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雷凱
優良的學風是一所學校的立校之本,加強校園學風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課堂紀律是助力學風建設的重要推手。如今,高校課堂手機控、低頭族、鍵盤手已然成為學風建設的“頑疾”。部分高校紛紛實施課堂“人機分離”管理,促進校園學風建設邁入新臺階。
大學生作為智能手機的重要使用群體,既是智能手機的消費者,也是智能手機的“捆綁者”。課堂上手機使用泛濫,老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這對課堂紀律、教學效果、學習效率、人才培養質量等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影響,給高校管理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鑒于此,近年來各高校紛紛推行課堂“人機分離”措施,即通過物理方式(養機場、手機袋、手機收納箱)或信號屏蔽等手段,隔絕學生與手機和互聯網的接觸,以此保障學習基本秩序和學習效果。這在客觀上還原了課堂本真,減少了學生玩手機的機會和頻率。那么,“人機分離”的推行現狀如何,還需從哪些方面努力優化和強化課堂秩序管理?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所在課題組隨機抽取300余名大學生和60余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電話采訪、隨機走訪。最后,筆者根據調查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的用途
有28.5%的學生表示使用手機是用于查閱與課堂相關的資料,以便第一時間獲取和查證不懂的知識點;有13.2%的學生是用于打電話和發消息;13.1%的同學是用于打游戲;瀏覽網頁及其他的占45.2%。
(二)教師對于學生上課玩手機的態度
如果有學生上課玩手機,75.7%的教師會口頭警告,他們認為無論玩手機是否發出聲音都對課堂有影響;15.2%的教師會暫時沒收手機,希望學生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聽課上;9.1%的教師堅持繼續授課,不因少數學生玩手機影響更多學生的聽課,不打斷學生的思維。
(三)學生怎么看待上課玩手機
47.3%的學生認為上課玩手機對老師不尊敬,對自己不負責;23.4%的學生認為上課應該抵制玩手機;11.1%的學生認為無所謂;18.2%的學生認為很正常。
(四)課堂是否需要“人機分離”
教師方面:20.2%的教師認為課堂上使用手機要視情況而定,可能與課后作業、重點知識相關;67.3%的教師認為上課不需要使用手機,學生只需認真聽講,有問題可舉手提問,或者課后查閱資料,這樣可更高效利用上課時間,避免分散注意力;12.5%的教師認為“云課堂”需要手機邊查邊學,互動性強,記憶深刻。
學生方面:58.09%的學生認為“人機分離”對學習有較大幫助和促進作用;19.3%的同學認為很有幫助;22.61%的同學認為無所謂,意義不大。
絕大部分同學認為“人機分離”對其有幫助的原因如下:一是自身對手機的依賴性,需要強制“隔離”,才能保證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二是受旁人影響,玩手機存在跟風心理,看見其他同學玩手機,就忍不住去刷兩下屏,沉溺在手機里,荒廢了課堂的寶貴時間。結合調查,絕大多數師生認為課堂“人機分離”有必要、有意義、有實效。
(一)存在的問題
“人機分離”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思想認識未提升,被動應付花招多。將真機留在課桌底下,上交手機模型機、舊手機、充電寶等應付檢查;二是手機收納位置不統一,手機存放存在被盜風險;三是缺乏班級學風建設長效考評機制。班集體和學生個人,在助力學風建設方面,沒有詳細的評價指標和獎懲機制,不易激發學生向學之心和參與“人機分離”的自覺性。
(二)優化路徑
1.注重氛圍宣傳,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學風建設氛圍營造和宣傳力度,讓師生充分認識到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智能手機的利弊及對課堂秩序的沖擊。利用官微、官網、微博等宣傳載體,營造向學向善的良好教書育人環境和校園學習氛圍,正向宣傳“人機分離”的益處及不合理使用手機的危害等,鼓勵學生理性使用智能手機。
2.統一增設固定的“人機分離”設施。目前學校的“人機分離”設施主要是在淘寶網上購置的手機收納袋,每節課由班委隨身攜帶,使用便捷度不高。學校可在每間教室或教學區域固定增設“人機分離”設施,根據大小教室、編號編碼,學生手機便能安全、規范收納起來。規范和固定的手機收納管理,會減少人工成本,提升管理效能。
3.持續開展“三走·三一”主題教育活動。“三走·三一”即走下網絡,每天作業一小時;走出寢室,每天預復習一小時;走進操場,每天鍛煉一小時。通過開展“三走·三一”活動項目,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段(日間無課時間、課外活動時間、周末和節假日),引導學生刻苦學習,強身健體,避免學生的學習生活過度依賴手機,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4.設置校園閱讀崗亭和報亭。閱讀是學生進步的階梯,在校園景觀大道內設置校園閱讀崗亭/報亭、流動書屋、晨讀角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晨讀或閱讀習慣的培養,既加強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固化積累,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人文修養和知識積淀。
5.發揮任課教師作用,嚴格課堂教學管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認真聆聽。有“云班課”“雨課堂”等混合式課堂教學時,任課老師可引導學生學習手機課程。沒有“云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時,對于以傳統講授課程為主的節次,教師課前應加強對學生“無手機”課堂的監管。按照學生課堂紀律規范,將上課“玩手機”列入操行考核范圍,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場所,讓學習成為課堂活動的核心。
6.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調查顯示,部分學生認為開展“人機分離”在客觀上解決了上課玩手機現象,但學生在主觀方面還是欠缺自主意識。輔導員是一個班級的管理者、領路人。按照《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輔導員工作職責》和《輔導員進班聽課制度》要求,加強學生學業指導是輔導員的職責,具體內容包括: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的基本情況,組織開展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規范學生學習方式行為;組織開展學風建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輔導員在班級活動中、班會中應告誡學生不合理使用手機的危害。輔導員還應將學生課堂表現(遲到、早退、曠課、玩手機、打瞌睡等)納入綜合績點考核。
總之,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及大學課堂“人機分離”的深入開展,需多方努力,多措并舉,常抓不懈,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做好時間管理,樹立自律和進取意識,使其養成文明修身、勤學善思的良好素質。
【本文系校級2018年度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究項目“醫藥高職院校優良學風建設機制與路徑研究”(2018dxjzd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