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佼佼
摘要:本文旨在針對模型設計與制作課程建設,實踐NCEE雙創教學創新思維與教學元素,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建立健全更為有效的課堂形式及課程結構體系。課程教學過程中,重新定位課前準備內容形式,課中進行形式,以及課后階段內容形式,加強分享交流、頭腦風暴和實踐研習,實現序列式考評機制。
關鍵詞:NCEE;教學法;建設;模型設計與制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8-0038-02
在現代信息化教育中,傳統課堂講授和教材的編寫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新型人才。教學課堂不是教師單方向的灌輸,而是通過翻轉課堂式的師生間教學互動形式,實現創新思維、知識積累傳授給學生。激發多維度思維,實現對新知識的總結、歸納和深入理解。
1 NCEE創新創業教學法
英國國家創新創業教育中心NCEE(中國),研究歸納出多種雙創教學法在各教學活動中帶有目的性的實驗式操作的創新創業教學法。該方法主張循環反思,通過反思,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教師主導把控活動現場,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思想。不斷進行角色調整,擺脫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用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曲別針游戲(paper clips)和“奔馳法”(S.C.A.M.P.E.R.);用于幫助學生規劃資源和練習團隊合作的樂高拼小車(LEGO)和紙青蛙生產線(paper frog)游戲;用于指導教師如何調整學習的棉花糖挑戰(marshmallow challenge)。
2有效課堂建設理念的體現
關于有效課堂,應該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同學可以在規定的有效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掌握并完成教學任務。結合NCEE雙創教學理念實現有效課堂建設,需要師生雙方共建互助,同時具備一定的現代“互聯網+”信息化手段整合教學資源。
2.1教師方面
教師在有效課堂中,不只是傳播者,還可以調整為接收者、參與者。分析吃透教材,拎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總結出教學思路及方法;摸清楚學生情況,掌握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和水平,準備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需要恰到好處的表達出知識點的精髓,教師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積累。教師角色定位,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權威者,需要和學生之間建立交流、互助及平等的關系。板書內容需提煉,重在精煉,突出重點。
2.2學生方面
學生在有效課堂中,不只是接收者,也可以調整為傳播者、實施者。課前,針對教師提前發布的信息要及時關注,課前準備工作需要充足,比如教材的查閱、知識點預習、學習工具材料的準備等。課中,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努力尋求最佳的學習任務并實施完成方式方法。課后,針對學習內容進行舉一反三式探索,結合課中的拓展內容及課后作業要求進行梳理。
2.3教學資源整合方面
在如今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利用互聯網+技術各項內容的實施。資源可以提前上傳,借助于藍墨云、MOOC、課堂派等熱門課堂教學輔助軟件,實現了線上實時分享、交流溝通。教學過程中,借助同屏工具,實現了資源同步交流,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作業提交,不再是紙質或是實物模式,而是借助于互聯網+,以電子形式上傳,教師的作業批改在線進行。甚至有效課堂的成果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輔助平臺展示,實現了創新創業內容的拓展。
3《模型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的NCEE雙創教學方法構建
雖然現階段課程體系構建已經比較完整,但是將有效課堂的建設理念融入課程教學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本課程中的NCEE雙創教學法實施,實現研究適合高職有效課堂創新型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項目內容,實現符合培養創新型人才需求的新型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3.1課程體系的建構
按照“工學交替、產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將典型工作任務轉換為具體、可操作的項目化課程,構建工學結合的項目化課程體系。
通過對行業和本區域典型企業的調研,確定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崗位任職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務,分析歸納職業能力,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按照“工作崗位→工作任務→職業能力→典型工作任務→課程體系”一一對應、層層遞進的方式,構建課程體系。
3.1.1 NCEE創新創業教學方法實踐
實踐NCEE雙創教學創新思維與教學元素,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建立健全更為有效的課堂形式及課程結構體系。在NCEE雙創教學法設計理念中,需運用積極行動、合作、反思、體驗,高效率、快節奏地實踐創新創業的思維方法和教學元素。實踐中,需要解決如何在課程中進行嘗試并改造;重新定位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否重要,如何定位學業、家業和事業的關系;如何提升學校的生源,如何利用現有的條件,整合資源;如何成為善于講故事、能講自己故事的老師;課程內涉及的所有教學手段,如何與教育教學經歷相結合,如何移植到課程中,如何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3.1.2制定課程體系階段目標和最終目標
如何系統化設置課程階段目標,以序列式進行目標劃分,實現起始階段、過渡階段、高潮階段和結尾階段四個階段目標。每階段目標考評形式與內容的制定,考評標準的分配原則制定。
3.1.3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完善
科學合理的組織是指教學實施,加強教師對課程的有效安排。科學的組織表現為:有條不紊地安排教學和學習活動,合理分配教學講授和輔導、學生思考和參與的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專注于教學內容,解決學生的疑問,處理教學中出現的突發問題,注重課堂管理,防止課堂干擾,減少教學中的中斷,使教學按照教學計劃設定的方向順利的進行。
3.2教學環節改革
3.2.1重新定位教與學的關系
課程教學過程中,重新定位課前準備內容形式,課中進行形式,以及課后階段內容形式,加強分享交流、頭腦風暴和實踐研習,實現序列式考評機制。
3.2.2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改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創造活動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自主力量和身心潛能來吸收和把握已有文化知識,探索某些未知問題。要按照“精煉課堂教學,強化實踐教學,活化課外研學”的思路,加快推進教學模式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研究型教學的轉變,努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自主研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理論教學方面,宜采取師生互動式課堂教學,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時,應給學生留下創造性思維的空間,把關注點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上來,注重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多向思考、科學想像等創新思維能力,通過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學術沙龍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探究創新的精神,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習慣。
在自主研學方面,研討課內開展“啟發、互動、探究式”的教學實踐;課外建立專項活動基金,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和多種形式的學科競賽,鼓勵學生自主研學。
3.3強化實踐教學
3.3.1科學設置實踐實訓課
實踐實訓課對檢驗和鞏固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具有重大意義,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設計性、綜合性試驗和實踐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視最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畢業設計。
3.3.2積極開展專業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第一,要健全學生課外科技協會等社團組織,加大對這類社團的指導力度,通過科協骨干來帶動全校學生對科技活動的參與;第二,組織校園學術科技競賽,鼓勵學生利用課余開展科學研究、并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參加校內外不同層次的競賽;第三,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和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或進行學校資助的課題研究,使他們接受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訓練。
3.3.3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組建可以進行社會服務的模型設計與制作工作室,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利用專業優勢和技能特長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3.3.4制定符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條件的項目計劃
結合當下創新型人才需求,嵌入社會行業職業需求標準,開設創業拓展課程,模擬職場,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鍛煉職業技能水平,從而更有效的進入市場,符合市場人力資源水平。如何建立健全榜樣教學,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榜樣資料、觀摩視頻短片、跟隨榜樣工作、體驗學習等方式,讓學生觀察并感受榜樣的實際工作,認知職業崗位,思考從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反思自己目前是否能表現出職業從業者的特質,以及是否渴望追求這樣的職業生涯。如何設計崗位認知綜合實訓項目,培養學生的自信精神,團隊合作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人際交往技巧,交流與策略技能等。
4總結
如何在學習過程中融合創新技能,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創造力與創新,創造性思維,與他人一起創造性工作,實施創新能力;擁有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系統思維方法,有效的推理,做出判斷和決策,解決實際問題;交流與協作,清晰明確的交流,與不同個性的人友好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