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內心才會充滿愛、充滿感激和陽光,才會更加值得他人尊重。當代小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甚至缺失,這一現象已引起了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高度關注。加強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識,已成為學校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新的著力點。如何加強感恩文化建設,塑造孩子美好心靈,筆者認為應與全國倡導的“學雷鋒”活動一樣,大張旗鼓地納入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感恩文化,內涵豐富。
尊祖宗,感恩文化首先體現在對祖先的敬重與景仰。因為祖先曾創立了偉大的功業,造福于民族百姓,或因為犧牲自己、愛民利他的高尚品德,感動了民眾及其子孫后代,所以分外值得后人尊重。
孝父母,來源于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仁愛論”。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與“禮”,“仁”是內在的品德修養,“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仁”的集中體現就是孝敬父母。孝德的本質是子女對父母親養育之恩的回報。
愛同胞。孟子指出:“仁”的本質是孝敬父母親,“義”的本質是弟弟對兄長的尊敬。儒家主張弟弟對兄長恭敬感恩,后世就有長兄為父這種說法,其包含了兄長在引導、護佑、幫助弟弟成長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勞。
重師友。對老師的感恩,始于開創私學時代的孔子。弟子們對孔子的景仰和敬重是發自肺腑的。孔子之后,儒家后學和士大夫們對孔子的感恩與時俱增,孟子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盡管以道家為尊,同樣也十分敬重孔子,多次在《史記》中引用孔子語錄。漢代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學者名儒輩出,涌現了董仲舒、鄭玄等著名儒家和經學大師,這些宗師傳道授業,極大地推進了尊師敬友風尚的形成。
感恩不但要“愛人”,還要敬畏自然,熱愛祖國。“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木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因此被列入感恩目標。對自然神靈的崇拜,源自先民所固有的“萬物有靈”觀念。“忠君”與愛國內涵基本是相同的,人們往往把對國家的熱愛和對君主的忠誠感恩兩種感情交織在一起,所以說感恩文化所囊括的內涵深遠而寬廣。
感恩,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是對在自己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產生過積極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種感激與回報。感恩體現在人與自然、社會及他人的關系上。其內涵包括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熱愛與奉獻、對自然的親近與保護、對集體的信賴與維護、對師長的尊敬與感激、對父母的理解與孝順,對他人的坦誠與關愛,對生命的敬重與珍愛。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讓社會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少一些指責與推諉;多一些和諧與溫暖,少一些爭吵與冷漠;多一些真誠與團結,少一些欺瞞與渙散;多一些謙虛與知足,少一些驕傲與放縱……感恩,是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感恩,是人生大課堂的必修課程。
二、構建感恩文化,塑造美好心靈。
感恩文化要從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應該貼近孩子們的思想、聯系生活實際,結合中國一系列傳統節日,從日常生活小事著手,挖掘孩子身邊的感恩典型事跡,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恩意識為重點,進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感恩教育的對象不僅僅是學生,實施者也不僅僅是德育教師,而是全員教育、全員參與,整個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都要參與到感恩活動中,讓校園洋溢著濃濃的感恩情。
其一、活動層面。一方面,選用短小精美的哲理故事和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為學生樹立典型,如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等故事,又如岳飛、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毛澤東、周恩來感恩老師的故事等,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將感恩教育融入一年級入學禮、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大傳統慶典活動,還可結合清明節、勞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演講活動,讓孩子積極參與,進而學會樂于施恩助人,樂于奉獻社會,關注身邊、關注社區與社會弱勢群體,富有愛心和同情心;還可以召開感恩主題班隊會,為班級、學校做一件好事,舉辦專題手抄報、黑板報、征文比賽等,鼓勵、組織孩子們與貧困地區的孩子結對交友,讓孩子們知道“我們贊美溫暖的陽光,那是感恩;為日漸衰老的父親捶捶背,那是感恩;送給老師親手制作的一張賀卡,那是感恩;走向社區做一名志愿者,那也是感恩…”
從細節做起。感恩教育應從細微處入手,用一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喚起感恩情結。為父母做一件家務事、寫一封信給父母、定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幫助身邊的同學,讓感恩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其二,精神層面。如讓“八榮八恥”上墻,使孩子們從小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利用廣播、櫥窗、校刊、紅領巾廣播站等形式展播“孝德”故事、感恩事跡,學唱感恩歌曲;開展誦讀中華經典,看一場感恩影片,吟幾首感恩詩歌,積極進行學科滲透,讓感恩教育與學科教育互動并進,相互融合。
常懷感恩心。教育孩子從小學會感恩,從說“謝謝”開始,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誨之恩、同學的幫助之恩、社會的關懷之恩……當孩子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幫助他人,才能學會寬容和理解,才能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其三,物質層面。進一步加強校園人文景觀建設,力求讓墻壁說話,花木傳情,以體現感恩理念的名人名言,體現生態環保的樹木花卉景點,體現學校特色的雕塑,制作一面感恩墻,將孩子們的感恩心語、各種感恩活動畫成一幅幅精美的圖畫,熏陶和影響孩子們心靈,同時還將成為美化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其四,制度層面。建立和強化更明晰的感恩獎懲機制,完善感恩制度體系,制定感恩積分卡,分為一星到五星五個級別,每完成10次感恩活動,升一級;每升一級,學校給予張紅榜表揚與發放星級獎狀,讓孩子們感受到你的感恩行為總是被身邊的老師或同學關注,從內心深入激發感恩情懷。
在我們周圍,感恩猶如陽光、空氣一般,無處不在。學會感恩,進一步加強感恩文化的提升和凝練,使感恩成為學雷鋒活動的校園時尚體現和全體成員的共同追求,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于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校園時時充滿感恩的空氣,處處彰顯感恩的氛圍。
感恩教育正如“學雷鋒”主題活動一樣,要常學常新,在拓展時代內涵上下功夫;要緊貼實際,在創新方式載體上下功夫;要激發動力,在強化典型引領上下功夫;要健全制度,在堅持長效推動上下功夫。我們正著手將感恩活動、學雷鋒活動與“做有修養的雅少年”等德育系列活動有機結合,希望通過各種主題活動,潤物無聲,讓孩子終身受益。
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至真至純的情感,就像得體的衣著,優雅的談吐一樣,是現代文明人的重要標志。如果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就像見面問好分別打招呼一樣,顯得十分的自然和平常。培養孩子學會感恩,那是時代的必然要求。讓孩子們以感恩的心態面對復雜紛繁的世界,這對于孩子心靈的健康,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構建校園感恩文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目標應是通過長期的建設、積累和積淀,將感恩固化為校園傳統文化,使感恩成為學校全體師生共同遵循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觀念定勢和價值取向,用感恩文化塑造孩子的美好心靈,并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