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
摘 ?要: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產勞動實踐教育是最有力的路徑之一。核心價值觀培育與生產勞動實踐高度契合,脫離了生產勞動實踐核心價值觀培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上海大學翔英學院在校企深度合作育人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其實踐路徑主要包括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育人導向,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保障機制,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評價體系和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專項經費。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產勞動;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180-04
Abstrac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productive labor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ways.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practice of productive labor, without productive labor practi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it becomes water without source,wood without root.The Xiangying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The practice path mainly includes implementing the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perfecting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establishing special fun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duction labor; cultivation
引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引領著我國人民的行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因此,高校承擔著引導大學生型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重任。
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產勞動實踐教育是最有力的路徑之一。核心價值觀念脫離了生產勞動實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是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才能從單純的理論邁入現實的生活。任何社會成員,要真正去踐行一種價值觀,只有在經歷社會實踐的檢驗后,才能在思想意識中得到確認,接受進而踐行為大學生自身的品質,即在生產勞動實踐過程中感受、體驗、辨別和展現自己優秀的道德品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這樣的論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①南宋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寫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生產勞動實踐培育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由之路。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生產勞動實踐的契合
馬克思在充分吸收社會分工學說,具體考察了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大生產,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列寧、毛澤東等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的“實踐育人”理論。列寧莊重地申明:“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②毛澤東在談論教育工作就強調指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③也反復強調參加勞動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正確之路。鄧小平早在1958年就指出“勞動也是教學,是政治思想課。”④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明確提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⑤該教育方針在1995年寫進《教育法》,以成文法的形式規定下來。
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應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以真實體驗認知社會,激勵大學生積極投身生產勞動實踐,在社會大熔爐中獲得對社會的真實認知,推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改造與提升自我價值,最終實現全面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使高校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誠擁護者、堅定實踐者與熱情傳播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借助生產勞動的有效實踐形式,才能將其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高校“立德樹人”育人根本任務的生產勞動契合性。高校“立德樹人”育人任務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內化為高校大學生的處世準則,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潛移默化導引,有效提升高校大學生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積極營建重視高校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氛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產勞動實踐過程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產勞動實踐中“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⑥
(一)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培育與生產勞動實踐的契合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上層建筑的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核心價值觀反映一個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一個國家的富強、政治的民主、社會的文明與和諧程度是由這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而作為生產勞動的實踐是人類認識世界、創造物質世界最主要的實踐活動,推動人類生產的發展,物質財富的積累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進一步激發高校大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更好地學習真本領,提高工作能力,為將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⑦大學生參加生產勞動,投身社會實踐,在生產實踐中,深刻感知我們的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切實體會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技術的優勢與差距,真實感知關鍵技術上的差距,真實感受我們國家民主建設進程,真切感受社會中不文明的痛點,切身體會社會中不和諧聲音。事實證明,如果只是讓學生關起門來讀書,不參加勞動,不接觸社會,不了解工人農民創造社會財富的辛勤,無從培養與勞動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在國際化背景下,了解我們國家還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激發愛國報國情懷,努力學習,培育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如果不參加企業生產、不參與跨國公司的實際運作,是無法了解國際前沿技術的,更無從知道我們國家真實水平,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可以更好地進行國情教育,更好培育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
(二)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培育與生產勞動實踐的契合
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得高校大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將書本學到的核心價值觀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感知當下真實的勞動自由度,感知勞動的異化程度,了解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勞動人民平等的勞動關系,感受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工人階級的公正待遇與資本主義條件工人階級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企業公司按合同辦事,遵規守矩,切身體會法治的力量,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知曉工礦企業是講權利、講義務和講責任的地方,這樣才能確認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自由不是無邊界的,才能使廣大大學生做到“心中有法人自律,法在心中行自明”。大學生只有親身參與社會生產勞動實踐,才能感知真實人的關系中存在的馬克思筆下描繪“物的依賴性”的自由與自由的生產實踐、自由人的聯合體、全面發展的人的自由的差距,明確社會的進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續奮斗。大學生只有參加生產勞動實踐,才能深刻理解平等對于社會成員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等級差別傳統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個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平等的就業機會,平等的晉升渠道,平等施展才華的環境,這樣才能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整個社會也才能蒸蒸日上,這種平等重要性的體驗只有放在真實的社會生產實踐中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社會,市場經濟本質是規則經濟,是法治經濟,要求社會成員辦事要公正,具備法治思維,大學生只有在社會生產實踐中遵循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才能逐漸養成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循序漸進地培育契約精神和法治意識。
(三)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培育與生產勞動實踐的契合
馬克思主義強調造就人全面發展的唯一路徑就是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全面發展的主要指標因素。愛國簡而言之就是愛祖國、愛人民。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與北大師生座談時寄語當代青年大學生,提出“愛國、勵志、求真和篤行”的八字要求,如何去愛國?愛國不能停留在喊口號,說大話,愛國要落實在行動上,愛國必須篤行。在那次座談會上,作為學生代表向總書記匯報的宋璽同學,大三時候入伍成為一名偵察兵,先后參與特種大隊的各項訓練,作為中國海軍第二十五批護航編隊中唯一一名女陸戰隊員赴亞丁灣護航,被譽為“國系90后”“紅海行動真人版”。“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是反映了社會成員重要的職業角色品質,也是基本工作態度。個人層面,誠信是人安身立命之根基。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孔子認為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的信任,雖身處荒蠻之地,也能暢通無阻,如果不守信用,即使在繁華的州郡,也會舉步維艱。古代就有曾子“殺豬教子”和 “恪守信用,千里赴約”等范例,教育后人“人無信不立”。生產勞動是群體性活動,大學生在生產勞動實踐過程中與企業同事一道學習、勞作,在勞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責任,要與人協作,在生產勞動中同同事打成一片,做到與人為善,與人為伴,在與同事、同行共事、合作中培育敬業精神和誠信意識,樹立“誠外無物”理念。大學生只有通過社會生產實踐,在勞動實踐中體驗這些道德規范,并在實踐中反思自身行為是否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他律性的道德規范向自律轉化,最終形成“內得于己,外得于人”的道德品質。
二、翔英學院的校企深度合作生產勞動育人探索與實踐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精神,創新卓越人才培養辦學模式,由上海大學與唐翔千專項教育基金聯合組建上海大學翔英學院,培養“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兩個新工科專業的本科生,作為實施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工作的重要基地。翔英學院創新校企聯合卓越人才培養模式,以通信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以企業的實際工程項目為牽引,實現課程體系整合,推進校企聯合培養,將專業知識學習與工程項目實訓緊密結合,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工程實踐,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院在7年多的建設實踐中,探索了多方合力實踐育人的辦學體系,初步形成了系統化、立體化的辦學組織模式。著力從育人標準、學科支撐、授課內容、教學安排、協同育人、國際化培養等六個方面,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初步建立了面向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全過程管理模式,為探索新工科“多方實踐育人”創新模式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10+2+1+3”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10+2+1+3模式安排教學活動。圍繞整體的通信系統與電子信息系統設計,有機整合課程內容。加大專業主干課程生產勞動實踐環節比重,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系統理解與運用;與上海大學的三學期制有機結合,設計兩階段累計一年的企業培養,以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企業培養第一階段,通過企業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實現,并與第二階段綁定。學生通過在企業實際勞動崗位上參與企業一線核心項目,完成企業課程的學習,體驗企業實際環境和基本要求,發現專業興趣,找準未來專業方向。第一階段企業培養結束,安排1個學期回校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學生根據自身未來專業定位,有目標地選修相關專業課程,真正做到“興趣驅動”,有效提升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為第二階段的企業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企業培養第二階段,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的內容均來自企業實際的工程項目,且相關成果能夠直接應用于解決企業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有效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培養平臺建設
通過上海美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中興通訊等企業深度參與,校企共建“通信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上海高校示范性校外實習基地”“上海市市屬高校重點校外實習基地”等聯合培養平臺。依托平臺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及教學資源建設。
(三)優化管理機制,規范校企聯合培養的全過程管理
翔英學院率先建立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涵蓋合作企業遴選、企業崗位發布與申請、學生和企業的雙向選擇、培養過程監督、培養結果考核等關鍵環節的校企聯合培養全過程管理制度,明確各環節實施辦法與要求,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有效保障校企聯合培養質量。
(四)以人文教育、創新教育、國際化培養為著力點,培養一批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基礎扎實、實際動手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的卓越工程師和優秀人才
根據唐翔千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人生經歷,以翔英書院為平臺打造卓越工程師全面素質培養課外支持體系,塑造和傳承“愛國、創新、國際化”的翔英文化。基于書院整合優秀校友及社會資源,搭建交互式跨界人才培養平臺。打造“翔英講堂”師生交流品牌活動,通過文化育人和精神引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公民素質和人文情懷,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碰撞,產生新的認識,形成新的思想,充分激發師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教學相長。聘請優秀校友和企業專家、創業導師,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生涯規劃、國家政策、創新思維等各方面的引導,營造創新創業、成長成才的良好氛圍。搭建學生自我管理平臺,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等社團自主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生產勞動實踐路徑——以翔英學院校企深度合作為例
(一)明確勞動育人目標,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導向
在企業參加生產勞動實踐中,大學生要在具體的工作場景中擔當具體的角色,角色賦予一定的身份、分工和職責,由于角色性規定,大學生就會體驗到角色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自然而然就會將課堂上學到的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生產勞動在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優勢凸顯出來,在構成教育活動完整性的同時,也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在校企聯合培育中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導向,理應成為高校切實履行立德樹人任務必須堅持的舉措之一。
在大學生奔赴公司企業參加校企聯合培育前夕,學院領導要統一思想,明確育人目標,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目標貫穿于生產勞動實踐的各個環節,所以,在“出征”前要精心籌劃一次動員會。在動員會上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巧妙融入到“出征”前輿論宣傳,輿論宣傳起著統一思想、引導發動、振奮人心的作用,動員會可以起到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灌輸正確的勞動觀,并觸發大學生自覺行動,引導大學生在參加校企聯合培育過程中認清國情、社情,能夠理解和認同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價值觀,從而積極踐行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在校企聯合培育第一階段結束后要及時召開總結會,給予在校企聯合培養階段中模范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學表彰,做好鼓勵先進,鞭策后進,鞏固培育成果。
(二)建立高校與企業合作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的保障機制
高校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規范引導,形成一套由學院、合作培養單位、學生三方參與,既能保護大學生合法權益,又能明確各方權責明確的保障機制,確保大學生在校企合作培養期間的各項培育活動得以有序開展。在此基礎上,由高校與合作培養單位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原則達成共識、形成規范,有章可循,確保大學生在崗位上實習;大學生則通過在具體的崗位上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實現自己提升綜合素質;合作培養單位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允許學生接觸公司核心業務,給予大學有挑戰性的工作,大學生在接受這些公司核心業務和挑戰性工作中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建設校企聯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評價體系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情況納入大學生校企聯合培育評價指標體系。高校可以通過與合作培養單位加強聯動,共同制定校企聯合培養方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培養方案中,引導大學生在參與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與合作培養單位做好充分溝通,在大學生參與合作培養過程中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衡量指標,作為合作培養結束后,將學生核心價值觀踐行情況作為成績評定的必要指標之一。高校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及時有效的信息搜集系統,為每一位大學生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誠信檔案,誠信檔案用以保證激勵措施的有效性,提升綜合評價體系的引導力。
(四)建立大學生校企聯合培養專項教育基金
經費是校企聯合培養教育事業順利開展的血液,高校要設立大學生生產勞動實踐育人專項基金,爭取公益機構和社會力量對校企聯合培育的資助,高校要不斷努力擴大社會影響力,建立機制,通過發動校友捐資、產學研合作投資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探索高校與合作企業的雙贏模式,從而多渠道的吸引實踐育人的資金投入。從專項基金中專門劃撥一部分用于學生赴海外企業參與校企聯合培育,這一點很重要,大學生參與海外企業實習,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通過比較,真實地感受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初心和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從而滋生出“愛國情懷”,只要國家富強了,才不會“挨打”。如,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在上海大學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用于支持翔英學院實施海外企業校企聯合培育卓越工程師計劃,從2014年到2018年每年捐贈人民幣100萬元。2019年4月,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決定自2019年起分五年再捐贈注資上海大學翔英學院“翔英學院翔英獎勵基金”750萬元,用于翔英學院的人才培養和獎勵作出貢獻的師生。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②列寧.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1.
③毛澤東.毛澤東論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91.
④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1.
⑤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工作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9-11.
⑦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澤東.毛澤東論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工作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9-11.
[6]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