利用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和Excel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共納入文獻131篇,分別發表于73種期刊,以《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載文量最多;第一作者涉及47個高校,遍布我國20個省,其中江蘇、河南、廣東、湖南4個省份發文量較多;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內容涉及9個方面。 結論 目前,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領域被關注程度較高,研究熱點較多,以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發展勢頭良好。
[關鍵詞] 中醫院校;文化建設;現狀與趨勢;文獻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 R2;G6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6(c)-0163-04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ANG Liqin1 ? HE Wenxin2 ? CHEN Xi2 ? YANG Suzhen2 ? GAO Zhaohong2 ? YUAN Meiqi2 ? LI Yanqiu3
1.Organ Build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 150040, China; 2.Graduate Schoo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 150040, China; 3.the Third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 15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5 to October 2018,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retrieved from CNKI, VIP and Wanfang databas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extracted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noteexpress literature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Excel. Results Included in 131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73 periodicals respectively, and the volume was the most loaded with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The first author involves 47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20 provinces in China, including Jiangsu, He′nan, Guangdong, Hu′nan 4 provinces sent more letters.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communications a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research covers 9 aspects. Conclusion At present, the field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are more, and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goo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可謂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河流中一支極為重要的分支;它由中醫的臨床思維、行為規范、風俗習慣、文學藝術,乃至一些千古流傳的事跡匯集而成。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中醫學理論體系、診斷技術和各家學說,是中華民族歷代先人的智慧結晶[1]。要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從中醫藥院校的角度來講應通過若干途徑強化中醫文化建設[2]。文獻計量學[3]是將數學、統計學等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以求定量的對所要研究的知識體系進行分析。本文以文獻量、作者數、作者研究單位所在地區等為研究對象,將數學、統計學及文獻學融為一體,量化文獻的分布規律及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近年來,中醫院校和國家政策對中醫文化建設給予了廣泛的關注與支持,并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實踐和研究總結。但我國目前暫無關于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為解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研究熱點、實踐情況以及發展趨勢,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與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有關的文獻展開初步分析,以探究其研究現況和進一步發展趨勢,為有關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策略
檢索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三大數據庫。進入高級檢索,在主題字段中檢索“中醫院校/高校”AND“文化建設/中醫文化”,檢索時間為各數據庫自1995年1月~2018年10月。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我國發表的有關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文獻。排除標準:與本研究內容無關、一文多發的文獻和消息類文獻。
1.3 文獻分析方法
采用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統計文獻總數、文獻年份、文獻類型、期刊個數、期刊名稱、基金項目來源級別、每年文獻數量、作者研究單位、作者研究單位所在地區;選用內容分析法,由雙人通讀文獻,并探究分析文獻的研究內容;最后,用Excel錄入統計所得的全部分析結果。
2 結果
2.1 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相關文獻年份分布
本研究共選用文獻131篇,在納入文獻中,與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相關的研究最早發表于1998年;2004年和2005年共累計發表文獻3篇,但2006、2007年未檢索到相關文獻。文獻數量呈現遞增的趨勢是在2011年,隨后2015年發表數量達到高峰,為20篇。見表1。
2.2 作者情況及研究單位分布、文獻地區和機構分布
在131篇納入文獻中,涉及作者姓名數為259人次,篇最多作者數為11人次,篇均作者數量為1.98人次。統計標準設立為第一作者發文量,則發表3篇1人,2篇7人,1篇114人。以第一作者姓名為統計指標,131篇文獻涉及高校數量為47所,遍布我國20個省、33個市、4個中央直轄市和1個自治區。發文量前4位地區和單位統計分析情況見表2。
2.3 文獻類型、期刊分布及資金資助
131篇文獻中,會議論文1篇、文集文章3篇、報紙文章1篇、學位論文9篇、期刊論文117篇,以期刊論文最多,占89.31%。117篇期刊論文發表在73種雜志,以《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載文量最多,有10篇,占8.55%。受到科研資金資助的文獻累計達到80篇,但只有4篇為國家級基金資助,其余多為省級、市級資金資助及院校級資金資助。
2.4 研究內容分析
131篇納入文獻的研究內容共涵蓋9個方面,其中中醫文化建設研究、人文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從2009~2018年均有相關研究。見表3。
3 討論
3.1 中醫文化建設在我國教育領域快速發展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結果可知,自2010年至今,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相關文獻數量總體呈現遞增趨勢,其中2015年達數量頂峰。這表明近10年來我國大陸對高等學校中醫文化建設有了新的認識,各省/市在積極開展中醫文化建設的相關研究。分析其原因為:①我國逐漸重視對中醫藥高等高校的文化建設。2011年12月22日,國中醫藥辦發〔2011〕51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2012年4月20日,國中醫藥辦發〔2012〕10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這些相關舉措的出臺為高等中醫藥院校更好地發掘自身特點、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特色文化建設搭建了平臺,同時促進了高校對中醫文化建設的研究[4]。②中醫文化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中醫思維。兩千多年的沉淀,中醫學逐漸形成了特有的臨床思維方式,張宗明等[5]研究提示,通過學習中國古代思想哲學及其他類型中醫傳統文化,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更加透徹[6]。③將中醫藥文化嵌入日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激情得到極大的促進。楊艷梅等[7]研究提示,將中醫藥文化課程如文化理念、簡史、運用及形成發展等主要內容,與中醫藥實踐行為相結合(如簡單有效的調護手段),這些不僅能使學生領悟到中醫文化的內涵、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④學生思想教育中融入中醫文化精神,可以塑造學生的醫學信念和道德修養。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國粹,是中醫學的思想基礎和內在精神[7-8],其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尤其是所提倡的核心精神“醫為仁術”。馬科等[9]研究提示,在中醫院校建設中融入中醫文化精神,通過運用中醫文化中的人道、醫道和文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得以深化,從而達到了對當代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既有利于培養新時代綜合型人才,以融人文素質與專業知識于一體;又使莘莘學子更深刻體會到中醫藥文化中“醫為仁術”的道德精髓,促進醫學學科更快更好地發展。
3.2 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研究地域分布不均、研究隊伍有待提高
研究地域以江蘇、河南等地發文較多,在不同地域中醫藥高等教育學府中,南京中醫藥大學發文最多,其次為河南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坐落于六朝古都、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駐地南京很長一段時期都是長江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張宗明等[5]研究提示,南京中醫藥大學從學科特色入手,重視培育和發展大學精神,形成了富有鮮明特色的高校文化。另外,司富春等[10]研究提示,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建設在同等院校中具有十分顯著的成果。作為河南省唯一一所中醫藥高等學校,不僅建有專題網站,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設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而且開設了相關主干課程,并定期聘請校內外知名教授專家開展經驗講座等。由此可見,其研究水平的高低與地域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教育政策,高校發展情況等均有一定的關系。總體來說,各個省市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區域研究總體,但是不同省份之間研究機構的合作并不廣泛。面對目前地區以及中醫藥高校之間文化建設效果差異情況,國家教育機構應該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各地區各中醫藥高校之間相互交流協作,通過學習和分享最新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共享優質資源,探究熱點事件及發展方向,使中醫文化建設在最短時間內在我國各個中醫院校全面啟動,推動中醫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從期刊分布來看,117篇期刊論文分別刊登在73種雜志中,有19篇期刊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雜志,占比率為16.24%,提示有關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研究還需向縱深方向深入研究,研究質量還有待提高。從第一著者發文量情況看,大多數著者只發表1篇文獻,發文量居頂的著者也僅有3篇相關研究,說明我國高等院校還亟需培養高水平素質的中醫文化專門人才,進一步加強中醫文化隊伍的深度建設。
3.3 校園文化研究和人文素質教育是近兩年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熱點話題
目前,從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研究內容看,關于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的研究不僅有宏觀層面的研究還有微觀層面的論證[11]。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思考中醫文化學科的建設、探索中醫類高校內涵式建設、提升中醫文化軟實力以及課程、師資、教學方式的設置[12-14]。②中醫類傳統文化相關教育的現狀和對策以及中醫藥高等院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15-16]。③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例如中醫體育文化以及圖書館文化的實踐與思考等[17-19]。從年代發展看,2008~2013年,中醫文化建設研究較多,有20篇;2013~2018年,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和人文素質教育成為熱點,分別為17篇和16篇。結果顯示,27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的文獻的主要核心內容涉及寢室、體育、校園景觀、社團、圖書館等方面。彭利民等[18]的研究建議中醫院校應構建特點鮮明突出的校園體育文化,有利于促進其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狄碧云[20]的研究闡述中醫藥高等院校圖書館文化建設可圍繞“中醫主題、地方主題、館藏特色主題、服務主題”四個主題展開,例如懸掛歷代名醫卷軸、展覽制藥工具、建造富有特色的古籍閱覽室等,使師生感受到圖書館的中醫文化氣氛并且融入其中。寢室、傳統體育、校園景觀、社團和圖書館五大領域文化建設為中醫藥院校增添了中醫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強中醫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培養學生的中醫文化意識。
4 小結
我國高校中醫文化建設目前已迅速開展,該領域被關注程度較高,研究熱點較多,人文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研究方向發展勢頭良好,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研究隊伍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研究地域分布不均衡。針對以上問題,可采取相應的發展對策,如多家研究機構加強合作,努力擴建核心期刊群及核心作者機構群,力求打造多支精英隊伍。
[參考文獻]
[1] ?何清湖.中醫文化漫談[N].中國中醫藥報,2016-05-26(008).
[2] ?王紅松,章健,徐國龍,等.中醫人文精神培養與中醫院校文化特色建設[J].醫學與社會,2010,23(2):93-95.
[3] ?王舒潔,白亞娟,方桂珍.我國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文獻計量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6,31(14):104-106.
[4] ?王之虹.高等中醫藥院校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醫教育,2010,29(2):1-4.
[5] ?張宗明,文庠.醫文結合培養高素質中醫文化傳承創新人才——訪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吳勉華教授[C]//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三屆世界中醫藥教育大會論文集,2013:10.
[6] ?李麗,申琪.試論傳統文化在中醫教學中的必要性[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1):163-164.
[7] ?楊艷梅,洪蕾,胡萍,等.普通高校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21):1-3.
[8] ?盛文兵,張春桃,傅榕賡,等.淺談在教學中進行中醫藥文化傳承教育的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3,19(10):141-143.
[9] ?馬科,張麗,唐利龍.中醫藥文化在醫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27(5):285-286.
[10] ?司富春,高燕,宋雪杰,等.中原中醫藥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創新發展研究[J].中醫研究,2016,29(11):4-7.
[11] ?朱馨馨.高職本科人才培養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8,8(4):92-98.
[12] ?張宗明.中醫文化學科建設的問題與思考[J].中醫雜志,2015,56(2):95-98.
[13] ?馬玥璐.提升中醫文化軟實力,探索中醫類高校的內涵式發展[J].價值工程,2017,36(15):205-206.
[14] ?李歡澄,陳子茂,唐慶民,等.加強中醫文化教育 提高師德建設水平[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2(4):99-100.
[15] ?曲美燕,王亭.中醫藥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甘肅中醫,2009,22(10):58-60.
[16] ?吳萍.發揮學科優勢 強化素質教育——培育中醫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之我見[J].東南學術,1998(S1):24-26.
[17] ?任艷,趙俊濤,田丹.中醫藥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7,39(5):75-77.
[18] ?彭利民,徐蒙,張波,等.中醫藥院校校園體育文化構建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3):91-92.
[19] ?顧義俊,尤良震,彭青和,等.基于中醫藥文化傳承的高等中醫院校寢室文化建設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3, 21(3):496-498,504.
[20] ?狄碧云.中醫藥院校圖書館文化的思考與建設[C]//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中醫藥圖書信息學術會議暨第十一屆中醫藥院校圖書館館長會議論文集,201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