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米軍紅
摘要:校外實踐活動基地是完全區別于學校的校外教育場所,彰顯基地教育的特色和意義,以實踐活動為依托,雖在校園課堂之外,但仍居教育課程之內,在實踐基地貫穿課堂知識,是學生提升拔高、認知學習的第=課堂,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的重要保障是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的拓展。本文通過對我校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的拓展分析,了解校外實踐基地拓展策略及校外實踐基地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現狀分析 重要性 策略
一、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現狀分析
校外實踐活動承載著國家課程的育人功能,在基地特色活動的建設上應該更深入地挖掘與課程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活動。我校聯系拓展校外實踐基地9個,經過政教處的不斷努力,校外實踐基地的協作簽約已全部完成,學校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校外實踐活動,基地范圍已經涵蓋了農業、科學、人文、紅色教育、德育、社區、幫扶等。到目前為止,每名學生累計綜合實踐活動30余次,校外實踐活動生均5次。學校簽約實踐活動基地主要目的是為豐富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實踐,同時通過參與場館活動、少先隊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得有價值的體驗。因此,加強對實踐活動基地的拓展已經成為各校亟待解決的問題,發揮其應用作用,真正成為增強學生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的過去認知的第二課堂。
二、拓展校外實踐活動基地重要性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具有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生活的意愿;通過教師的引導,結合學校、家庭生活中的現象,學生可以發現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將問題變成研究的小課題,讓學生自己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并制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運用常見、簡單的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于學習和生活”。
三、拓展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的策略
1.以自主性為主,放飛自我情感
在主題開發與活動內容選擇時,要重視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活動的主題,從特定的角度切人,選擇具體的活動內容,并自定活動目標任務,提升自我能力素質。同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指導學生深化活動主題,不斷完善活動內容。
比如:組織學生前往慶陽市特殊教育學校,因在校學生均屬聾啞學生,在全程參觀交流中,學生都能自主性的改變交流方式,以手勢交流為主,對一些聾啞學生做的較好的手工作品往往會豎起大拇指,跟著老師學習簡單的手語。
2.以實踐性為尺,方知深溪地厚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如:學生在慶陽市消防特勤中隊體驗了 “小小消防員”的滅火行動,和消防員一起互動訓練,練習攀巖,乘坐云梯,學生既鍛煉了身體,又通過實踐體會到消防員工作的艱辛;還組織學生去西峰區肖金蔬菜大棚實踐、體驗,學生通過勞作,采摘蔬菜懂得了糧食、蔬菜的來之不易及農民伯伯的辛苦。為了增強學生體質,針對北方人水性差的特點,聯系慶化游泳館,在固定時間為我校3-6年級學生開放游泳館,學校安排2輛校車,每天接送1個班的學生前往慶化游泳館,在這里,教練指導學生從熟悉水性到學習游泳,家長積極配合,學生興趣高漲,幾年來學生不僅學會了游泳,協調了身體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體質,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好評。
3.以開放性為輔,拓寬學生思維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具體活動內容具有開放性。學校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長,打破學科界限,選擇綜合性活動內容,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學科學習,為學生自主活動留出余地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場所在與家庭學校、社區的持續互動中,不斷拓展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使自己的個性特長、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獲得發展。
如:四年級語文教學《虎門銷煙》這篇課文時,學校組織學生集中參觀西峰區禁毒教育基地,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重溫歷史,了解了毒品對青少年、對家庭、對社會的危害;
4.以整合性為翼,走出去引進來
為了落實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的宗旨,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組織要均衡考慮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對活動主題的探究和體驗,要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系,強化科技、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多年來,隴東學院與我校建立了實踐活動互動關系,每周二下午最后一節課,生命科學系的同學走進我校,為我校生命科學社團的同學講解生物知識,指導小學生解剖小動物。他們穿著白大褂,手持解剖工具,一邊演示解剖魚、麻雀、雞等,一邊講解這些動物的身體結構,使小學生不僅豐富了生命科學知識,更內化的科學知識;同時,學校組織學生乘校車去隴東學院參觀動物、植物等標本館,豐富的動植物標本讓同學們瞠目結舌,他們一邊聽講解,一邊看標本,手里還不停的做記錄,這種主動、開放的學習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力,而且整合內化了所學知識。
5.以連續性為渠,循序漸進拓展
基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設計長短期相結合的主題活動,使活動內容具有遞進性。要處理好學期之間、學年之間、學段之間活動內容的有機銜接與聯系,構建科學合理的活動主題序列。
如:低年級學生校外實踐活動以慶陽市博物館、康壽路家訓家風館、隴東民俗博物館等為主,注重學生的思想、文化傳承等教育;高年級校外實踐活動以武警支隊、消防特勤中隊、肖金蔬菜大棚、禁毒基地等為主,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了解更深層次的社會知識,尤其是了解禁毒知識后,目的是形成小手拉大手共同鑄就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美好環境。分年級分層次連續遞進。
6.以實效性為根,注重美德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已達8500萬,約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的6.21%。在實踐活動中,采取不同形式來開展“雷鋒在我身邊”、“關愛殘疾人”活動,在這個利益多元化的社會中,能想到去關心殘疾人、關愛殘疾人的人是少之又少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心,讓關愛的陽光照亮每一個殘疾人的心靈。
學校組織同學們參加“擦亮西峰”等志愿者活動,到聾啞學校參觀、赴福利院慰問演出等。這不僅僅是一次次公益行動,更是一次次愛心奉獻,通過自己勞動體會環衛工人的艱辛;看到聾啞同學的制作體會殘疾人的堅強;給福利院的老人慰問演出使他們懂得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總之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拓展活動領域,開闊了眼界,增強了感恩意識,使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增強。
通過拓展校外實踐活動基地豐富了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師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踐行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縱向銜接與橫向溝通的立體實施模式,這種多元化、動態化的實踐活動模式,有效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增強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構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奥仿庑捱h兮”……未來的代代新人要靠學校與社會共同培育,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這些時代建設者才會在祖國的大花園里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