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東
摘要:對于初中階段來說,語文課程屬于主要的學科之一,關系到最后的中考成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長久以來,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單一化,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初三語文復習的要求。再加上師生間的交流較少,導致語文課程的復習效率非常低,無法達到設定的復習目標。所以,提升初三語文復習的實效策略非常關鍵。本文以提升初三語文復習的實效策略當作核心的研究內容,從下述幾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闡述和分析。該研究以分析提升初三語文復習的實效策略作為主要的目的,從而有效提升初三語文復習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初三;語文課程;復習實效策略
前言:
在初中時期,學生們會以學業為主,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在此過程中,不僅學生面臨著中考的巨大壓力,而且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尤其在初三時期,學生們即將迎來中考,此階段的科學復習十分關鍵。而語文課程屬于主科之一,其中包含了諸多方面的知識,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使學生將所學習過的語文知識融會貫通,需要教師的合理指導與啟發,幫助學生掌握初三語文課程復習的方法和技巧,以便為后續的中考考試做好準備。為此,系統思考與分析提升初三語文復習的實效策略顯得異常關鍵,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科學復習語文課程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作為中考語文試卷中必考的內容,教師需要重視復習初三語文閱讀理解部分的同時,確保學生復習的效率。對于閱讀理解訓練教學工作來說,涵蓋了文言文與現代文兩個部分。第一,復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因為古人和現代人之間在詞語的表達形式方面顯現出很大的差別,再加上一詞多義的情況,增加了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度[1]。為了改善此種情況,需要教師及時幫助學生進行課文的翻譯,并準確歸納高頻率的詞語。例如:教師在復習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這節課的時候,其中的“薄”處于各類語境下的意思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課文中的“薄暮冥冥”的“薄”,則譯成迫近之意。再如:教師在復習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出師表》這節課的時候,其中的“不宜妄自菲薄”的“薄”譯忽視之意。在學生掌握了課本內容意思之后,便攻克了文言文理解的難關。第二,對于現代文的復習,教師應該為學生說明記敘文、應用文及議論文等文體的區別,并制定出各自的復習計劃。與此同時,教師在掌握文章寫作者的人生經歷、社會背景以及各類修辭方法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基于課文作者的視角進行問題的分析。
二、加大整體訓練的力度,凸出顯試卷講評的科學性
開展初三語文復習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加大整體訓練的力度,凸顯出試卷講評的科學性。通常情況下,所謂整體訓練,主要針對的為把有關的分塊訓練環節予以有效整合與利用。具體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確保試卷內容的質量,體現出試卷的典型性,讓學生經過反復訓練之后,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當完成測試整體訓練以后,便可以進行試卷的科學講評,以此檢驗學生掌握的具體狀況。而正式講評之前,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歸納出主要的問題,同時利用科學的方式加以處理[2]。例如:教師在復習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魚我所欲也》這節課的過程中,由于看出學生對于文言文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差,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堂當中進一步強化文言文的講評管理,鞏固學生的文言文知識,達到靈活運用的效果。
三、確保作文訓練復習的合理性
對于初三語文課程的復習而言,作文部分的復習訓練也至關重要。具體來說:第一,要求學生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細節小事,并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嘗試融入真情實感,避免出現空話與廢話的情況。第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學生通過借助自己的想象力,為寫作構思豐富的內容。鑒于作文題目存在嚴格的限制性,因此學生進行想象的時候,并非隨意、胡亂聯想。第三,采用點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寫作訓練。進行議論文寫作訓練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注重點面相結合,在訓練中學會融入自己的思想觀點與感情,以便凸顯出寫作主題內容的新穎性,發揮出創新的作用。例如:教師在復習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范進中舉》這節課的過程中,并要求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改寫,融入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將內心的感情有效表達出來。
結論:
從此次論文的闡述與分析當中,可以獲知,系統分析和思考提升初三語文復習的實效策略顯得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本文通過將提升初三語文復習的實效策略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從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加以展開論述與分析:科學復習語文課程中的閱讀理解部分、加大整體訓練的力度,凸出顯試卷講評的科學性、確保作文訓練復習的合理性。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內容與結果,能夠獲取有關初中語文教師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從中得到相應的借鑒與幫助,以便增強初三語文復習的實際效果,促進我國初中語文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林會娟.提升初三語文復習實效策略的新思考[J].華夏教師,2018,154(37):1248-1249.
[2]周衛東.初三語文復習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2018,179(26):1368-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