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數巧



【摘 要】 目的:觀察產科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救治措施在其安全轉運與急救中的應用探討。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40例產科危重癥患者為觀察組,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52例產科危重癥患者為對照組。觀察組為健全孕產婦管理體系下,運用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措施進行救治,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診治措施。觀察兩組患者病情評估結果、轉運反應時間、并發癥以及產后出血止血技能。結果:觀察組患者中,各分數段的APACHE-Ⅱ評分分數越高,預后不良比例越高,且預測預后不良危險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183,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重癥孕產婦妊娠期及分娩期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300、9.330,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產后出血中,子宮切除率明顯降低,宮腔填塞、介入治療、其他措施發生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503,P<0.05)。觀察組患者到達醫院后處置時間為(5.61±2.19)min,對照組為(10.23±6.32)min,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33,P<0.05)。結論:產科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救治措施有助于患者安全轉運,可減少醫院處理時間,降低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
產科危重癥;病情評估;序貫性救治;安全轉運
產科危重癥是一種圍生期母嬰風險較高的疾病[1]。隨著我國高齡產婦比例不斷增多,產科接受的急診比例也逐漸升高。因此建立產科危重癥病情評估迫在眉睫。由于危重癥孕產婦轉危而安后與因同種疾病死亡的孕產婦相似的臨床特征及病理表現,為評估系統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產科危重癥患者因病情急、嚴重,為及時、快速地優先處理危重孕產婦,降低孕產婦的死亡率,本院一直實施并不斷健全孕產婦綠色通道,實施序貫性救治措施。為此,本研究通過對產科危重癥病情評估并采取序貫性措施進行安全轉運,探討其效果,現報道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40例產科危重癥患者,為觀察組。年齡分布為25~37歲,平均年齡為(28.98±5.60)歲。經產婦61例,初產婦79例。孕周低于28周的孕婦有6例,28~37周的孕婦73例,≥37周的孕婦61例,平均孕周為(33.26±4.35)周。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52例產科危重癥患者,為對照組。年齡分布為25~39歲,平均年齡為(29.05±5.60)歲。經產婦69例,初產婦83例。孕周低于28周的孕婦有8例,28~37周的孕婦77例,≥37周的孕婦67例,平均孕周為(33.82±4.04)周。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孕產婦在圍產期內病情危重、重癥監護,需要通過機械通氣等措施;經治療后循環仍然不穩定;2)入住ICU時間超過24h。
1.2.2 排除標準 1)孕產婦的生命體征穩定;2)入住ICU時間低于24h。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診治措施,觀察組為健全孕產婦管理體系下,運用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措施進行救治,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診治措施。
1.3.1 病情評估 觀察組患者的病情評估系統主要根據APACHE-Ⅱ評分系統進行改良,對孕產婦的生理參數進行賦值。改良APACHE-Ⅱ評分系統共14個生理參數[2],等級評分分別為≤10分、11~20分、21~30分以及≥31分,評估觀察組140例危重孕產婦病情。
1.3.2 病情評估 對高危孕婦妊娠實行分級及全流程管理,建設并完善搶救綠色通道,實行三級醫療機構與行政區域定點醫院形成完整的會診、轉診、指導、培訓體系,并建立區域化醫療機構責任制,逐漸從點到面,建立完成全市的危重孕產婦救治體系,優化轉運流程嗎,采用序貫性集束化方式,環環相扣,具體如下:1)當接到院外或者下一級醫院對于孕婦的轉運信息時,應立即與聯系人或下一級醫院進行聯系,并向對方要求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急診科醫生以及護士共同負責轉運。轉運之前,先要對孕婦身體情況進行全面、準確地評估,并做好相應的預處理措施,保證患者的生命特征穩定,同時轉運前需要向患者家屬詳細介紹并解釋病情以及相應的危險,并執行簽名手續。護士進行量化的轉運評分,根據評分的結果及患者的具體情況準備搶救設備與儀器。2)轉運儀器及設備:統一使用專用的多功能監護型救護車,配備常用的多參數心電、血壓、呼吸以及血氧飽和度監測儀器,并具有電擊除顫功能、2個氣管插管喉鏡、便攜式電動呼吸機、各類常用的急救藥品等設備及藥品。3)轉運過程中采取“序貫評估病情”,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心率等指標,并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處理。轉運時,雙方醫療人員應及時溝通交流患者病情。首先判斷孕產婦共同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關注胎兒的生命特征情況以及產科情況,為接收方做好應急措施準備。接收方產科在接收轉運信息后,根據患者的病情與急診科進行交流,并做好搶救的準備工作。4)轉運到達后,患方應立即沿著危重孕產科綠色通道進行交接并搶救,由于在準運過程中,雙方已經形成良好的交流情況,接收院方對患者的病情熟悉了解,不僅縮短救治時間,還對病情有所掌握,藥品、物資及人員處于應急狀況,即刻可開始進行搶救處理。
1.4 觀察指標
1)預后不良及預后良好患者的改良APACHE-Ⅱ評分比較。檢測觀察組生命特征、血及尿生化指標,并根據孕產婦的實際結局,分成預后良好及預后不良,并分析其改良APACHE-Ⅱ評分。
2)孕婦到達醫院反應處理時間。計算孕產婦到達醫院后的反應處置時間。
3)并發癥。觀察兩組患者的妊娠期并發癥及分娩期并發癥。
4)產后出血止血技能。記錄兩組患者產后出血止血技能,主要有子宮切除率、宮腔填塞、介入治療以及其他措施。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到達醫院處理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到達醫院后處置時間為(5.61±2.19)min,對照組為(10.23±6.32)min,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33,P<0.05)。
2.2 觀察組患者改良APACHE-Ⅱ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各分數段的APACHE-Ⅱ評分分數越高,預后不良比例越高,且預測預后不良危險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183,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重癥孕產婦妊娠期及分娩期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300、9.330,P<0.05)。見表2。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產后出血中,子宮切除率明顯降低,宮腔填塞、介入治療、其他措施發生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503,P<0.05)。見表3。
3 討論
快速、準確評價病情是救治危重癥孕產婦患者的重要環節[3]。建立病情評估有助于分析患者病情,為患者盡快采取救治措施提供參考,對評估疾病的預防措施和醫療保健資源的需求也有很大作用。開展孕產婦危重癥評審還可提高醫護人員對危重癥的早期識別、干預和救治能力,不斷總結經驗,提高了醫務人員知識技能及臨床應用水平,可有效降低孕產婦危重癥的嚴重程度[4]。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中,各分數段的APACHE-Ⅱ評分分數越高,預后不良比例越高,且預測預后不良危險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183,P<0.05),說明采用改良APACHE-Ⅱ評分系統可有效評估孕產婦的病情,并具有良好的預后預測效果。
產科危重癥發展迅速,病情變化較快。有研究發現,在201例準入ICU的危重孕產婦中,其中138例為產科重癥,69例并發嚴重內科疾病[5]。孕產婦患者通常在出現急性病情變化前將會發生潛在的生命體征改變,對其及時評估病情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會明顯降低并發癥,幫助患者順利分娩。但當部分醫院處置應急能力較差會,及時對患者采取安全轉運極其重要。以三級醫院為中心,周圍醫療單位為輻射,實行危重孕產婦安全轉運,可明顯減少致死率。
序貫性評估是孕產婦安全轉運并搶救成功的關鍵。雙方在轉運時對危重患者的風險性認識較差,技術準備不足,均會造成嚴重后果。有研究表明,高達26%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出現病情的改變,部分患者還可能會出現嚴重并發癥[2]。序貫性救治措施要求在安全轉運時應首先配備轉運危重患者的專用救護車,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設備及藥品。其次,雙方在轉運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特征,延續原有必要治療措施,同時與接收院方配合,及時交流孕產婦病情狀況,以便接收院方準備。轉運過程中一旦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應該及時停車采取對癥處理措施。與此同時,轉運前及轉運過程中采取合理的預處理可有效減少預處理措施[6]。由于危重癥孕產婦病情特殊,接診及轉運時主要以婦產科專業醫療人員為主,不僅有利于現場指導并救治,還可做好危重患者預處理,不僅為早期確診提供依據,還可以及時發現嚴重并發癥,為搶救患者的生命贏得時間。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到達醫院后處置時間段,妊娠期及分娩期并發癥更少,子宮切除病例數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救治措施的開展有助于危重癥孕產婦的安全轉運,進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預后。在實施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救治措施過程中,醫院的組織管理能力不斷得到鍛煉并提高,院方的管理意識也逐步增強。同時還制定并完善了危重癥孕產婦管理制度,建設了急救綠色通道,提高了急救設備、藥品管理水平以及醫療人員的業務水平及風險意識,使得醫院的對危重癥產孕婦的管理實現了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產科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救治措施有助于患者安全轉運,可減少醫院處理時間,降低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閻萍,董曉靜,胡麗娜,等.危急重癥孕產婦診斷標準及研究現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7,33(10):1088-1090.
[2] 東迎. PDCA循環管理在急危重癥孕產婦院前急救及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4):99-100.
[3] 姜琦,高莉.產科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與預后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1):1673-1674.
[4] 王魏魏,姜婷,李春雨,等.危重癥孕產婦急救體系管理模式探討[J].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6,02(01):57-60.
[5] 袁萍.產科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與預后相關性研究[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09):13-14.
[6] 陳云,鐘柳英,劉冰,等.標準化溝通模式在重癥孕產婦院前轉運中的應用[J].廣州醫藥,2017,48(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