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麗娜
摘 要:小學生習慣養成包括很多的方面,例如,衛生習慣、學習習慣以及禮貌習慣等。這在小學生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因素會對此造成影響,除了小學生自身的因素、以及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之外,學校進行的教育也對小學生習慣了養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小學生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學校要充分的發揮出其教育的功能,積極的引導學生培養他們健康的,好的習慣,本文對小學生習慣養成的策略和方法進行簡單的研究,并且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習慣養成;策略;素質教育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推行了素質教育,其目的就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其實德育的實質就是培養學生有著一個良好的習慣,然而,在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習慣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需要充分的利用好,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以及模仿性,對小學生的習慣養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學校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中,很多小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幼兒園,在6到7歲的時候就進入到小學一年級,這時候就需要充分的利用制度的作用來培養小學生的習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可以看出制度的重要性。小學生在這個階段由于自身的思想還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非常的差,或者說直接沒有自律能力,日常生活中什么事該做或者什么事不該做,他們的意識都非常的薄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這時候雖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意識,但是他們對于自己的行為還是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自律能力也還不夠。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基礎上,不斷的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這也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班級公約,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習慣養成。
二、學校要營造符合小學生的文化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就可以看出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因此,在小學生習慣養成的培養過程中,學校要積極的營造出符合小學生的文化氛圍,因為一個好的文化氛圍,可以讓小學生不斷的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其自律能力。學校文化與家庭教育相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學生只要在學校就會受到學校文化的熏陶,也會自然而然的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教育就要充分的發揮出其潛移默化的功能,沒有好學校的宣傳欄、板報、廣播等進行宣傳,加強校風以及文明禮儀建設等,這些對于提高小學生的習慣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家長要積極參與小學生習慣養成培養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無論什么時候來說都不會過時因此,在對學生的習慣養成過程中,作為家長要積極的參與到其中,否則,可能就會達不到其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于小學生的習慣養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學校需要與家長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交流,家校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對于小學生的習慣養成,學校要與家長在思想上取得一致,讓每個家長認識到小學生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這樣家長才能更好的配合學校、配合老師,同時,還可以對學校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其次,學校要定期的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匯報學生在學校近期的所取得的進步,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的獲得家長的支持,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更好的促進小學生習慣的養成。
四、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教育的經費投入也在不斷的增加,現代信息技術也充分的運用到了教育之中,積極的帶動現代教育化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效率。因此,在我國很多的中小學都使用德育信息化,這種方法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充分的將學生的習慣量化呈現,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于自己有著一個清晰的認識,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德育信息化系統可以隨時更新學生習慣養成的進度,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清楚了解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也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班級與其它班級的差異,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不斷努力的信念,還可以培養學生班級的集體榮譽感,這對于培養學的習慣養成也是至關重要的。
五、結語
小學生習慣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靠某一個人就可以做到的。它是一項長久緩慢的培育過程。因此,在小學生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同時,學校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相關的資源,教師對學生要進行適當的鼓勵,激發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尋找他人優點,相互促進,不斷提高,促進整體小學生的習慣養成。
參考文獻
[1]楊獻南,鹿志海,張傳昌,張盼. 習慣教育視野下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機制與策略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1):80-85.
[2]伊秀紅.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策略淺談[J]. 文教資料,2014,(35):101-102.
[3]閆立濤. 小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J]. 新課程·上旬,2015,(1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