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賢智 何登峰
摘 要: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自古以來,其一直教育感化著我國人民。如今,隨著詩詞文化進校園,詩教工作正轟轟烈烈地開展。對于對詩詞文化學習不夠深入的小學生,我們試著用歌唱詩詞感情懷、誦讀詩詞知聲韻、書畫詩詞品意象、仿寫詩詞傳神韻等多樣化形式開展詩教工作。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這些形式中,仿寫詩詞是最有效的形式,誦讀次之,歌唱書畫再次之。當然,在開展詩教中,只有把這幾種形式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詩詞文化。
關鍵詞:詩教;有效形式;分析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靈動的詩詞迸發著智慧的光芒,灌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使炎黃子孫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詩詞,一直起著教化的作用。正如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則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優秀的中華詩詞感發人心,陶冶性情,是進行教育感化的好教材。而作為初涉詩詞的小學生,多樣化形式有效地進行詩教工作,使其樂于接受,讓其感受到詩詞的美,最終形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而全面發展。
一、歌唱詩歌,感受詩詞文化情懷的一種的有效形式
古人詩詞,創作之初大多可以唱吟,口耳相傳,流傳到今天,曲譜腔調盡皆失傳,后人無法知曉。是不是今天就不能唱了呢?不是的,今天我們也涌現出許多的曲作者,把傳統的古詩詞進行譜曲,并進行傳唱,以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感受詩詞之美。筆者認為,作為初涉詩詞的小學生,把詩歌唱起來,這是愛上詩詞,學習詩詞,感受其文化情懷,從而全面發展的第一步。
唱詩歌,這既是音樂的審美熏陶,又使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悉的古詩詞句。小學生可能不理解詩詞本身含義,但在富有動感旋律、節奏明快、宛轉悠揚的音樂聲中獲得了美的享受,在無意識中熟記其詩詞句,漸漸感受詩詞意境,品味詩詞作者的家國情懷。研究中,我們編寫了《浙大小學中華詩詞傳唱曲集》,利用學校音樂課或第二課堂進行教學,利用學校廣播進行播放,利用語文課前一首歌進行傳唱,讓詩歌音樂成為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劑“興奮劑”,讓小學生愛上詩詞,更加快樂地學習生活。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合唱比賽,大合唱《讀唐詩》在省市比賽就獲二等獎。因此,筆者認為,傳唱詩詞,對于小學生學習詩詞是有效的。
二、吟誦詩詞,獲知詩詞聲韻之美的有效形式
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普遍浮躁。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人能有多少?真是少之又少!詩教進校園,吟誦詩詞,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只有多吟誦中華傳統詩詞,汲取其中優秀的精神財富,獲知詩詞聲韻之美,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詩詞。
(一)傳承中華詩詞,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華詩詞,以其獨有的聲韻之美而享譽世界。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詩詞文化有中華詩詞這般博大精深。面對璀璨的民族傳統文化,面對如今的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缺失,黨中央發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號召,讓中華民族文明之花得以發揚光大,繼續閃耀于世界藝術之林。
(二)吟誦中華詩詞,是小學語文課標的要求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三)多形式吟誦,展中華詩詞之美
中華詩詞,講究聲韻平仄,故其讀來瑯瑯上口,讓人回味無窮。在詩教工作中,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詩詞的吟誦。
1、語文課堂展才華
詩詞教學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進行詩詞的誦讀訓練,個人誦讀、集體吟誦等形式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古典詩詞之美。朗誦時,教師可為其配上背景音樂,讓其更加精彩迷人。
2、開展課前誦詩活動
每節語文課前,開展課前誦詩活動,讓學生對常見詩詞爛熟于心,從而由量變到質變,掌握詩詞節奏之美,同時,也完成了課標規定的誦讀任務。
3、多開展吟誦比賽,形成競相學習詩詞的氛圍
研究中,我們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浙大小學詩詞誦讀手冊》進行吟誦比賽,為學生營造一個詩詞吟誦學習的氛圍。學生們通過千人誦詩活動,提高了學習詩詞的熱情,在教育局組織的詩詞吟誦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三、書詩配畫,給詩詞一個展示意象的空間的有效形式
單講詩詞,小學生可能覺得枯燥。但如果在進行詩教活動時,開展一點書法繪畫活動,讓其與中華詩詞聯系起來,學生對詩詞的認識會更加深刻。一句句美美的詩詞楹聯,在宣紙上顯現,副有質感的線條,黑白相間的章法,讓學生感受到詩詞原來可以這樣美麗。它就是為書法而生。如果有才,根據詩詞意境,畫幾幅山水人物花鳥,配上詩句,進行吟誦,一切盡在字中,一切盡在畫中。意象之高格,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正如古人詩句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教工作,書畫活動必須開展。這樣,學生在學習書法繪畫的同時,提高了對詩詞對聯的認識。
四、詩詞仿寫,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神韻的有效形式
詩教工作,難的無外乎教寫詩。對于初涉詩詞的小學生來說,就更難了。這難,難在小學生沒有詩詞基礎。而在古代,多有七歲作詩七步作詩之神童,原因何在?因其從小浸潤在詩詞的海洋中,耳濡目染,掌握了詩詞寫作的規律。那么今天,面對基礎不扎實的小學生,如何教寫詩?筆者認為,這還得從仿寫開始。
仿寫,歷來是學習寫作的必經之路,詩詞亦然。詩詞,雖歷經近兩千年的發展,規模宏大,博大精深,但仍有規律可循。對于小學生,筆者認為應該從規律性強的五言或七言對聯、絕句開始。詩教活動時,教師規定其平仄形式,定其韻部,教會學生尋找其規律,把自己的經歷感受用詩化語言濃縮進去,依樣畫葫蘆,完成詩詞的創作。
因此,在詩教過程中,我們利用校本教材《詩詞曲聯寫作入門》開展詩詞講座、詩詞曲聯創作比賽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詩詞創作詩詞的積極性。通過講座,學生們對創作詩詞對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創作出相當不錯的作品,學校收集整理,參加教育集團組織的比賽,好的作品,推薦發表于《求是詩苑》。筆者認為,仿寫詩詞,是小學開展詩教工作最有效的形式,因為通過不斷地去寫,學生詩詞學習的興趣才更濃,才會去誦讀、吟唱,并逐漸形成學習自覺性。
總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任務是艱巨的,也是光榮的。開展小學詩教工作的形式是多樣的,只有這些形式多樣化結合起來,才能讓人生成長關鍵期的小學生心靈世界充實,情感生活豐富,想象天地廣闊,成長為有是非觀、有真性情的好人。只有這此形式多樣化結合起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加發揚光大。也只有這此形式多樣化結合起來,中華詩詞才能發揮它更大的價值,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 陳向春《吟誦與詩教》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3] 鄒尚智《有效教學經典案例評析》開明出版社 2009.
[4] 海德格爾《詩·語言·思》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0.
[5] 沈潛德《說詩晬語》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