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飛華



摘 ?要:本科應用型經管類人才應具備人才自我展示、靈活運用經管類專業知識、適應社會工作崗位以及可良好地同他人進行溝通與協作的能力。目前,我國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的課程實施存在課程專業口徑過窄過細、教學內容與實際聯系有所欠缺、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等問題,高校經管類專業應對教育領域的經典范式及其新理念、新方法進行參考,不斷學習,有重點地制定改革措施,對核心課程做出相應調整,從創建教學內容動態調整機制、以學生為中心整體規劃與設計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搭建保險實踐教學內容以及設保險實踐基地等方面努力,達到經管類專業建設的總體目標。
關鍵詞:應用型;經管類專業;高校本科教育;課程改革與調整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131-03
Abstract: The undergraduate applied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alents should possess the abilities of talent self-display, flexible us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dapting to social work posts and good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for example, curriculum specialty is too narrow, lack of links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and relatively weak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The major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fer to the classical paradigm, new concepts and new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tudy constantly, formulate reform measures with emphasi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re curriculum.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should be made to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by creating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teaching contents, student-centered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s,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insurance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s and building insurance practice base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management maj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adjustment
近年來,在高校擴招的影響下,很多經管類本科專業都得到增設,招生規模越來越大。與之相伴隨,我國經濟增長模式開始步入轉型的進程之中,在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所占據的比例不斷增大,地位也在逐漸提高,基于這一背景,社會對經管類人才的需求量亦不斷攀升。但是,我國現面臨著經管領域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協調的問題,學生在畢業之時很難找到稱心如意的對口工作,而用人單位在進行所需人才的招聘之時亦存在著難以聘請到能夠勝任具體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的窘境。這種供需兩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他們向社會輸送的經管類人才欠缺企事業等用人單位所要求的管理以及實踐動手等能力。2015年10月,國家頒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自2000年起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應向應用型轉型的要求,各專業基礎課、主干課以及核心課等課程需加強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與創新創業能力,課程教學采用案例教學與項目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在這一應用型人才愈發成為高等教育主流趨勢的宏觀背景之下,加強對經管類人才的培養亦逐漸發展為學界以及業界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
對于人才培養而言,相關課程體系的支撐是其關鍵內容,它能夠提供最為主要與最為重要的載體、手段以及途徑,實現對學生的高效培養以及塑造,因而以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及實質環節而存在。在開展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相關方應進行與教育工作相匹配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培養能夠真正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兼具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對此,文章就當前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對其課程改革與調整進行研究。
一、本科應用型經管類人才培養的專業教育定位
在我國轉變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的背景下,經管類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以往高校的教學模式已令高等教育同用人企業需求相脫節,教學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對此,針對用人市場的變化,國家教育部門對高校本科教育提出轉型調整的要求,希望其與市場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相伴隨及時轉變教育發展目標,對轉型發展機遇進行良好的把握,建立起高校同用人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做到對用人企業所提出的經管類人才應用能力要求的切實把握,將各院校歷史資源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打造特色化轉型發展之路,以此做到所輸出人才同當地社會市場經濟轉型發展速度的適應。
現代社會發展突飛猛進,急需多樣化綜合性人才,就本科應用型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而言,既需要大學生具備豐富的經管類知識儲備,又對其較高的應用技能水平提出要求,這是提高其自身就業競爭力的前提條件,可保障其在市場經濟洪流中快速明確自身位置,轉變社會角色,對市場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需求予以適應。以用人企業的信息反饋為依據,本科應用型經管類人才培養的專業教育定位需滿足以下幾點:具備人才自我展示、靈活運用經管類專業知識以及適應社會工作崗位的能力,可良好地同他人進行溝通與協作,有一定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這些要求亦是經管類課程體系改革與調整的核心,是課程重構的出發點與目的,高校本科教育應保證所培養經管類人才同時具備“學生”與未來“企業管理實踐者”的雙重身份。
二、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及其改革指導思想
(一)當前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
1. 課程專業口徑過窄過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就教育思想展開了大規模的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教育界與學界以及相關人員就拓寬本科專業口徑、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這一觀點達成了共識。基于這一推動,教育部進行了關于調整本科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建設文件的下達,全國開始了專業上的調整,新世紀之初將我國幾十年形成的504種專業縮減為248種。近年來,高校規模大幅度擴大,以對經濟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名,不斷細分已有專業,就本科院校經管專業而言,一些新增專業有其合理性所在,但部分卻過窄過細,這在形成與提高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方面并無多大益處。
2. 教學內容與實際聯系有所欠缺。改革開放以來,很多高校本科經管類專業在選擇與使用教材之時多以西方教材為主,教材中以對西方經濟學及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的介紹為側重點,在拓寬學生視野、改變其知識結構、增強與世界范圍內競爭挑戰相適應的能力等方面十分有利。然而,這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當前的經濟與管理實踐相脫離,教師在授課之時容易照搬西方經濟理論中的結論與模型,亦或多或少地存在理論與實際相互脫節的現象。從宏觀方面,高校人才的培養應是為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人才,從微觀層面,則主要為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發展輸送應用型人才。高校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與課程教學的當務之急應是培養大批經管類專業人才,使其借助所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理論及方法,創造性與靈活性地解決我國經濟或企事業單位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在開展以西方經濟與管理理論為主的課堂教學之時,還要選擇性地強化對我國經濟及管理方面相關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與研究,以免令高質量的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空談。
3. 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就高校本科經管類人才培養而言,讓學生了解社會、增強其對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的感性認識意義特殊且重要。以往課堂教學與人才培養中有看中實踐教學的優良傳統,然而近年來,由于受到思想重視程度弱、經費投入欠缺保證等因素的影響,致使經管類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在較大程度上被忽視、被削弱。很多高校雖然在名義上對實踐教學環節與一定學分有所保留,但實際上多是讓學生在假期自發進行,不僅做不到組織的嚴謹性,又難以保證有效的指導與考核供給,實踐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造成了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顯著弱化。
(二)課程改革與調整的指導思想及核心理念
以應用型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所做的專業教育定位為依據,在對經管類核心課程進行改革與相應調整之時,應當有選擇、有重點地借鑒并學習教育領域已有的經典范式及其所提出的新理念與新方法,保證課程改革與調整工作的開展能夠為課程設置提供優質、可靠的服務,令其滿足經管類專業建設的要求,達到總體目標。
具體地,可以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行借鑒與傳播,通過合理運動教育學家布魯姆所提出的認知法則,對具體的目標設定加以遵循,按照教學活動組織的相關流程設計具體課程,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同時,以對多種教學策略的采用為支持實現教學目標,在整體層面上貫穿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將小組以及學生個體的進步與成長作為基準,進行教學活動的科學組織,提供相應的教學指導,這種教學方式同樣符合近年來所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要求,可以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不斷提升團隊學習的效果,進而提高知識保持率。
三、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的課程改革與調整——以《保險學》課程為例
(一)改革與調整教學內容
1. 進行教學內容動態調整機制的創建。以對西方經典教學內容的集成為基礎,將我國有關保險業的具體法規及其行業發展的現實動態作為參考依據,考慮對不適合的章節內容作適當的刪減,有選擇性地將保險業的變革及創新性內容添加至教學內容之中,合理更新,充分按照“新理念、新方法、重實踐、講運用”的內容安排準則,每年度對課程內容做相應的梳理與論證,創建與設立相應的教學內容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在學生參與具體的實踐之時,有效凝練課堂上的內容,進行“遞進式教學+立體化模塊”的協同模式的打造,各教學單元搭配豐富的立體化資源,提供可靠便利于學生,使其能真正做到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并對其加以理解與運用;除此之外,以對充分理論課程內容的保證為前提有針對性地增設保險實訓課時,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進一步強化教學內容,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對其應用能力進行訓練。
2. 以學生為中心整體規劃與設計課程。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目標設定與教學活動組織方面進行標準化《保險學教學大綱》的編寫,將課程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之間、學生能力與職業就業領域之間所對應的相互關系理清,與布魯姆認知學習領域目標分類法相結合,對《保險學》課程的學習目標做出清楚的說明,明確學生在學習實際課程之后能夠從記憶、理解、運用、分析等各個層面獲得收益的內容,對學習目標具體涉獵到的諸多能力水平進行清晰的闡述,強化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以及學習效果優化的重視,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及觀念的綜合培養。
3.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基礎在于有效實施教學手段及方法,這是優化教學工作、提高辦學水平的關鍵環節。在對教學實踐進行相關探索的過程中,應不斷嘗試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新手段(如網絡教學平臺、BB系統、創課等),通過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積極引進,保證課程教學內容的新穎性、高度信息化以及學生參與性,使其真正地適合高素質專業應用性人才的培養需求。教學方法應重點改革以往單一化的教師灌輸式教學,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教會他們學習與發展,以多種教學方法的實施為支持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至學習過程中,營造出一種探究式、極具樂趣與挑戰性的課堂氛圍,加強對案例、情景、CET、項目以及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及方法的應用。通過對落后觀念的有效改革,以及對大信息量與新技術手段的積極運用,實現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改革與調整實踐教學
1. 搭建保險實踐教學內容。以保險業務實訓為視角,按照行業的實際工作內容進行實驗項目的梳理,設計業務實訓,購買相應的保險軟件,以此做到對保險實踐能力培養有效性的切實保證。
2. 建設保險實踐基地。充分地發揮學校與社會(尤以企業為主)的力量,對求學與就業(創業)進行結合,強調教學與實踐、實習的相互融合,建立起校內系統知識學習、技能訓練以及校外適應性知識應用之間的密切關系,開辟一條開放的,對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利的新渠道。
其一,進行校內仿真模擬實訓室的建設。根據學校所提出的統一要求引進一批保險實務模擬教學軟件,待學生學習完相應的保險學課程理論知識之后,組織其參與統一的上機模擬實訓,為他們提供可以進行真正動手鍛煉的平臺,由具有豐富保險經驗的教務人員擔任實踐指導導師的職務,學生通過課程實訓,可以做到對理論知識的深化理解與鞏固,這有利于強化他們對實踐環節及具體流程的熟悉,以此奠定可靠的基礎于后期深入程度更高的企業實訓。
其二,參與校外實訓基地的短期項目實訓。建立起同中國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的密切合作關系,保險公司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實習期大約為1個月。具體地,可在《保險學》課程結束之后統一安排學生進入保險公司參與1個月時間的公司實訓,讓他們參與至客戶開發、產品銷售以及晨會經營等一系列活動之中,熟悉個險銷售業務流程。此類實訓模式的優勢如下:可增加學生進入職場進行自我鍛煉的機會,能夠讓他們進一步認知與了解相關的保險業務流程,與仿真實訓相較而言,該實訓模式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增強學生在就業之后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
其三,參加校外實訓基地的頂崗實習。該頂崗實習大約歷時3個月之久,一般從學習周期中第6個學期的倒數第四周開始,截止到第6學期的暑假結束。在該模式下,學生參與實訓的周期更長,可以更加深入地認知公司業務經營的流程,在相應崗位參與實踐鍛煉的機會更多。
其四,校企合作,將壽險、財險等系列產品的真實項目引入。例如,與中國人壽建立合作關系,圍繞壽險公司經營、壽險產品開發原理、銷售、承保、核保理賠以及再保險等內容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充分知曉保險市場的相關準則,明白市場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同時,掌握市場特征與類型、市場模型與機制等各類知識;讓學生參觀承保、核保、理賠等國壽市公司本部相關于教學的部門,對他們進行小組劃分,以小組的形式將他們分配至支公司與營銷部,幾個學生跟著一個師傅(教師)參與公司晨會以及出單全過程。通過以上類型的實訓做到課堂教學對實際業務的滲透,極大程度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熱情激發出來。
四、結束語
對于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而言,課程建設十分重要,高校經管類專業應基于教育理念與新教學方法,由信息化手段為其提供相應的輔助,對課程建設的體系與內容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與行業人才所需以及具體的工作內容相結合,融合相關產業,將課程教學質量的內涵建設落實,真正向社會輸送更加合格的人才。在行業不斷融合與發展的影響及推動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所受到的來自于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需要具備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應用型經管類本科教育應不斷地探索,通過有效的課程改革與調整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所需人才,同時,為應用型高校的建設積累更加豐富的經驗。
參考文獻:
[1]李振平,魏巍.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5):33-34.
[2]李映輝,李海波,黃蕾.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學科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管理學原理》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17,31(1):147-151.
[3]劉偉輝.轉型發展背景下基于經管類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的專業課教學改革與課程體系重構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3):76-79.
[4]劉昭云.地方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探討[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29(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