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鋒
摘要:隨著初中課堂學生數量增多,但我國初中英語教學依然延續著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可避免的在當下教育環境中出現一些弊端。合作性學習,分工式學習可以成為新形勢下英語教師在教學授課過程中的新途徑。通過引導學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效避免課堂的乏味、學生的不積極、不參與。從而使教學效果更加有成效,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
關鍵詞:合作性學習;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學習英語的最關鍵時期莫過于初中時期,在這一階段,很多學生對于這門學科有著懼怕心理,如果教師仍然采用著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會產生不理想的教學效果,甚至會使學生出現逆反、厭惡心理。從這個方面來說,初中英語教師就肩負著較為重大的責任,在能夠使學生接受這一晦澀難懂的內容同時對其產生興趣。此時,合作性學習的重要性就較為突出,作為新課標要求下的教學方法,初中英語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合理運用,轉換教學思維,讓學生成為英語課堂的主講人。
一、合作性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意義
合作性學習在課堂中主要是以學生為主角,通過分成小組,成員之間通過相互協作,取長補短來開展的。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先將班級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再授予不同的教學任務。老師在課堂中更多的是扮演導引,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將課堂的主動性歸還給學生,通過組內合作完成被分配的教學任務,相互交流心得,從而完成被分配的教學任務。
合作性學習不僅可以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能有效的培養小組這個小團體的團隊榮譽感。初中學生勝負感較強,不同的小組有著不同的教學任務,這樣一來,在課堂進行過程中,小組之間就會不自覺地進行比拼,小組任務的完成靠大家,這樣每一位同學都會為自己的小組貢獻出一份力,為小組的榮譽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適當給予表揚和鼓勵,控制好課堂氣氛。
二、合作性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具體操作方式
(一)根本在于情景
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并不是特別高,英語教師就需要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聯系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談的創設教學情境。通過這一情景模擬,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也對老師產生了巨大的挑戰,在分組過程中,老師要考慮小組學生的性別、成績、性格以及其他因素,要充分考慮小組成員的實力,做到“勢均力敵”,充分挖掘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配合交流。切勿分組實力不均,不僅壓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使教學任務無法順利進行。
(二)具體辦法在于競賽
初中英語課堂的合作性學習,以小組競賽的形式來進行,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充滿斗志的參與其中,當然小組競賽的前提是圍繞課程內容。英語教師在小組分配過程中會將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分配給各個小組。打個比方,對于“It?is?necessary?for?sb?to?do?sth”這一句式,老師可以給學生舉一個例子,讓學生根據例子想象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通過漢語說明句子的意思,在通過組間成員的合作,查閱單詞等方式,嘗試使用英文進行情景表達。根據不同小組的表現,英語教師要進行實時記錄,綜合考慮答案的正確性以及小組成員參與的積極程度評選出最佳小組。更重要的一點是,正確的答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討論過程中的參與感和尋求答案的過程。
三、合作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常見的需要注意的問題
合作性學習在課堂中的順利應用不僅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也十分考察師生之間的默契,我們簡單說一下在合作性學習中的一些常見的問題。
之前說到,初中生的勝負感和榮譽感較為強烈,小組學習競爭性又比較強,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現激烈爭辯的情況,更為嚴重者會出現組內或者組間爭吵。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積極干預,適時調節,避免出現嚴重問題。對于不同性格學生進行安撫,從而保證課堂的紀律性以及教學任務的順利展開。
英語教師應當起到“控場”的作用,在合作性學習中,教師的身份就是導演,而學生的身份就是演員,不可避免的會有學生進入場景快有的學生進入場景慢。所以,英語教師在布置完本堂課任務之后就要進行引導,使學生主動思考,要向著授課內容前進。避免學生不進行分析就直接交流。不僅不利于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理解的深度,也不利于教師課程的進行。
正如上面所說,英語課堂是一個劇場,英語教師就是最大的導演,學生則是舞臺上的主角,而合作性學習就像是一種拍攝方式,這種方式的成敗與否在于老師這個導演的調動性。教師可以強制性的要求劇本,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由發揮,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通過諸多方式將學生帶入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發揮自身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主動公布答案,而是應當靠小組成員之間的探索合作來找到正確的的答案。教師始終要做到觀察和引導,將課堂交給學生。
參考文獻
[1]李麗娟.合作性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研究[J].考試與評價,2017(6).
[2]劉志國.合作性學習與教學模式的變革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