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萍?凌勇軍
摘要:老師要上好一節(jié)課,必須認真研讀教“材”,即所教文本與所教學生這兩種材料,突出重點,逐一突破。同時還需要的是不斷地去完善,不斷地改進——改變我們死搬硬套的慣性教學思維,改變我們急功近利的教學態(tài)度,改變我們只顧自己“教”而不顧學生“學”的單打獨斗式課堂教學。
關鍵詞:教學?反思?突出重點?激發(fā)思維
3月21日,市教研室到我校進行教學調(diào)研。在這次調(diào)研公開課活動中,我執(zhí)教了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賣油翁》一文。《賣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筆記體小說,它通過賣油翁和陳堯咨之間的一段小故事,用淺顯易懂的文言文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這篇文章故事性很強,學生較易理解。就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這節(jié)課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學有所獲的同時,反思我的課堂教學,也讓我認識到——要上好一節(jié)課,必須認真研讀教“材”,即所教文本與所教學生這兩種材料,突出重點,逐一突破,方能決勝課堂。
課前:研讀教“材”,突出重點
本次公開課前,我認真研讀所教課材的《教學用書》,并參考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教案設計;網(wǎng)上觀摩了一個教學實錄案例……從中了解到本文的重點點不僅僅是理解“熟能生巧”這個道理,還有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對于文章詳略的處理;
2、人物心理態(tài)度的揣摩;
3、感受人物對話語氣,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4、在人物的對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題;
5、感受文言文表達的簡潔之美、凝練之美等。
……
為了使整節(jié)課知識容量飽滿,又顯得條理清晰,我將以上強調(diào)的多個知識點融為一體,進行了一個調(diào)整、銜接,并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設置了小組討論、小組分析、現(xiàn)場課本劇表演等內(nèi)容,以活動形式帶動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并貫穿整個課堂知識點教學的始終。
同時,根據(jù)課堂教學設計,我布置學生做好相關的課前預習,以便課堂上開展小組討論與分享,也要求學生能提出和挖掘出更新的、深層次的問題。
但在行動導向式磨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在課堂上,為了使各個知識點都能夠涉及,于是每一個知識點根本無法進行深入探究,僅停留在表面。一節(jié)課下來,不僅時間倉促,更重要的是整節(jié)課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重點也不集中、不明確,難點難以突破,更談不上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指導專家提出:一節(jié)課就像一篇文章一樣,要有重點內(nèi)容、亮點情節(jié),不要面面俱到。
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再次深入教材,結(jié)合教材和七年級學生的知識框架、理解能力,重新調(diào)整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將多個知識點重新取舍。最終確定了教學目標:
1.熟悉故事內(nèi)容,揣摩人物心理和態(tài)度;
2.揣摩關鍵語句,感受文言文表達的簡潔之美;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熟能生巧”這個核心,以“故事內(nèi)容、揣摩人物心理和態(tài)度”兩個問題來加以體會。
而“人物心理和態(tài)度”的揣摩則抓住文言文當中的關鍵字詞加以體會和感受;分析關鍵詞的同時,引導學生品讀文言文的語言簡潔之美。
在課堂延伸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圍繞著“熟能生巧”這一主題,拋出了“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當中‘熟’真能生‘巧’嗎”這一問題。在課堂上,這一問題激起了同學們的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熟不一定能生巧,更重要的還要方法上指導,態(tài)度上的謙虛。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將整個課堂推入了一個新的高潮點。
總之,我深切體會到了,只有課前對教材進行反復研讀,明確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設計出亮點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上好一節(jié)課。
課中:掘“材”潛質(zhì),激發(fā)思維
研讀教“材”是一個十分常規(guī)的過程,但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前的對文本的理解與教學設計工作上。在上課之時,我們更應注重對所教的學生——這個所教之“材”認真研讀,即不僅要思考我們教師怎么教(教法),還要考慮學生怎么學(學法),如何去挖掘、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這才是決勝課堂教學的關鍵。
磨課時,我按照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循序漸進,逐一引導。但很快發(fā)現(xiàn)問題來了:學生的思維并不一定會按照我設計的軌道進行,他們常常會答不到點子上,或是答不完整。例如,在分析“康肅笑而遣之”的“笑”的內(nèi)涵時,有的學生能說到尷尬,有的學生說是嘲笑、更多的學生是保持了沉默。(參考答案是:有所領悟,慚愧的笑,也是自我解嘲、尷尬的笑。)于是,我有點急,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回答完整,我不斷的引導、提示,結(jié)果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課堂氣氛也較為沉悶,還真的尷尬了。
磨課后,指導專家提示我:備課,更要備學生。要學會結(jié)合文本,抓住關鍵詞句,設置情境,描繪畫面,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我恍然大悟。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是一種追問,去啟發(fā)學生進入教學問題的情境,與教師的交流、碰撞,也許更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與探究。于是,我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
先找出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語、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然后現(xiàn)場表演人物的語言、動作、眼神。讓學生在的觀摩中來體會人物復雜的心理。這樣一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迅速提高了,學生在感悟文本簡短的語句時,畫面感也情事增強了,他們自然而然對人物性格、復雜心理的把握也更準確了。
課后:自我提升,總結(jié)反思
從事初中語文教學19年,我一直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現(xiàn)實卻告訴我:教學其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堂課真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對于我們而言,最需要的是不斷地去完善,不斷地改進——改變我們死搬硬套的慣性教學思維,改變我們急功近利的教學態(tài)度,改變我們只顧自己“教”而不顧學生“學”的單打獨斗式課堂教學。而且,我這次很認真地領會指導專家的意見,并不停地去追問教學問題背后的問題:有什么問題?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解決?今后怎么辦?還有什么辦法與策略?在寫篇反思的時候,我也很謙虛地與同是語文教師的愛人探討課堂教學問題,把我的反思拿給他看,請教她怎么修改,才有這篇反思的最終落地。我感謝專家的指點迷津,感謝同行的不吝賜教,更感謝自己能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教學。
這是一節(jié)非同尋常的常規(guī)教學課。對我而言,我不僅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學相長的意義,“授業(yè)”并不難,難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傳道”,難在如何引導學生去“解惑”;我不由地感嘆,在學校里最可怕的情況是“一群不懂反思的教師還在拼命地工作著”,所以我真的是幸運的。這節(jié)課,好在有指導專家的引領,好在有同行的指點,我似乎感覺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不只是因為我順利地完成了一節(jié)公開課,也不只是我終于完成了教學反思這個任務,而是我終于明確了今后教學的方向,我將迎接教學生活的又一個春天。
參考文獻
[1]彭洪海.?更新理念重視方法決勝課堂——淺談新課改下語文課堂如何改進教學方法[J].?新校園:理論版,?2012(11):193-193.
[2]楊麗,?杜振慧.?有效教學決勝課堂——化學新課程下的有效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51):80-81.
作者簡介:黃昆萍,1977年7月,女,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qū)鳳霞中學,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凌勇軍,1976年8月,男,廣東省清遠市第一中學實驗學校,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