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儀

摘要:茶與茶具向來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座上之賓”。如今,好的茶具越來越難得,也越來越受消費者的追捧。本文回溯中國茶具發展的歷史,發現茶具材質的種類以瓷為主,還有陶、搪瓷等材質制作而成,以竹木輔以瓷制作的茶具也深受大眾喜愛。針對現代茶具設計進行研究,以慈竹提取的蔑絲制作而成的竹編茶具的優缺點,最后對竹編茶具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認為無論是實用性、審美性還是文化價值上,竹編茶具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關鍵詞:茶具;設計;竹編茶具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8-0097-02
1茶具的相關概述
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讓人們有足夠的盈余去品茶,茶葉種類豐富多樣,人們對飲茶器具的選配要求也越來越高。好的茶葉需要配好的茶器,從古至今茶具不斷的向前發展。從最早的粗糙、簡陋的陶器發展到現在的精致考究的茶壺,經過了幾十個世紀的發展更替。每一只茶具形態、材質、配色,無不透露著當下時代的印記。縱觀中國茶具歷史的變遷與發展,經歷了由大到小、由粗糙到精致、由簡單到復雜,又從復雜到簡單的一個歷程。可以說是從樸素到奢華,最后到雅致的過程。從時間上來看,隋唐時期,飲茶之風在全國開始盛行,宋代時期更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了清代更是盛況空前。從茶具的外形來看,唐代前茶具的外形以樸素粗放為主,宋代茶具崇尚精巧細致,明清茶具則以淡雅絢麗為特色。
2茶具的材質與類型
2.1茶具材質的發展
在品茶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理念滲透進茶事,茶事活動逐漸趨于文雅、高雅。因而人們對茶具的外形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壺添品茗樂趣,茶增壺藝價值”。
相比之下瓷器更加的細致光亮,陶器茶具便逐步被瓷器茶具所取代。茶具的材質多種多樣,演變至今,各類材質均能制作出相應的現代茶具,如瓷、陶、玻璃、金屬、木質等,其中又以瓷與陶為制作茶具最佳材質之選,其余的材質各有其缺點。
2.2茶具的類型
2.2.1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是我國的傳統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白瓷源自江西景德鎮。它胚質致密透明、造型各異、色澤潔白,稱得上是飲茶器具當中的瑰寶。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因外觀潔白如玉而聞名。如今,白瓷茶具更新換代、制作精美,已成為市場上購買率較高的茶具類型。
2.2.2陶制茶具
陶土是制造茶具的主要原料,所有茶具的發展與陶器的演變歷史是緊密相連的。陶器從最初質樸的土陶進化到有一定紋飾的印紋硬陶最后再到在陶器上施釉的進化過程,體現了人們對燒陶的技術也越來越精湛。釉陶的燒制溫度升高就成為了瓷器。以陶為原料的茶具不僅保溫性好,天生附帶的磨砂手感使人忍不住進行把玩,也比玻璃、搪瓷茶具更能保留醇厚的茶味;瓷質茶具和陶質茶具相比手感稍差,但光澤、顏色更具風韻,是為文人雅士的心頭好。無論是陶質還是瓷質茶具,最為重要的是好的材質能讓茶客的心情更為愉悅。
2.2.3竹木茶具
到了清朝,市面上出現了一種竹編茶具,此類茶具是由瓷胎搭配外部竹編包裹而成,內胎多為陶瓷材質,包裹部分選用精挑細選的慈竹,經過破竹、去節、劃絲等十幾道工序,加工后的竹絲細如青絲,經上色處理后,按茶具的形態大小編織而成,形成嚴密包裹胎體的外衣。且在泡茶過程中加上竹編外衣的保護,可減少茶具對皮膚造成的灼熱感。
3茶具的設計實踐分析
3.1竹編茶具市場現狀分析
茶文化的盛行也帶動著茶具市場的發展,因此在現代社會中,茶具市場空前鼎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茶葉產量255萬噸,總產值高達1900多億元。茶具市場從2010年的155.84億元上漲到2017年的192.49億元,總體增速呈上升趨勢。總的來說,中國茶具市場雖然隨著茶葉的流行而日漸火熱,但少有茶具龍頭企業來引領行業發展,大多數茶具企業對品牌建設毫無經驗,生產出來的茶具質量參差不齊,這些對整個中國茶具行業的發展并無益處。
目前市場上的瓷胎竹編類茶具品種較為單一,造型普通,產品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手工藝人大多以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制作生產。與企業對接生產銷售的甚少,設計制作、銷售等環節對接不合理。據筆者查詢相關資料,了解到2008年新銳藝術品設計師與法國愛馬仕集團攜手創立“上下”品牌,推出了一系列瓷胎竹編茶具產品。(如圖1、圖2)但由于售價過高,一套茶具的要萬元以上。因此,如何將此類出色的民間手工藝傳承并推廣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竹編傳統文化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3.2竹編茶具的價值分析
3.2.1實用性價值
竹編用品之所以能作為日用品在民間大量使用,原材料豐富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竹編用品的功能性,這也正是傳統竹編制品興盛的起始力要素。某種程度而言,竹材的導熱性較差,當胎體內盛放極冷或極熱的流體時,在使用過程當中,使用者由于受到竹編的保護,可避免胎體直接接觸到皮膚所帶來的傷害。此外,匠人一般從瓷胎底部作為竹編伊始部分,依據茶具的具體形態由下而上的編織,最后竹編緊密的依附于瓷胎表面,既不會脫落又能有效的保護茶具。加上竹材本身的彈性良好,當運輸過程當中出現磕碰、跌落的狀況時,胎體外側的保護層便可起到減少沖擊力,起到對胎體的保護作用。
3.2.2審美價值
竹編不單單是具有保護胎體的實用性價值,在美學方面也有其獨特之處。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竹編表面的裝飾功能也越來越豐富,例如染色、提花工藝在竹編上的涌現,使得竹編表面的裝飾圖案更加具有多樣性。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手工藝的一員,竹編的制作方法很簡單,竹絲以某種規律的經線、緯線交錯方式組成。正是利用這種犬牙交錯組合而成的編織方法,胎體表面的竹編形成了其他材質所沒有的獨特韻律感和裝飾效果。在編織過程中,手工藝人幾乎不需要借助任何其他膠體材質或其他連接工具就能做到將竹編胎體牢牢扣住。
3.2.3文化價值
依古人先賢的意思,好的茶需茶葉、水、茶具、火四樣,缺一不可,好的茶湯需要用好的茶具來配。飲茶之風在唐朝才開始興盛,最盛時期是宋朝,茶具文化是伴隨茶文化發展的。現如今文化在現代產品設計的中越來越重要,茶文化和竹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茶之風歷來被文人雅士所喜愛。竹也是高雅、有節的文人精神象征,二者的文化內涵不謀而合,瓷胎竹編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國粹之一,我們有必要對竹編瓷胎茶具進行推廣,讓更多的國內外消費者了解和喜愛。
3.3竹材料的屬性及瓷胎竹編設計
3.3.1竹材料的屬性
竹“生而有節,挺拔不屈”,古人是以竹來象征君子傲然挺立的風骨。論之竹的屬性如何,不如說是論證古人“歌以詠志”的精神,文人墨客向來喜愛以物言志,竹的種種屬性正與君子秉性不謀而合,因此備受喜愛。
3.3.2瓷胎竹編茶具設計
在收集竹編茶具的過程當中,了解到一款名為“瓷胎竹編”的手工藝品。(如圖3、圖4)此類手工藝品源于清末。采用江西景德鎮的瓷器和四川省邛崍山脈的“兩年青”的優質慈竹進行搭配融合。鑒于選材要求極高,1000g的慈竹經過一系列的工序之后,能使用的蔑絲約在8g左右。蔑絲細如絲,柔如綢惻。編織要求難度極高,竹編需緊扣胎體,順應胎體的造型編織而成,起底、翻底、翻頂、鎖口等全部工序一氣呵成,不能出現接頭、疊絲等差錯。瓷胎竹編始終保持蔑絲比例均勻、形態大方。新中國成立后,瓷胎竹編作為代表東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象征性產品,屢次被選為國家禮品,獲得多個獎項,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
綜上所述,茶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浩蕩文化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隨著國內人民越來越富足,茶逐漸成為國內消費者日漸喜愛的重要消費品。“好茶需要妙器配”,茶葉市場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茶具市場的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茶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浩蕩文化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隨著國內人民越來越富足,茶逐漸成為國內消費者日漸喜愛的重要消費品。本文首先就茶具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細致梳理,發現茶具的材質類型非常多樣,茶具多以瓷為主,也有用陶、搪瓷等材質制作的茶具,另外國內外都有將瓷與竹相結合制作的竹編茶具。所以,本文著重分析了竹編的特性,竹編的獲取不易,但提取后的蔑絲具有柔韌性佳、隔熱性好、易編制等優點,十分適合保護瓷質茶具。最后,本文就以竹編與瓷融合的茶具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發現無論是實用性、審美性還是文化上都具有優勢。本文希望通過以上研究推動竹編茶具的發展,也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