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園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改變舊有的單一的接受式的教學模式,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學習方式。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基于這一理念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那種單一化、模式化、教條化、靜態化的弊端,為師生互動創造良好條件。它使師生互動空間更大了,它使每個學生得到老師的關注和有針對性輔導的機會增加了,學生參與活動、發表自己見解的時間充裕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類輔導,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變成了現實。下面就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談談本人的一些膚淺的認識:
一、合理組建學習小組
組建學習小組時,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家庭情況、性別,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同時尊重學生自愿組合為原則。一般以四人為一小組,由一人任小組長。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戰”,要讓一個小組自己有板有眼地進行學習,小組長必須慎重選擇。第一,小組長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要能組織好小組的每一次學習;第二,小組長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才能更好地匯報小組的學習情況;第三,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他才能在組織組員進行自主探索時如魚得水,同時也才能在組員中樹立威信。當然,在一個班級中有十個八個四人小組,選出的小組長不可能個個都是三者皆具備的學生,這就需要老師進行必要的指點。而各組間力求均衡,沒有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組內成員要有具體的明確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
二、營造氛圍,激發合作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大的內驅力。課堂上,老師用親切的話語和獎勵機制吸引學生,讓學生對合作、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那效果則會事半功倍。而調查表明,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學生對于稍難的問題不愿作深入的思索,他們往往或者缺乏信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用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尤其顯得必要。那么,如何使討論不流于形式?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從設計教案的一開始起,就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對于教師來說,灌輸是一種最省力,也是最能讓自己感覺到已經盡了責任的辦法,但是這顯然沒有考慮學生接受的效果。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就不僅僅把學生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對學生的“群體”給予研究,又要對“這個群體與它的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給予研究;既要對“在群體中的個體積極性的發揮”給予重視,又要對“在個體積極性的推動下群體創造精神的發展趨向”給予充分的預測。要真正給學生以信任,體會他們的學習過程,摸索他們的認知規律,尊重他們的人格,分擔他們的憂慮,接納他們的想法,分享他們的喜悅,努力使課堂成為主動學習、充滿探究精神的樂園。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和問題,要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努力組織一些豐富的、現實的教學活動,設計啟發性、開放性和可合作性的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師應該給學生的“合作性學習”留出充分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在合作中有較充分的發言機會和時間,使他們都能在合作群體中擔當起應盡的職責,逐漸體會到合作的氛圍中學習的樂趣與收獲。其次,小組內要發揚民主,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活動。如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識,專心傾聽別人的發言及自由爭論,促進平等合作。
三、激勵競爭,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比如可以經常地評比“最佳小組”,采取單課評比與積分相結合的競爭方法,或者以每課各組輪流推出 “小組發言人”、“小組主講人”的形式,除了組與組之間的競爭,也可以同組內成員的比拼。在諸如此類的激勵中,基礎好的學生就會感到僅僅提高自己的成績是不夠的,還必須盡力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認識到小組的成功取決于每個成員的努力,認識到自己對于小組所承擔的責任,壓力能夠變成動力,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經過一段時間持之有恒的訓練,學生的學習目光必然會投向整體,投向長遠,而不僅僅局限于眼前;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以最高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去,而且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延伸課外,讓合作學習越位
小組合作學習已普遍存在于老師的課堂上,但在課外,較少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影子。其實小組學習不只是對于課堂而言,在課后還可以延伸。因為學生課外合作的時間是非常充裕的。學生既有時間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又有時間抓住課文中的精彩語言、內容、寫作手法等進行細細品析,又可以繼續合作完成課堂上沒有完成的任務……挖掘和利用課外時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而學生在課外的合作學習的過程是愉快、開放的。真情流露得更加無拘無束,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方面,課外合作學習的內容豐富多采,學生喜聞樂見,愿意學習;另一方面,課外合作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習內容是豐富多采的,從而超越了課堂。課堂的40分鐘是有限的,而課外卻是一片廣闊的天空。因此,教師不但在課堂善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還要善于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合作學習。如安排學生課外合作搜集信息,合作編寫廣告詞,合作制作道具,合作編寫手抄報等,超越了教材內容,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還提高了合作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五、小組合作需注意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目的是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但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應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得學生討論的信息,為有效調控教學創造條件,并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指導,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切實有效。
2、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如果只有合作學習而缺乏獨立思考,一方面會使學生無法交流,另一方面還會造成被優秀生“壟斷”的局面,不利于培養全體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學時,當提出一個問題后,首先應給學生充分的獨立學習時間,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一致意見后,再到全班進行交流匯報,再次形成一致意見,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也學會新知。
3、小組合作學習要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交流時要善于傾聽他人發言,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好評價。同時還要善于陳述自己的想法,敢干修正他人的觀點,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種不同意見難以統一時,學會保留自己的見解,以便在班上進行探討。
4、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要注意做好分工。小組內成員要有具體的明確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人、資料員、首席發言人、第二發言人,甚至是專提反方意見的“反對人”,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鑰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