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多媒體教學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3-189-01
語文學科是高中重要的必學科目,在高考中更是占據最為重要的地位,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用于當前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要求,在語文課堂導入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感受語言學科的獨特魅力,優化與提高課堂教學內容與效率。
1.當前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現狀與問題
多媒體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幫助教師開辟更多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多媒體教學的理論研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也獲得了較高的實踐成果,但受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等的影響,當前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現狀仍有值得改進之處。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與課程基本內容的整合程度較低,教師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課堂導入與教材存在脫節,或拓展內容過多,讓學生很難分清學習的主次,雖然能夠拓展學生知識面,但未能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系統,學生對于教材內容認識不明確。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模式的過度運用也會影響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多媒體替代了教師講解,也讓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自身學習情況、學習興趣的了解,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程度低,學生難以明確自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仍然被動跟隨教師腳步展開學習活動,也會影響學習效率與參與程度。
2.合理開展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性分析
2.1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藩籬
傳統教學以教師一言堂式的教育為主,學生難以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很難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深化教材內容,拓展更多文學知識,引導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在多元、趣味的學習過程中感受語文課堂的快樂。
2.2構建了更為具體可感的情境
語文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理論性,優秀文學作品更與學生自身生活經歷、生活環境等有一定差異,很難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利用視頻、音頻、動態課件等為學生營造真實情境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具象的參考資料,引導學生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感性部分,提升共鳴。
2.3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區間
多媒體教學能夠背靠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拓展教材知識,教師更可以借助網絡上的優秀教學案例,結合本班級學生學習實際,創設更全面、生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展開思維的翅膀,提高自己的實際運用能力。
3.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實踐策略分析
3.1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包含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等內容,結合教師的適當引導,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的學習熱情過渡到所學知識上,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創設新型學習模式,如將傳統板書轉化為思維導圖動態課件等,讓學生在豐富的色彩、趣味的展現模式、清晰有序的知識導圖中強化對教材重難點知識的認識,節省板書時間,利用這段時間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為學生及時答疑解惑,創設積極、輕松的自由交流空間,讓學生認識到語文課堂也能夠靈活而有趣,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為了解決師生交流不暢的問題,教師還可以采用片段式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作為課程過渡,在講解完某一個知識點后,利用多媒體對所講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閱讀、思考,結合多媒體課件對教師大膽提問,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性的認知。
3.2營造教材相關的學習意境,發展學生思維力與想象力
當前我國教育系統具有較強的優勢性,對于知識的整合程度具有較高水平,但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學生的知識技能與自身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結合多媒體教學,教師應當營造意境,引發學生暢想,讓學生能夠合理想象、積極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3.3利用豐富的學習活動,加深學生的思想共鳴
信息技術是電腦系統、音頻技術、視頻技術、投影技術等的整合,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具有較強的操作空間與發揮空間,對于高中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教師可以結合高中生對事物的探究欲,創設更多學習活動,將多媒體技術與學生的現實學習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學內容的感受,產生更深入的思想共鳴。如教師可以在學習《荊軻刺秦王》等課文時,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音資料,然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小活動,通過對電影電視等的人物情態、細節特征的觀察,將之與課文內容作對比,小組表演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形象,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對人物所處環境與自身行為有有內而發的感受,也能在不同角度中感受名著高級的人物描寫技巧,體會經典名著的魅力。
[ 參 ?考 ?文 ?獻 ]
[1]周玲燕.淺談課堂教學機智的培養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2(02).
[2]陳曉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中),2011(06).
[3]段莎.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1(5).
[4]王春英.讓學生做一個高效的閱讀者[J].甘肅教育,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