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翠妮 陳高貴 付靜紅 邢繼龍

【摘 要】 目的:探討加減腎炎湯(本院自擬方)治療慢性腎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納入本院病歷資料完整且符合慢性腎炎診斷標準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加減腎炎湯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結果:治療后,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低于治療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尿蛋白、BLD、24h尿蛋白定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加減腎炎湯治療慢性腎炎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慢性腎炎患者不適癥狀,減少腎功能進展的不利因素。
【關鍵詞】
加減腎炎湯;慢性腎炎;蛋白尿;療效
慢性腎炎是臨床腎內科常見疾病,臨床癥狀以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為主,可伴有腎功能減退,慢性腎炎患者的起病方式不同,病情遷延[1]。本院在長期西醫治療慢性腎炎基礎上,應用自擬加減腎炎湯治療慢性腎炎療效明顯,能夠有效降低尿蛋白的排泄量,延緩腎功能發生進展,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病歷資料完整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患者均經實驗室檢查、體征、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符合《腎臟病學分冊臨床診療指南》以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分會2006年中關于慢性腎炎的診斷標準[2]。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60歲,平均(34.82±6.89)歲,病程3~60月,伴腎功能不全10例,高血壓5例。治療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34.63±7.01)歲,療程3~55月,伴腎功能不全8例,高血壓9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控制血壓、緩解腎小球球內三壓、飲食調護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甲減腎炎湯進行治療,具體方藥如下:生黃芪30g,太子參20g,熟地15g,山萸肉15g,炒山藥12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10g,女貞子15g,旱蓮草20g, 薏仁20g,白茅根30g,枸杞子15g,炒芡實15g,金櫻子15g和蟬蛻10g。并根據患者臨床表現以及中醫辨證隨證加減,如水腫明顯,加大腹皮、豬苓、茯苓皮、茯苓;尿血明顯,加大小薊,茜草;血淤癥,加丹參、紅花、川芎、桃仁、益母草;頭暈、耳鳴、失眠較甚者,加地龍、僵蠶、全蝎等平肝熄風止痙,通絡活血;元氣不足,表衛不固者,當以玉屏風散主之;陽虛畏寒者,加用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等平性溫補腎陽藥品。每天1劑,水煎成400mL,于早晚飯前服用,共治療3個月。
1.3 療效評價
治療后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如下:1)完全緩解:患者的陽性體征及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實驗室指標持續正常,腎功能正常,持續時間≥3個月;2)基本緩解:患者的陽性體征及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尿蛋白及尿紅細胞較治療前減少≥50%,腎功能恢復或保持正常,持續時間≥3個月;3)有效:患者陽性體征及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尿蛋白及尿紅細胞較治療前減少≥25%,腎功能改善,持續時間≥3個月;4)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指標無改善甚至加重。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指標進行比較,包括尿蛋白,隱血(BLD),24h尿蛋白定量變化。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評價
治療后,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低于治療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指標評價
治療前兩組之間的尿蛋白、BLD、24h尿蛋白定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尿蛋白、BLD、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其中治療后,治療組尿蛋白、BLD、24h尿蛋白定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腎炎臨床治療主要包括抑制免疫介導炎癥、抑制細胞增生、減輕腎臟硬化,并以防止和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惡化、緩解臨床癥狀以及防治并發癥為目的,然而臨床中常規綜合西醫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具有爭議[3]。傳統中醫研究認為,根據臨床表現可將慢性腎炎歸于 “尿濁”、“精氣下注”等病名,并納入“腎虛”、“腰痛”、“虛勞”和 “水腫”等范疇。脾腎兩臟功能失調在本病的發生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在臨床治療中采用健脾益氣調整臟腑機能為主,因腎病久病入絡,脈絡淤阻,故用活血化瘀之藥品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黃芪、太子參、山藥等的功效為健脾益氣、利水消腫,山萸肉、澤瀉、茯苓健脾利濕,濕邪郁久化熱,黃芪能使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顯著增加,蟬蛻用于疏散風熱。慢性腎炎蛋白尿多反復發作,中醫認為久病多瘀,且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慢性腎炎患者存在血流動力學改變、微循環障礙及毛細血管狹窄等病理改變,與中醫學中“瘀血阻絡”的觀點相符合[4],因此在方中加入丹參、川芎、益母草、紅花等活血化瘀類中藥,可起到改善血液循環和血流動力學的作用,諸藥合用可起到益氣健脾化濕、益氣活血之功效。本研究中,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尿蛋白、BLD、24h尿蛋白定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使用加減腎炎湯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并使實驗室指標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腎炎湯能有效改善慢性腎炎患者臨床癥狀及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使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從而延緩腎臟病進展速度。
參考文獻
[1] 王靜,李文冬,辛小龍.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炎患者療效及對患者炎癥因子和腎功能的影響[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05):35-37.
[2] 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06):8-9.
[3] 王麗莉,竇丹波,余安勝,等.中藥穴位敷貼聯合氯沙坦鉀治療脾腎氣虛型慢性腎炎蛋白尿35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6,48(08):52-54.
[4] 焦劍.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治療慢性腎炎的經驗[J].天津中醫藥,2016,33(06):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