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隨著中報收官,機構們在上半年的持股“圖景”也浮出水面。從機構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數量來看,長江電力、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11股排位居前;從增持股份占流通股的比例來看,哈森股份、天成自控、鼎勝新材等14股的變動幅度較大。
但是因為有部分公司是因股本改變帶動機構持股變化的因素存在,因此有些機構“抱團”并沒有指標意義。在剔除這部分因素外,機構“抱團”的典型特點是:短期“抱新”,長期“抱價值”。據《紅周刊》記者統計,自2016年底至今年上半年結束,滬深兩市共有325只個股被超過100家的機構長期持有。分析來看,它們普遍具有市值較大、業績穩健、市盈率較低、分紅較高的四大屬性。
數據顯示,從機構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數量上來看,今年二季度獲得機構合計增持股份數量在10億股以上的標的有長江電力、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11股,其中機構增持長江電力的股份最多;從增持部分占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來看,變動比例超過50%的有哈森股份、天成自控、鼎勝新材等14股,其中機構增持哈森股份的比例最大。但《紅周刊》記者發現,以變動最大的哈森股份為例,在今年二季度,機構增持該公司股份占其流通股比例的228.15%,但如此巨大的增持比例主要是由于公司的限售股上市流通造成的。若排除其限售股上市流通的影響,機構持倉實際是減持了782397股。與此類似,上述25只個股中(未剔除重復項),僅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三只個股的機構增持不是因上市公司股本變化導致。
進一步來看,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二季度末,滬深兩市共有637只個股的持股機構數量在100家以上,其中18只個股的持股機構數量高達1000家,尤其是海油發展等三只個股更是超過了2000家。
《紅周刊》記者梳理發現,機構扎堆最多的3只個股不僅是眾多機構新進的標的,同時也均具備“新上市”的屬性。實際上,機構持股數量排在前十的個股中,除了中國平安、貴州茅臺兩只“老股”外,其余全部是今年上市的新面孔。具體來看,截至二季度末,海油發展(6月26日上市)的持股機構數量有2199家,而中國平安和貴州茅臺的持股機構數量分別有1719家和1591家。

附表 部分持股機構集中度較高個股的基本情況一覽
從今年上市新股的角度來看,二季度滬深兩市共有33只新股上市交易。這33只個股中有30只個股有機構主動扎堆,另外三只中的兩只在今年一季度期間有較多機構新進。
機構抱團新股,但持續的時間卻難持久。比如,去年二季度滬深兩市共有26只新股上市,它們也獲得了機構的追捧,尤其是綠色動力、東方環宇、銳科激光等五只個股更是獲得了逾1000家機構的看好。而到了今年二季度末,持有綠色動力、東方環宇、銳科激光的機構數量已不到百余家。
針對此種現象的成因,查理投資董事長李一丁向《紅周刊》記者解釋稱,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公司普遍是一些優秀的行業龍頭,具有可觀的賺錢效應,機構抱團取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估值方面來講,這些新上市的股票估值并不便宜,尤其是在經歷過一波上漲之后,股價勢必要向價值回歸。那么,隨著賺錢效應減弱,被機構“拋棄”也就不難理解了。
機構們在綠色動力等“新股”上“毫不戀戰”,但對一些價值股卻有一番“長愛”。據《紅周刊》記者統計,自2016年年底至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共有325只個股的持股機構數量相對集中,一直以來都有超過100家持股機構,其中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格力電器等10股更是在600家之上。分析來看,這些持股機構數量相對集中的個股普遍具有市值較大、業績穩健、市盈率較低、分紅較高的四大屬性。(見附表)
從市值角度來看,截至9月5日收盤(下同),在325只個股中,除峨眉山A、大亞圣象等11只個股的總市值低于100億元外,其余314只個股均在100億元以上。其中500億元市值以上的大盤股有131只,占比為40.31%。對比來看,325只持股機構數量相對集中的個股的平均市值為1054.15億元,是全部A股平均市值169.30億元的6.23倍,大市值屬性相對明顯。
再從凈利潤創造來看,今年上半年,這325只個股的合計共實現了16234.89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占全部A股歸母凈利潤21420.24億元的75.8%,其他3300多家上市公司僅實現歸母凈利潤5185.35億元。同時,盡管有持股機構大量扎堆,但以上325只個股的估值仍具有比較優勢。
除此之外,從分紅角度來看,持股機構數量相對集中的個股也要遠遠高于全部A股的均值。據Wind統計,去年全年這325只個股累計分紅9172.60億元,平均每只個股約分紅28.22億元,是全部A股平均分紅3.34億元的8.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