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內容記不太清,里面有一句話卻在我腦中徘徊不去,它說,“無論何時,我們總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時常覺得經過這么多年的社會生活,心也漸漸僵硬了許多,但聽到這句話時,心里還是有種被觸碰的感覺。
想起前蘇聯一篇名叫《決定生命的投籃》的小說,說的是一個酷愛打籃球的德國納粹軍官,一天忽然來了興致,對一群戰俘說,只要有誰能把籃球投進籃筐內,就饒其一命,立即釋放;反之,立即就地槍決。
戰俘中恰好有一名曾經的籃球隊員,在目睹多人悲慘死去后,他鎮定地把球投進了籃筐。
這時,納粹軍官又想出了新花樣。他說:“你可以走了,但留在這里的還有十余人,你想不想替他們一一投籃?如果全部命中,他們也可以釋放,但如有一次不中,那……”
運動員臉上肌肉抽動了一下,點頭同意了。他一眼也不看別人,把球一個個投進籃筐里。還剩下最后一個,籃球在鐵圈邊沿晃動、晃動、再晃動,人群里已經發出了絕望的叫聲,但籃球最終還是滾進了籃圈中。直到這時,他才望望自己的手——因為恐懼不停發抖。
想象這個畫面,不由假設如果這樣的情節在自己身上上演該如何選擇。
一直以來,我們的思維里總有一條定式是“不要和陌生人如何如何”。陌生人似乎是洪水猛獸,那么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去完成一次對陌生人的救贖,你可以嗎?這樣的時刻來臨,也許心里已經找了千百個理由為自己開脫——還有人在等著我,我完成不了,我沒有這個能力等等。正因為如此,小說里的運動員才讓人崇拜。
或許我們一生也很難遇到一次如此驚險的“投籃”時刻,但總有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表現出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句關懷,一個小小的舉動。至少不要做一個冷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